"白天執紀審查,晚上送外賣創收"——四川遂寧一位紀檢干部的雙重身份引發熱議。 當公務員薪資遭遇房貸、育兒等現實壓力,利用業余時間跑單究竟算違紀還是勵志?孫先生的案例撕開了體制內增收困境的一角,更折射出黨紀國法與人情冷暖的微妙平衡。
事件聚焦:消防員轉業干部的正規"副業"嘗試
四川遂寧孫先生的經歷堪稱公職人員兼職的"教科書式操作"。這位有12年消防員經歷的轉業干部,去年底進入船山區某單位從事紀檢工作。2025年7月10日單位下發允許副業通知后,他當天提交申請,次日獲批即購買電動車注冊外賣平臺。
其運作模式極具參考價值:嚴格限定在"下班后20:00-23:00"三小時,日均完成15-20單,收入穩定在百元左右。更難得的是他將送外賣比作"游戲任務",既緩解經濟壓力(自曝月薪僅4000余元),又延續消防員時期服務群眾的習慣——曾勸阻居民電瓶車進電梯并普及消防知識。
政策紅線:《公務員法》與黨紀的明文規定
現行法律框架下,《公務員法》第五十三條禁止"從事營利性活動"需與《黨紀處分條例》第九十四條結合理解。核心爭議在于"營利活動"的界定:2019年安徽副鎮長開滴滴被查時,政策執行偏剛性;而今遂寧案例顯示,紀委監委已明確"體力勞動類兼職"與權力尋租的本質區別。
關鍵突破在于政策表述中的"違反有關規定"前提。中央紀委近年多次釋法,將送外賣、跑滴滴等純體力勞動,與"掛證取酬""有償中介"等利益輸送行為區隔。寶應縣監察委曾公開表態:"公務員周末送外賣原則上不違紀",但必須滿足三個硬條件——報備批準、時間隔離、職權零關聯。
合規三要素:體力勞動類副業的生存空間
孫先生案例之所以成為標桿,在于完美契合紀委監委強調的合規要件:
1.時間要素:每日18:00下班后間隔2小時才接單,確保與本職工作物理隔離;
2.職權隔離:紀檢干部與外賣平臺不存在任何職務交集,區別于利用審批權"變現";
3.程序正義:書面申請中明確標注平臺名稱、預估時長、收入用途(補貼育兒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其單位在批復中特別要求"不得穿著制服送餐""避免在管轄區域接單",這些細節恰是政策靈活性與嚴肅性結合的縮影。
現實啟示:基層公職人員的增收困境與出路
孫先生并非孤例,其同事中有人跑代駕、開網約車,反映基層公務員普遍困境。北京人社局副處長王林曾體驗送外賣12小時僅賺41元,而孫先生時薪達33元,這種差異凸顯兼職收益的殘酷真相:體力勞動價值與技能熟練度和各地區平臺規則設置強相關。
更深層矛盾在于體制內薪酬體系。中西部基層公務員月薪多在3000-5000元,面對動輒百萬的房價,單純道德約束難解生計壓力。遂寧案例的可貴之處,在于單位主動下發通知為合規兼職"開綠燈",這種務實態度比空談"奉獻精神"更具溫度。
政策邊界:這些"副業雷區"絕對不能碰
紀委監委明確劃出6條高壓線:資格證書掛靠取酬、利用職權介紹工程收取中介費、違規參與民間借貸獲取高息、經營同類業務與職權沖突、在管轄區域從事經營活動、影響本職工作質量的過度兼職。
公職人員的每一份收入都該曬在陽光下。 孫先生的電動車承載的不僅是外賣餐盒,更是一個透明社會的可能性——當規則清晰執行有力,送外賣這樣的"小事"也能成為制度進步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