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么多武漢的地標都和紡織相關呀!”同學們在訪談老紡織人80級校友鄒永捷后發出感嘆。暑期,武漢紡織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習”之路實踐團的在武漢三鎮開展“追尋國棉三線足跡傳承紅色紡織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通過尋訪國棉廠舊址、訪談親歷老職工、調研裕大華紡織集團,系統梳理了武漢紡織工業發展脈絡。通過沉浸式調研將武漢紡織歷史轉化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素材,打造了一堂貫通歷史與現實、融合專業特色與思政教育的沉浸式實踐課程。
尋址:歷史回響間,尋訪紡織記憶
團隊成員走訪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查找《武漢紡織工業》《武漢市第二棉紡織廠廠志》等資料,調研武漢紡織工業歷史,查找國棉一廠、二廠、四廠舊址。在知音大道531公交站旁,武漢國棉一廠舊址靜立在那?!拔錆h一棉集團有限公司”幾個大字依稀可辨,訴說著昔日輝煌。531公交站臺對面,援墻而上的凌霄花在盛放著,幾朵花下黑底黃字刻著“漢江江灘國棉一廠閘口”字樣,推門走進仿佛可見舊日生產場景。這座始建于1951年的老廠,是武漢首家國有棉紡廠,全省最大、最具實力的紡織企業之一,并在三線建設期間支援隨州、宜昌紡織企業建設。廠房不再,但這片土地上曾經的火熱生產場景和紡織人的奮斗精神,將永遠留在城市記憶中。
聆聽:訪談老職工,解碼“三線精神”圖譜
團隊成員與裕大華紡織集團(原國棉四廠)退休職工訪談交流。老師傅們回憶了當年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講述了紡織工人“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何師傅表示“老一輩人勤奮、努力,干一行愛一行的精神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周師傅寄語大學生“新時代的大學生一定要注重專業知識學習,有創新意識、鍛煉實踐能力,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品質,同時又要超越我們?!眲煾抵v述了三線建設時期支援宜昌、蒲紡、沙市等地的往事,表示“那個年代‘聽黨話、跟黨走'是青年人最光榮的事,參與三線建設是優秀的人才有的機會。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都覺得值得?!蓖ㄟ^交流,學子們深刻領悟了“三線精神”內涵,明白“矢志報國、創新卓越、協同共贏、勤勞自強”紡織工業精神、踐行“經天緯地、自強不息”紡大精神,讓紅色基因在青年學子心中生根發芽。
觀展:百年老廠換新顏,紅色紡織基因的現代表達
在裕大華企業展廳,一部跨越百年的紡織工業發展史生動呈現。從1919年裕華紗廠到現代智能制造的滄桑巨變,全國首條10萬錠全流程智能紡紗生產線,見證了裕大華從“千人紗萬人布”到智能制造的華麗轉型。一根紗,從舊中國的“實業救國”到新時代的“實業強國”,一種百年恪守實業的堅守,讓同學們深刻感受到民族工業傳承的魅力與創新的活力。實踐團與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吳娟娟,湖北荊楚工匠、武漢市勞動模范駱艷玉進行深入交流,聆聽她們成長為行業標桿的故事。駱艷玉動容地說到:“因為有信仰,所以能擇一事從一生,能夠俯下身扎根一線,因為熱愛所以能堅守,腳踏實地把每一個細節做好,把從師傅手里學到的繼續交給年輕人?!蓖瑢W們感受到從傳統紡織到智能制造,不變的是紡織人“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和實業報國的使命擔當。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深刻理解紡織工業與國家發展的血脈聯系,了解武漢紡織工業發展歷史,增強專業自信與行業自信。未來,外國語學院將以語言為梭、以文化為緯,依托多語種優勢,構建紡織領域的中國敘事體系。培育復合型人才,讓青年成為紅色紡織精神的傳承者與中國工業故事的全球講述者,讓世界了解中國工業發展的艱辛與輝煌、讓紅色紡織基因代代相傳。(通訊員:任詩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