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氣象學以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作為高溫的標準,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溫,被稱為“高溫熱浪”,也稱“高溫酷暑”。
那么,古人如何度過炎熱的夏日?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智慧?不妨“趁熱”來讀一讀。
古代熱成什么樣?看明清北京高溫記載
中國古代有關高溫天氣的記載較為模糊,常以酷熱、炙熱、熾熱、晴熱、極熱、炎暑、炎日、赤日、熱伏等詞語來記錄,也就難以考證古代的高溫天氣到底是多少攝氏度。
據(jù)《北京氣象志》等史料記載,北京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多次高溫天氣,但元代以前有關記載極少,直到明清之后才逐漸詳細起來。
明代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明實錄》中,有多次關于北京地區(qū)暑期高溫的記載: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六月丁丑,炎暑熾熱,都城門外少見路人,(護城)河水減半,草木遍黃,無以生機。”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京畿“久旱酷熱,諸谷焦枯,疫癘流行。”
清代,北京也出現(xiàn)過數(shù)次高溫酷熱天氣。《乾隆朝實錄》載: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京師盛暑”。六月初一日,乾隆帝諭:“近日京師天氣炎熱,雖有雨澤并未沾足,若再數(shù)日不雨,恐禾苗有損,且人民病暍(yē)者多。”《宣宗成皇帝實錄》: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癸未,帝諭:“京師自閏五月下旬以來,酷熱非常,又形酷旱……”同年夏,“昌平大熱”。
那么,從什么時候開始,古代的高溫天氣有了比較確切的溫度測量記錄呢?這還要從溫度計進入中國說起。康熙八年(1669年),傳教士南懷仁制作了一架空氣溫度計獻給皇帝,并于1671年出版了《驗氣圖說》,專門進行了說明。但南懷仁受到亞里士多德科學觀點影響,設計的溫度計存在一定缺陷,溫標劃分也沒有固定點,只能測出溫度的相對變化。后來,陸續(xù)有新式溫度計被引入中國,被稱為“寒暑表”等。
據(jù)學者考證,目前,有關北京高溫天氣最早、最確切的數(shù)據(jù)記載,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法國人宋君榮(原名安托萬·高比爾)測定的。宋君榮既為法國傳教士,也是天文學家。他于1723年抵京,在北京居住時間長達36年,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在中國科技史、古代史、中外關系史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據(jù)《中國氣象史話》載:清乾隆八年,從五月開始,華北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了罕見的酷熱天氣。七月二十一日,直隸天津鎮(zhèn)總兵官傅清在給乾隆帝的奏報里寫道:“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
而當時身在北京的宋君榮也在寄往巴黎科學院同事的信件里驚呼:“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這樣的高溫……”
于是,宋君榮使用新式酒精溫度表,以拉謀氏溫標測量并記錄了當時北京的高溫天氣。這種溫標以法國科學家、昆蟲學家拉謀命名,以水的冰點為0度,以沸點為80度。根據(jù)宋君榮所記錄的數(shù)據(jù),1743年7月25日下午3點半,北京的氣溫達到了35.5度(拉謀氏溫度),折合成攝氏度竟達到了44.4℃。而在此之前從7月20日起,每日氣溫都超過40℃,至7月26日早晨下了一場小雨,最高溫度降低到31.9度,代表著這次高溫過程的結(jié)束。
古人納涼妙招
那么在沒有空調(diào)沒有電扇的古代,古人如何納涼?其實,我們的祖先不僅留下了“調(diào)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的消夏“佛系”心態(tài),更給現(xiàn)代人“戰(zhàn)高溫”做過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探索和嘗試。歷史很潮,古人也很潮,看看我們的潮人祖先們在大夏天里是如何活得清涼滋潤的?
穿什么?輕薄透氣是王道
高溫天,不管是居家還是出門,衣著打扮輕薄透氣是王道。說起對“衣衫輕薄”的追求,古人的成就,足以“吊打”今天的T恤、短褲、連衣裙。
兩宋時期,散熱透氣、輕薄舒適的紗衣,成了最流行的夏裝。“越紗裙染郁金黃,薄羅依約見明妝。”宋代詞人賀鑄的描寫,道出了當時追求輕薄舒適的夏裝風尚。
輕薄的紗衣是古人的最愛,飄逸自在,走路帶風;現(xiàn)代感十足的馬甲、半袖、小背心,也都是古人引領時尚的消熱穿搭。
古代美人消熱的穿搭也時尚。明代尤求所繪《荷亭消夏圖》中,仕女半臥于榻上,一柄扇在手,欣賞著窗外的荷葉連連,魚鴨戲水……街拍女王舍我其誰?
衣服穿得好,大叔也“窈窕”。靠著服裝出圈的名畫《北齊校書圖》中,大叔們正在校對史書,有說有笑,真是工作、納涼兩不誤。
此外,清代的大叔還有時尚的“鏤空馬甲”,潮人潮服,不知這種竹制的隔汗衣有沒有金絲軟甲的功能。
吃什么?吃冰的快樂您懂的
三伏天,還有什么比摟著冰更“透心涼”的?這時候,古人才管不了什么“夏蟲不可語冰”,想涼爽,就要“深挖洞,廣積冰”。
早在周代,人們就開始用冰窖儲存冬天的冰塊,以備天熱的時候使用。有了冰,古代吃貨們爆發(fā)了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空調(diào)、冰箱、冷飲,是現(xiàn)代人居家必備的“解暑三件套”。前兩樣古人沒見過,但冷飲卻早已有之,而且種類、口味、喝法五花八門,比起如今一眾網(wǎng)紅冰飲也完全不遜。
唐代宮廷里有一種名叫“酥山”的夏日特飲,被很多人視作冰淇淋的原型。在唐章懷太子墓《仕女圖》和唐代壁畫《野宴圖》中,都出現(xiàn)了這種形似盆景的“酥山”。專家考證認為,“酥山”最底層應該是冰,上面覆蓋著奶油、酥油,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
除了冰淇淋,吃貨們還研制出了更多消熱冷飲,到了宋代,街頭開始出現(xiàn)物美價廉的“國民冷飲”。據(jù)文獻記載,宋代民間百姓夏天能買到的冷飲種類繁多,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雪泡縮脾飲、冰雪甘草湯、生腌水木瓜、涼水荔枝膏……
喝完冷飲,再吃點冰鎮(zhèn)水果豈不更為人生快意?在南宋劉松年的《十八學士圖》中便能看到,文藝青年們弈棋的同時,還不忘飲酒吃瓜,石桌上放著侍從們備好的冰鎮(zhèn)水果果盤……吃冰,就是這么快樂!
住什么?“智能空調(diào)房”嗨起來
夏日炎炎,衣食都解決了,也該對住“下手”了。為了涼快,古人可謂腦洞大開,自制了降溫與顏值雙在線的“空調(diào)房”。
早在漢代,宮里就有了被稱作“清涼殿”的豪華避暑套房。清涼殿內(nèi)有多重降溫裝置:以石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仆人站在一旁扇扇子。《漢書》中曾記載“清室則中夏含霜”,形容盛夏時清涼殿中的溫度,如同下過霜一樣的涼爽。這樣的制冷效果,比起現(xiàn)在的空調(diào)也不遑多讓。
而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為我們種草了一款“自雨亭”:亭子傍水而建,利用水車等機械結(jié)構(gòu)將水引到屋頂,水沿屋檐落下形成水簾,涼水上下循環(huán),帶走蒸騰熱氣。
除了“自雨亭”,唐玄宗時期修造了著名的“含涼殿”。殿內(nèi)外設置了許多水車,流水激起扇葉轉(zhuǎn)動,冰涼的水汽和冷風就被送入殿內(nèi),堪比當代的“中央空調(diào)”。
用什么?冰箱空調(diào)一體機堪稱“黑科技”
想要在滾燙的熱浪中覓得一絲清涼,當然要借助一些“道具”。
為了能每天吃到冰,古人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發(fā)明了“冰箱空調(diào)一體機”——冰鑒。這個“冰箱”用青銅鑄成,分內(nèi)外兩層,人們在夾層里塞滿冰塊,內(nèi)層放著冰果蔬和酒,頂上有孔,涼氣會從孔里往外冒。把它放在室內(nèi),散出的絲絲涼意還能給室內(nèi)降溫。
不過青銅器畢竟是金屬,不易保溫、冰塊易化。經(jīng)過吃貨們的不斷努力,到了清代終于發(fā)明出了實木冰箱。這種“冰箱”是用柏木做成,刷上清漆,一尺高,里面用錫箔貼壁,外面用銅片包裹,上面有蓋子,下有底座,冰塊放進去可以整日不化。把這樣的“冰箱”放在客廳中,冷氣冒出,一室生涼。
為了降溫,古人還研發(fā)出了各種黑科技,這里就包括了“電扇鼻祖”——葉輪撥風。據(jù)《西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戰(zhàn)。”這種器械的撥風原理是利用葉輪的旋轉(zhuǎn)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zhuǎn),空氣被攪動起來產(chǎn)生涼風。
雍正皇帝也曾指示工匠制作過一款風扇,清宮舊藏的銅鍍金琺瑯五蝠風扇可看到,蝙蝠狀的扇葉與機械結(jié)構(gòu)相連,只需上好發(fā)條,扇葉轉(zhuǎn)動,清涼自然而來。
民間百姓還有一種納涼的竹制品——“竹夫人”。《辭海》釋“竹夫人”說:“夏天睡時置床席面取涼的用具,用竹青篾編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圓柱形,中空,周圍有洞,可以通風。”由此可知,竹夫人為一種竹制“抱枕”,其原理是空芯通風,通過阻擋衣物與皮膚直接接觸時產(chǎn)生的熱流來實現(xiàn)降溫。
頭靠瓷枕,清涼入夢,“瓷枕”也是民間百姓的納涼神器之一。雖然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的祖先對瓷枕的喜愛有些難以理解:硬邦邦,頭枕在上面,連翻個身都困難,更別說睡覺了。但是因為瓷枕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十分適宜在大夏天使用。李清照《醉花陰》中“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中的“玉枕”,其實就是瓷制的,而且瓷枕十分“長壽”,一直從隋代用到晚清民國才逐漸被淘汰。
如何安然度過炎炎夏日,看來古人早就給出了答案。
◎本文來源:“北京社科”,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