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么一個匪夷所思的謎團——
為何身為皇子的弘時,要去偷恩科考題,隨后還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去伯倫樓賣題?
為何作為副主考的李紱,不僅知道哪里有人賣考題,還事先準備好了買題所需的70兩白銀?
又為何老八允祀非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而當科考舞弊案發生后,又會第一時間密審張廷璐?
在這一系列不合理的事情背后,究竟隱藏著哪些隱情?
其實,整個“科考舞弊案”就是老八允祀布置的局,在這個局中,弘時、李紱和張廷璐都是棋子。
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隱藏在“科考舞弊案”背后的真實隱情。
謎團:泄題、密審
科考舞弊案發生后,氣得險些當場歸天的雍正,強挺著重出考題,并把副主考李紱扶正,讓其繼續主持這場對雍正意義重大的恩科考試。
一時間,朝野上下皆籠罩在“考題為何會泄露”的濃霧之內,在壓抑的氛圍下,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悄然而生。
就在惱怒的雍正,尚未明確處理此事的基調之時,當晚,老八允祀卻偷偷來到了此案最大嫌疑人張廷璐的羈押之處。
一瞧來人竟是老八,被免去主考的張廷璐慌忙跪下磕頭,大呼救命。在老八的詢問下,張廷璐否認了泄題一事:
“八爺,我是夾帶了七名考生,但是考題泄露之事,真的不是我干的。至于誰干的,我不能說,我真的不能說,王爺,您也不要問了。我認罪,我認罪就是了。”
聽了這番隱藏了關鍵信息的話,老八立馬開始了當年誘審肖國興的套路:
“我是來救你的,你不說我也沒有辦法。可是你有所不知啊,令兄張中堂大人,明天只有向皇上辭職了。他一生清名,都葬送在你的手里了。”
老八的話說罷,張廷璐的心理防線幾近崩潰,一聽兄長張廷玉受他連累將要辭職,張家榮光至此就會毀于一旦,張廷璐再次跪下懇求老八:
“王爺,王爺,這事同罪官的兄長沒有絲毫的關系,請王爺轉奏皇上,替他辯白。”
見張廷璐如此反應,老八當即確定張廷玉果然是攻破張廷璐心理防線的突破點,于是趁熱打鐵繼續說道:
“你不說我如何替他辯白,如今朝野議論紛紛,都說令兄是皇上最近的人,考題泄露必然和他有關!”
終于,在老八的攻勢下,張廷璐吐露了實情:泄露考題的人,正是雍正的第三子弘時。
此時,疑點出現了!
咱們暫且不談老八為何要密審張廷璐,先來談弘時泄露考題的事。
在科考舞弊案中,弘時泄露考題一事,其實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
作為為數不多的皇子之一,弘時能在開考前拿到恩科考試題,這并不讓人意外。
而弘時偷考題的動機,看似讓人難以理解,但其實也有多種合理的解釋,比如說籠絡一些大官要員的人心,所以這也不讓人意外。
可讓人意外的是,弘時拿到考題竟會讓人去酒樓兜售。
要知道,如果沒有出售考題的這件事,科考舞弊案未必會被引爆,而科考舞弊案沒被引爆,就不會發生后續的事情。
這就是說,我們要想弄清科考舞弊案的真相,首先得弄清是誰在出售考題。
若按劇情的演繹,似乎安排人去伯倫樓出售考題的人,就是弘時。
但問題是,這種分析根本就不合情理。
偷題和泄題已經讓弘時承受了巨大的風險,在此情況下,他想隱瞞還來不及,又豈會做這種“引火燒身”的蠢事?
要知道賣題的事一旦被人舉報,雍正肯定會下令追查偷題的人,到時弘時偷題的事就容易暴露。
有人可能會說,就沒有可能是弘時見錢眼開,所以才鋌而走險?
說實話,根本就不存在這種可能!
從劇中可以得知,在酒樓出售考題的價格是100兩一份,就算弘時見錢眼開,也不會冒著巨大的風險去賺這種小錢;即便他想賣題賺錢,完全可以暗中賣給一些大官和大戶,那樣賺得更多,還更加安全。
既然弘時賣考題不合情理,那么背后操縱賣考題的那只黑手,就值得我們重視了。
畢竟,考題是弘時偷的,能從弘時手里知道考題的人,基本不會在意賣題的小錢。既然這只黑手賣題不是為了掙錢,那么其目的也就不難揣測了——就是為了引爆科考舞弊案!
那么,幕后這只黑手會是誰呢,他引爆科考舞弊案又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謎團:買題、舉薦
科考舞弊案之所以能被引爆,副主考李紱功不可沒。可李紱在科考舞弊案中的一些行為,同樣疑點重重!
為了揭開科考舞弊案的真相,我們繼續觀察劇中有關李紱的一些線索。
在御前,雍正親手將鎖在保險柜里的試題,交到了張廷璐和李紱的手上。然而當天,李紱就孤身來到了伯倫樓。
就在李紱自飲自酌喝得正美之時,一個披著褡褳的男子,鬼鬼祟祟地來到桌前。
二人略一寒暄,這名男子就直奔主題:
“想買功名嗎?”
注意!作為副主考的李紱,聽了男子的問話,竟無絲毫詫異之色,反倒極其自然地打聽是什么價。
這一幕就很不正常!
而更不正常的是,當聽男子開出“100兩一位”的價格后,李紱竟又堂而皇之地講起了價:
“我怎么聽說是七十兩啊?”
男子一聽李紱的話,立馬解釋道,70兩是三個人團購的價。而李紱聽了男子的話,又說道:
“我只出七十兩,不賣就算了。”
沒想到李紱的話一說完,男子生怕李紱不買一樣,當即同意了70兩的價格。就這樣,李紱掏出了早已準備好的70兩,買來所謂的“恩科考題”。
男子收完錢,沒作停留立刻轉身離去,而李紱見男子離開,也立馬叫來店家埋單。
到此,李紱買題的劇情告一段落,我們來看一下在這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其一,通過李紱討價還價時的淡定,以及事先準備好的70兩銀子,就可以看出李紱到伯倫樓就是在等這個賣題人。
那么問題來了,李紱是如何得到這個消息的呢?
其二,賣題人為何如此大膽,絲毫不怕李紱是在“釣魚執法”?
要知道,去伯倫樓喝酒的未必都是考生,賣題人就不怕遇到在朝的官員?別忘了,當年老四尚未登基之前,高福和八爺府的胡管家就是在伯倫樓相遇的。
其三,做生意自然存在“坐地起價,就地還價”的議價的過程,但問題是賣考題這種歷朝歷代都是違法亂紀的事,也能在酒樓大張旗鼓的討價還價嗎?
更別說,在議價的過程中,手握考題的賣題人,不僅沒占據絕對的主動,到了最后反倒還流露出生怕李紱不買的態度。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很難不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李紱和賣題人在酒樓上的相遇,其實就是科考舞弊案幕后黑手操縱的結果!
幕后黑手一方面派人將有人賣考題的消息透露給李紱,一方面又安排人將考題準確地賣給李紱。
而其目的,就是借用李紱這位清苑名士的手,引爆這場科考舞弊案!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幕后黑手究竟是誰?他又如何確定李紱肯定會引爆科考舞弊案呢?
注意,在討論由誰擔任恩科正副主考時,有這么一段劇情——
當時,這一問題由雍正拋出后,無利不起早的老八竟主動舉薦了一個人:
“臣弟倒有個人選,現任內閣侍讀學士,張廷璐。”
由于張廷璐是張廷玉的弟弟,當時張廷玉也在場,因此老八話罷,隆科多和老十三相繼附議了老八的舉薦。
就這樣,恩科主考的人選敲定為張廷璐。
見此,一旁的張廷玉出于種種考慮,當場舉薦了副主考的人選:
“皇上,臣也舉薦一人,此人崖岸清峻,在讀書人中聲譽很高,可以出任副主考。”
而雍正一聽張廷玉打啞謎似的舉薦,當即就猜出這個人是李紱。
其實通過這段細節,我們就可以看出:
如果不是老八橫插一腳,舉薦的又是張廷玉的弟弟,那么恩科的主考官很可能就是李紱。
這才是深通圣意的張廷玉要推舉李紱,同時也是雍正聽了張廷玉的舉薦,第一時間就能猜到是李紱的原因。
要知道,當時張廷璐是內閣侍讀學士,而李紱同樣也是內閣侍讀學士,看似兩人條件相同,但真要從兩人選一個人當主考官的話,李紱的優勢要比張廷璐大得多,畢竟李紱是僅次于孫嘉誠的清流領袖,而張廷璐不過是一個世宦門第的成員。
既然,李紱比張廷璐更適合當主考官,為何老八要舉薦張廷璐呢?
其中的緣由,自然不會是老八想借此來拉攏張廷玉這么簡單。
其實,老八就是這場科考舞弊案的幕后黑手,這一點我們后續細說。而此時老八舉薦張廷璐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確保李紱能引爆科考舞弊案。
要知道,即便沒有張廷玉的舉薦,沒當上主考的李紱,也勢必會成為恩科的副主考。而李紱見不如自己的張廷璐竟當上了主考,不可能沒有意見。
這也就是,事后李紱偶遇老八時,會當眾駁老八面子的原因。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發生,沒當上主考的李紱也就只能自認倒霉;可一旦遇到機會,既能合理地取而代之,又能博一個好名聲,李紱又豈能不緊緊抓住。
畢竟對于在意名聲的清流來說,一屆恩科會考的主考官意味著太多的榮耀。
而那個賣題人,就是老八送給李紱的機會。
真相:老八的巔峰之作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縱觀老八所操刀的局,巔峰之作——不是刑部冤獄時期的“瞞天過海”,更不是雍正后期的“八王逼宮”,而是雍正繼位不久的這場“科考舞弊案”。
說這個局是老八的巔峰之作,有兩個依據:
其一,布局的手法基本達到了“踏雪無痕”的地步。也就是說,如果不開上帝視角,很難在局中察覺到老八的痕跡。
其二,僅僅利用一個局,老八就算計到了雍正、弘時、張廷玉、張廷璐以及李紱;其中,弘時、張廷璐和李紱還都是老八布局的棋子。
談及老八的這個巔峰之作,我們首先要從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開始說起——
此前已經提過,其實這次恩科的主考官,原本雍正心中默定的人選是李紱。
對此的理由很簡單:
歷來科舉主考官大多都以博學名士為主,而在當時身份和條件都符合的兩個人,一是孫嘉誠,另一個就是李紱。
可以說,這兩個人儼然就是劇中雍正朝早期清流的兩大領袖。
按理來說孫嘉誠應該比李紱更合適,但因為雍正對孫嘉誠另有重用,以至李紱成為了唯一的人選。
但可惜,由于老八當著張廷玉的面舉薦了張廷璐,李紱只好屈居于副主考。
而老八這么做的目的,除了確保李紱能引爆科考舞弊案之外,還是為了離間張廷玉和雍正之間的君臣關系,這一點我們循序漸進地說明。
科考舞弊案之所以會發生,根源是弘時泄露了考題,那么弘時為何要偷考題呢?
其實,最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拉攏人心。
雍正繼位之后,新一輪的奪嫡之爭就已經在暗流涌動。
由于,弘歷曾得到過康熙的親自教導,自然就是奪嫡的熱門人選,而弘時要想與弘歷分庭抗禮,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模仿老八,走拉攏群臣人心的路。
正是弘時的這種野心和處境,給了老八可乘之機——
要想鼓動弘時去偷考題,并逼著張廷璐牽連其中,老八根本就不用親自出馬,只需安排手下重臣主動接近弘時,并伺機提出請求,請弘時幫忙安排他們家族晚輩后生,進入考場并謀取到功名。
而弘時出于拉攏人心的需要,自會主動選擇鋌而走險。
至于如何讓這些考生進入考場,弘時只能授意張廷璐;而如何保證這些考生能取到功名,弘時就只能去偷考題。
這就是張廷璐會夾帶七名考生進考場,同時又清楚考題是弘時泄露的原因。
此時,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何非說弘時的考題是偷來的,就沒有可能是張廷璐給的嗎?
按理來說,其實存在這種可能。
但縱觀全劇與此相關的劇情,包括張廷璐一再否認自己泄題,以及雍正殺弘時之前的那段對話,都可以得出張廷璐并沒有向弘時泄露考題,因此弘時的考題只能是偷的。
而等弘時偷到考題,交給老八安排的人,老八自然也就得到了考題。到此,老八沒出面,所布的局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而成功拿到考題的老八,要想引爆科考舞弊案,就只需安排人去兜售考題,順帶再把風聲透漏給李紱,就完成了布局的最后一步。
到時,老八只等著坐收勝利的果實就行。
這也就是為何事發后,老八會第一時間密審張廷璐的原因,因為老八就是要從張廷璐的口中拿到弘時泄露考題的鐵證。
有人可能會問:老八這么做,能得到哪些好處?
好處太多了!
其一,就是打擊雍正的權威。
雍正登基后,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各省藩庫虧空,但這件事已經成了笑話,而辦的第二件事就是恩科考試,一旦這件事再成為笑話,雍正的權威自然會受損。
其二,離間雍正與張廷玉的關系。
如果雍正想挽回權威,就只能嚴懲主犯。到了那時,老八的操作空間就更多,老八若能保下了張廷璐,那么雍正的權威就會受損;若沒能保下張廷璐,那么就可能離間雍正和張廷玉之間的君臣關系。
其三,伺機奪權。
老八拿捏著弘時的把柄,就能變相操控弘時,到時就可以伺機推動弘時上位,進而掌握大清的政權。
這就是這場“科考舞弊案”的背后真相!
只是很可惜,老八的這個局雖然是巔峰之作,卻敗給了其中細微的變數。
先是孫嘉誠的出現,化解掉了張廷玉進退兩難的困境;
隨后,張廷玉的大義滅親,又破壞了老八想要打擊雍正權威,以及借此離間張廷玉和雍正君臣關系的算計;
后來,老八操縱弘時所進行的“八王逼宮”,也敗給了弘晝對老十三的關鍵提醒。
最終,應了那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算計到頭,老八只換來一個“阿其那”的諷刺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