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內參君
不舍得開空調的老年人,涌入快餐店
大暑來臨,天氣越來越熱,納涼的老年人,“攻占”快餐館。
最近,山東聊城大批老年人在肯德基納涼的視頻引起熱議。視頻里,老人占據了大部分座位,聊天、打牌好不熱鬧。
但問題在于,部分老人不點餐,“霸占”就餐區域,真正的顧客反而無處可坐;甚至有部分老人光腳躺在椅子上,門店環境因此受到影響。
門店員工勸離無效,當地政府介入收效甚微,視頻在網絡上迅速發酵,這次,輿論集體站在了餐飲店家這一邊。
有網友表示部分老人行為不妥,影響商家正常經營;還有網友認為肯德基讓老人進店乘涼,展示了品牌溫度;更多的網友認為,老人納涼需要當地政府幫助解決,將壓力轉嫁給品牌方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7月21日,#老人納涼的成本不能轉嫁給肯德基 登上微博熱搜第1位,讓這件事的熱度更上一層樓。
隨著氣溫飆升,多地的餐館,都遇到了這一問題。
前段時間,在江西,老人在華萊士餐廳內扎堆蹭空調、聊天的視頻同樣引起了熱議。視頻里,店家用喇叭循環播放“要聊天去外面聊,這里不是老年活動中心!”但仍有部分老人選擇無視,直到當地政府介入調解,才暫時勸離了老人。
◎網友大多支持店家
在社交媒體上,#蹭空調 甚至專門成為了一個詞條,點進去,各個地區的消費者吐槽比比皆是。
上海,有消費者發帖稱有老人在肯德基店鋪內乘涼,“只能在擁擠的老人附近找個座位坐下來”,感覺“很尷尬”;武漢,有消費者稱霸王茶姬和喜茶店內也有很多老年人,自己買完就趕緊走了;天津,有媒體報道當地的一些快餐店變成了“老年相親角”,部分老人會象征性買杯飲料或白開水,但也有人只用免費調料包。
不只是酷暑期間,經內參君長期觀察,在老城區一帶許多連鎖餐廳、咖啡館都會變成老人家的免費聚集地,尤其是商場內的餐廳外擺區域,尤其是星巴克、奈雪、Tim's這類主打第三空間的咖啡館、茶飲店,還有麥肯這類大型連鎖餐飲店。
聊天、打牌、睡覺……
餐廳并非“無償公共空間”
不止老人蹭空調,有些年輕人也會到快餐店蹭廁所、蹭Wi-Fi,在2021年左右還有關于快餐店“蹭座族”的報道。這種對“蹭”的縱容,又會給餐飲店帶來實實在在的經營困擾。
一影響翻臺率。對于餐飲、尤其是快餐店而言,翻臺率是影響其盈利的重要因素。占用座位卻少消費乃至不消費,真正的顧客無處落座,自然影響到店鋪的營業額。
如老人蹭涼,不少店鋪表示老人“開門就來,一待就是一天”,到了中午和下午更是人滿為患。在視頻評論區,有餐廳老板算了筆賬:被老人占據的8張桌子,原本每天能接待60多單顧客,現在午高峰翻臺率下降40%。
二影響顧客就餐體驗。店內就餐,餐品口味固然重要,一個安靜、舒適的就餐環境更是錦上添花。但當店內的人多起來并大聲喧嘩,維持秩序與衛生,就變得更加困難。
另一重影響,在于“被審視”。當餐廳里聊天人數大于就餐人數,多少會傳遞出一些審視的味道,尤其老人扎堆時,不少消費者表示自己仿佛春節回家,走到了村口的“信息情報中心”。
更難的是,餐廳往往是輿論的弱勢方,尤其是連鎖品牌。
在“顧客就是上帝”等的思維慣習影響下,部分消費者對商家的包容度往往更低,甚至會將商家維護自身經營秩序的合理行為曲解為“冷漠”“不近人情”。
如星巴克,去年5月有網友發布視頻稱一名男子剛坐下一分鐘,就被店員勸走,視頻一經曝光,就帶著星巴克“不消費不讓坐”登上了熱搜。不少人在評論區表示困惑,認為此舉不符合品牌對第三空間的最初設想。
尤其在網絡時代,一個視頻、一條舉報,就可能對店員工作及商家名譽產生影響。有業內人士對內參君分享,大部分時間店員不敢管顧客,“怕上熱搜,大部分都是友善提醒”,反而更多的是顧客間產生沖突,“有的顧客義憤填膺,說怎么不點餐還開會,就撕起來了?!?/p>
因此,即使面對不合理的占座行為,不少店家也只好“退一步海闊天空”。
兩難困境,如何解?
餐飲店苦“蹭”久矣,而這種“蹭”的行為,歸根究底,是消費者混淆了商業場所與公共空間。
很多連鎖餐廳會提供一些便利,如開放廁所、共享Wi-Fi、允許短暫停留,部分餐廳還推出了專為戶外工作者的低價套餐,但這些便利本質上仍然服務于消費行為,是為了更好地提升用戶體驗,而非作為免費的公共空間。
商家允許消費者臨時歇腳,彰顯了品牌溫度,但一旦這份溫柔被過度消耗,陷入兩難的還是商家:既怕被指責“冷漠”,又扛不住經營損失。
面對這種兩難處境,商家也在嘗試用更妥當的方式維護經營秩序。
最常用的,就是溫和引導,比如提醒消費、限制停留時間等,“禮貌勸退”。
如近年來興起的潮汕牛肉火鍋店 ,菜品的碟子上會標注如“8秒”“10秒”等的最佳涮肉時間,有些商家還會幫涮,一方面保證味道,讓顧客感覺更方便,另一方面通過設置最佳食用時間,縮短就餐時長。
曾在星巴克兼職的小優告訴內參君,面對沒有消費的顧客,通常會提供優惠/代金券,詢問對方是否需要下單;在高峰期時,則會直接詢問對方能否將座位讓給其他客人,禮貌“勸走”不點單的霸座者。
另一個辦法,則是借鑒“堵不如疏”的思路,將就餐區域劃分開來。
如星巴克,最近就在廣州、深圳、海南等地的部分門店中,推出了“星子自習室”,供到店者學習。據報道,自習室不要求付費入座,不限時且不需要預約,門店端還免費提供電源插座、免費溫水。
星巴克方面稱此舉是為了“滿足顧客在不同時段、不同場景的個性化需求”,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其開設自習室,更像是為了給人群分流。
根據星巴克??托⊥跤^察,很多社區星巴克門店,家長都會在下課后和周末帶小孩去星巴克寫作業,暑假更多小孩都在星巴克寫作業。盡管“星子自習室”中的自習區與飲品區并未完全分割,很多是共享長桌,但仍有相當部分消費者表示了支持。
通過設置明確的消費區與非消費等候區,消費區優先保障用餐顧客的座位需求,非消費區則可適度開放給臨時歇腳的人。此舉既能滿足部分消費者短暫使用空間的需求,又避免了對核心經營區的過度占用。
當然,不是所有品牌都擁有星巴克的利潤,單獨開辟一片新地,并不適用于大多數餐飲品牌。但星巴克此舉,重點在于其在明確規則的前提下,進行了場景細化,讓不同需求的人群各得其所。
對于中小餐飲品牌而言,未必要復刻“自習室”這樣的物理空間,但可以借鑒其思路:比如在非高峰時段適度放寬停留限制,高峰期“曉之以理”;在門頭、桌面、菜單等顯眼位置標注“消費區優先”的提示,建立柔性規則……
商業場所的善意,
不該被當作“免費福利”
當然,這件事僅靠餐飲商家努力遠遠不夠,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對于消費者而言,需要多一份邊界感與同理心,明白商業場所的核心屬性是經營,而非免費的“公共客廳”;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則應加快完善公共空間供給,如川渝等地就在地鐵內開設專門納涼區,方便行人臨時停留,從根源上減少對商業場所等過度依賴。
唯有消費者守分寸、地方政府補短板、商家善引導,才能填補公共缺口,守住品牌溫情,實現良性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