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來大家都有文字討好癥#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了網友們的強烈共鳴。
微博截圖
根據網友的分享,文字討好癥的表現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幾種:
·喜歡用疊詞和裝可愛的表情,比如嗯嗯、okk、來啦來啦。
·句末一定要加上“呀、呢、啦、嘛”等語氣詞或者波浪號。
·即使是點外賣寫備注,也要沒“志氣”地加上“可不可以、可以嘛、不行也沒事”。
不過,評論區里也會有人認為,這不是討好,而是基本的禮貌。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文字討好癥有沒有心理學依據?這與禮貌有什么區別?
文字討好癥
本質是對人際的高敏感
從大家訴說的文字討好癥的表現可以看出,實際上這是一種在用委婉和低姿態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希望對方能夠答應自己的請求,或者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接納。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確實可以認為是一種禮貌性的用語。
語言學家加布里埃萊·卡斯珀認為,禮貌一般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社會身份標識(Social indexing),即根據雙方的社會身份而選擇語言形式,比如對于長輩我們要用尊稱等。而另一種是策略性禮貌(Strategic politeness),與身份地位無關,是一種為了避免或緩解潛在人際沖突而主動選擇的語言策略,例如麻煩別人的時候加一句“不好意思打擾一下”之類的用語。[1]
但是,問題就在于,很多人在提出需求的時候,腦海里其實早就自動化地預演了對方可能拒絕的情況,于是一遍遍地反推自己應該如何用詞才能避免這些不好的情況,導致自己被困在一連串的擔憂中,比如“我的要求會不會太過分了?”“我這樣提要求 Ta 會不會不高興?”“Ta 會不會因此討厭我?”
在心理學中,這種文字討好癥其實是過度的人際敏感性(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的一種體現,指的是個體對他人態度、情緒、意圖等社會線索的覺察能力和反應傾向。正常的人際敏感性是社會交往的必要能力,因為我們時刻都要根據別人表達出來的意思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當這種人際敏感性過高時,就會表現出對于他人的評價、拒絕和接納的高度警覺,從而引發低自尊和社交焦慮等心理問題。[2]
尤其是渴望被接納和避免被拒絕,往往是文字討好癥的兩大心理根源。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具有較高的人際關系敏感性時,而在社會交往中又得不到他人的認可和接納時,往往就會更容易表現出討好行為。[3]
這是因為他們會過于關注社交中具有威脅性的線索,甚至是一些中立或無關的事情也會被解讀為拒絕的信號,導致他們的自我防御系統會被頻繁激活,應激反應也更大。而且,他們在認知上存在的一些非合理信念(Irrational belief),往往就是焦慮的來源,例如:
讀心術: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武斷地認為自己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或意圖,例如“Ta 這么忙,一定不會幫我”;
災難化:在面對實際或想象的負面事件時,傾向于認為最壞的結果會發生,并認為自己無法應對,例如“要是 Ta 拒絕我了怎么辦?我就沒法繼續跟 Ta 做朋友了”。
但是,我們會發現,這些非合理信念和痛苦情緒雖然都是個體在被拒絕之前發生的,但是卻會促使個體未雨綢繆地利用各種方式來得到他人的認可,并且降低被拒絕的可能性,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自己受傷,例如在文字中頻繁用疊詞、可愛表情和語氣詞來表現自己良好的態度,或者用“不行也沒事”來降低自己的期望等。
所以,如果你在提出一個合理需求的時候,內心總會經歷一段糾結和擔憂,那就需要注意自己可能是一個對人際比較敏感的人,而這種文字討好就是人際敏感者為了減少被拒絕或不接納所帶來的傷害,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我們為什么害怕被拒絕?
從心理學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拒絕敏感性,因為人類的核心需求之一就是尋求他人的認可并避免被拒絕。
從心理學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人際敏感性,因為人類的核心需求之一就是尋求他人的認可并避免被拒絕。但是當人們對于人際關系過于敏感時,就會產生很多隨之而來的問題。尤其對于拒絕信號過于敏感,帶來的問題會更加嚴重。
研究發現,對人際關系高敏感會嚴重破壞親密關系,因為個體會很容易將對方無意中的行為解讀為故意拒絕,從而降低對關系的滿意度。[4]并且,擁有高度拒絕敏感性的個體,通常在孤獨、焦慮和抑郁癥狀上得分也會更高。[5]
所以,雖然不想要被拒絕是每個人的天性,但是對此如果太過于敏感,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但是,為什么有些人的拒絕敏感性會超過常態呢?這主要跟個體過往的經歷有關。
1.早期經歷的創傷
在很多心理學理論中,都會很強調童年時期經歷的情感創傷,對于成年后為人處事的重要性。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來說,兒童時期是人格、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等心理特征發展的敏感期,而父母或養育者對孩子需求的回應方式,直接塑造了孩子對于“我是否值得被愛、被回應、被平等尊重”等核心信念。
一篇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的研究表明,在兒童時期經歷過情感忽視和虐待,會顯著提高個體未來對于潛在人際拒絕的警覺性,也就是拒絕敏感性會變得更高。[6]
也就是說,高度的拒絕敏感性是因為個體早期經歷過被拒絕和忽視的創傷,導致成年后仍然對人際關系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傾向于相信別人會拒絕自己。
2.成長環境不鼓勵表達需求
在我們的成長環境中,理直氣壯地表達需求往往是不太受到鼓勵的,相反,我們從小被教育灌輸的,是“不要麻煩別人,要懂事,要為別人著想”,而很少會教育我們認真對待自己的需求。
正是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會導致我們發展出以虛假自體(False Self)為主導的社會互動方式,即一種為了適應環境,保護真實自體(True Self)為發展出來的心理防御機制,通常表現為對外界的順從和迎合,也就是一種“乖乖仔”的形象,但其本質是壓抑了真實的需求,只展現出外界認可的、不給人添麻煩、不輕易提出需求的那一面。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會對自己的合理需求也感到強烈的不自信,對人際拒絕感到非常敏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何改變文字討好癥?
總而言之,用禮貌性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是沒錯的,但是如果我們與此同時還會感到止不住的焦慮和擔憂,太過于渴望別人的認可接納,或者害怕別人拒絕,那就很容易引發文字討好癥。
不過,大家看到這里,能夠理解文字討好癥背后的心理機制,其實就已經是改變的第一步了。那么,我們還能有哪些具體方法,來徹底改變文字討好癥呢?
1.創造心理空間
當我們發現又一次習慣性地用這種討好的語氣和用詞來表達需求時,可以用以下幾個有效的問題,來創造一個用于緩沖和覺察的心理空間,幫助自己厘清這種慣性討好語言的必要性:
·“這是一個合理的需求還是在請求別人幫忙?”
·“我用這種措辭,是因為我真心想表達尊重,還是因為我怕拒絕?”
·“我可以用更簡潔直接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嗎?”
·“如果對方拒絕了,我會感覺到被否定,還是單純是事情沒成?”
2.糾正非合理信念
如果你也發現自己常常會陷入讀心術和災難化等非合理信念,那么我們在這里介紹兩種能夠有效糾正非合理信念的方法:
1.證據權衡法:用手機或紙筆分別列出支持和反對某種想法的證據,例如“有哪些證據能說明對方會或不會拒絕我?”,然后橫向對比兩類證據,從而得到一個較為理性客觀的觀點,替代原有的非合理信念。
2.箭頭向下法:即對于“對方會拒絕我”的想法,反復追問“如果這是真的,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每次得到一個答案后繼續用這個問題追問自己,直到觸及到自己最底層的信念。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就能夠發現促使自己過度討好別人的真正原因,從而擺脫非合理信念。
3.練習堅定的需求表達方式
禮貌和堅定其實并不沖突,堅定意味著對自己需求的清晰表達,而禮貌則意味著給予對方相應的尊重。所以,我們可以用一種溫和但明確的語言,清晰地陳述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允許對方有選擇的空間,比如:
·將職場相處中的“你不方便的話也沒事哈哈哈哈”,改為“我有個請求,方便的話能幫我一下嗎”;
·將外賣備注里的“不好意思呀,可以不要辣嘛嗚嗚”,改為“麻煩做成不辣,謝謝”。
4.將被拒絕與自我價值脫鉤
文字討好癥的背后,是我們將很多事情上的被拒絕等同于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改變這種認知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認知去融合(Cognitive defusion),指的是認識到頭腦中的想法只是語言的產物,我們不必當真,更不必被支配。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做:
·當腦海里出現“我害怕被拒絕”的想法時,告訴自己一句話:“這是大腦又在自動下判斷了,但我不必相信被它綁架。”
·將這個想法想象成一片云或水流上的一片葉子,看著它飄過去,而不是拉住不放。
·把腦海里困擾自己的想法念出來,重復 20 遍,你會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聲音而已,而不是真理。
通過這些方法,我們能夠拉開自我與這些想法之間的距離,從而認識到被拒絕其實也沒關系,這并不說明自己不值得或不夠好,我們也不需要每個人、每件事情都按照自己的預想去做。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不那么在意拒絕這件事情了,最終徹底告別文字討好癥。
參考文獻
[1] Kasper, G. (1990). Linguistic politeness:: Current research issu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2), 193-218.
[2] Hall, J. A., Andrzejewski, S. A., & Yopchick, J. E. (2009).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33(3), 149-180
[3] Romero-Canyas, R., Downey, G., Reddy, K. S., Rodriguez, S., Cavanaugh, T. J., & Pelayo, R. (2010). Paying to belong: When does rejection trigger ingrati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5), 802.
[4] Downey, G., & Feldman, S. I. (1996). 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6), 1327.
[5] Gao, S., Assink, M., Cipriani, A., & Lin, K. (2017). Associations between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57, 59-74.
[6] Jin, M. J., Jung, W., Hyun, M. H., & Lee, S. H. (2018). Effect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and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on serotonergic activity, negative affect, and rejection sensitivity in non-clinical adults. PLoS One, 13(11), e0207746.
策劃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策劃丨鐘艷平
責編丨鐘艷平
審校丨徐來 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