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只是填了教育自媒體發布的學校意向登記表,沒想到就騷擾信息不斷了”“只在官方的中考系統填寫過信息,卻接到職中、民辦學校、機構的電話”“最高一天接到20個騷擾電話”……
連續兩年,南都校探都關注到廣州中考學生信息泄露導致的信息“轟炸”現象。日前,南都校探更是特別發起“廣州中考學生信息泄露調查”,跟蹤采訪多位持續遭遇信息騷擾的家長,了解該問題給家長群體帶來的困擾。(詳見《學生信息泄露調查:小學校長未能幸免!一天接20個騷擾電話》)
“其實有很多途徑可能會泄露我的個人信息,具體是什么渠道泄露出去的就完全不清楚了。”針對家長群體的這一困惑,以及信息泄露這個長期普遍存在的亂象,南都N視頻記者也展開深入調查,追蹤個人信息泄露的相關鏈條。
調查發現,今年廣州中考期間,考點外地推人員趁機宣傳推廣,“免費贈品”成為數據收割的誘餌、信息泄露的源頭;同時,網絡社交平臺充斥著許多公開販賣家長信息的帖文,只需要在“資源”貼下留言,“買家”就會找上門,家長電話資源等輕松就能獲取。
中考考點外地推人員宣傳推廣 “免費贈品”成數據收割誘餌
在中考考點外,給校外培訓機構地推人員留下個人信息,會成為信息泄露的開端嗎?今年廣州中考期間,南都N視頻記者就親身體驗了一番。
今年6月27日,廣州市教育局發布《中考期間致廣州市校外培訓機構的告知書》,強調各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在學校、中考考點周邊開展涉中考培訓、咨詢或招生宣傳活動,嚴禁發放宣傳資料;不得發布含有虛假內容、欺騙誤導考生和家長的廣告信息;不得錯誤解讀考試招生政策或惡意炒作虛假話題制造焦慮。
盡管教育部門在考前已經明確禁止培訓機構在考點周邊開展招生宣傳活動,然而,南都N視頻記者在今年中考蹲點報道期間,就發現在考點外依然有地推人員趁機推廣,用免費的鮮花、文具、扇子吸引家長。家長想要“薅羊毛”,就需要留下聯系方式。這些地推人員多為退休阿姨、兼職大學生,有的阿姨特意和接考的家長一樣,穿上了紅色、綠色的旗袍,營造出一種親切、喜慶的氛圍;還有一些年輕人則身著全套漢服,吸引眾人目光。
在今年中考考點外,有培訓機構的地推人員趁機推廣,用免費的鮮花、文具、扇子吸引家長。
“給考生送朵向日葵吧”“天氣熱,給你一把扇子”“可以給孩子帶個文件袋”……地推人員只要和接考的家長眼神對上,便像離弦之箭般沖上前去,滿臉堆笑地要求家長掃二維碼。一旦有家長架不住熱情掃了一個碼,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周圍的其他地推人員也瞬間圍攏過來,七手八腳地遞上各種物料,嘴里還不停地念叨著“幫幫忙再掃一個唄”。
為此,南都N視頻記者以家長身份領取了扇子,扇子上面都是學科輔導招生廣告信息,并且還附有老師的聯系方式和介紹。不過,在此之前需要先按照要求掃碼,除了會被添加至一些企業微信,部分二維碼還會彈出鏈接,要求填寫聯系電話、孩子姓名、所在年級等詳細信息。只有將填寫完成后收到的驗證碼發回到企業微信,才能成功領取到這份小禮物。
南都N視頻記者以家長身份領取了扇子,扇子上面都是學科輔導招生廣告信息,并且還附有老師的聯系方式和介紹。
一旦留下信息,“潘多拉魔盒”就此打開。當天下午就陸續有“老師”私聊南都N視頻記者,邀請前往機構估分,參加初高銜接講座。但問題的關鍵是,“免費贈品”成為數據收割的誘餌,個人信息在不經意間就被主動“貢獻”出去。接下來幾天,學科培訓等賣課電話也接踵而至,每天都有三五個電話向記者打過來,且沒有被識別成騷擾電話。
當記者詢問接線人員,為何自己從未主動了解過這些機構,機構卻能拿到本人聯系方式時,該人員回應稱:“我們公司設有專門的市場部,市場部團隊在開展地推活動或者校園推廣活動時,可能會對有相關需求或表現出興趣的人員信息進行登記,您的聯系方式或許就是在這些活動過程中被登記下來的?!?/p>
有家長向南都N視頻記者提供自媒體在內部群發布的意向登記鏈接。
除此之外,經南都N視頻記者體驗,填寫自媒體發布的線上鏈接也確實會泄露個人信息。今年6月初,家長提供了自媒體在內部群發布的意向登記鏈接,包含多個廣州學校。南都N視頻記者點擊鏈接發現,里面要求填寫學生姓名、家長電話、學生學籍、初中畢業學校、期末考成績、一模成績、年級排名、學科競賽獲獎情況等信息。為此,南都一位從沒填過類似鏈接的記者填寫了一份假信息,6月底便接到了賣課電話。
網絡平臺充斥著許多公開販賣家長信息的帖文
事實上,信息泄露的泛濫引起了很多網友的不滿。當南都N視頻專題報道發布后,網友們就在評論區接連不斷“吐槽”起來。
一位IP地址顯示廣東的網友留言稱,“初三第二學期開始,騷擾電話一直不斷,現在中考完了,成績也出,也錄取了,電話還是不斷打進來。都煩死了”。有網友表示,高考也一樣,“孩子都錄取了還有各種電話打過來”;有網友還提到,“小升初也很多,張口就是我是xxx老師,然后收費巨貴”。
當南都N視頻專題報道發布后,網友們就在評論區接連不斷“吐槽”起來。
“考完三天接到私立高中電話,心慌到害怕沒考好”“成績未出職高電話十分鐘一個”“重高錄取生竟被職高瘋狂推銷”……此外,社交平臺上也有很多網友控訴信息遭精準泄露的困境。
“在官方系統里申報學位,才半個小時,‘xx家長’‘提分攻略’‘班級通知’‘漲分資料’就發到我手機上了?!币晃籌P地址顯示廣東的網友發帖稱,很好奇自己的手機號碼“是怎么作為‘家長’被賣給對應商家的”。更令人憂心的是,信息泄露伴隨騷擾產生實質性傷害:有學生家長反映,頻繁的職高推銷電話給孩子造成巨大心理壓力,“打擊很大”。
伴隨著“吐槽”貼的,還有很多“賣號”信息。南都N視頻記者通過關鍵詞搜索,發現許多公開販賣信息的帖文,赤裸裸暴露在多個平臺上。
比如,某平臺賬號直接標注“有大量學生名單一線二線各地區可合作”。另一平臺有用戶按城市分包銷售“資源”,比如“無錫資源”“義烏資源”“杭州初中生資源”成獨立商品,甚至細化到學段幼、小、中、高;交易對話顯示,購買者指定城市后,如“杭州有嗎”“廣東有嗎”,留言下來發帖人會回“有”。還有平臺在提問“手中有大量精準家長電話如何變現”下,有人留言“我有很多,不知道有沒有需要的”,評論區立即出現購買咨詢,暴露教培機構驅動黑產的商業模式。
南都N視頻記者還發現,“賣號”用戶規避監管話術成熟,通過使用關鍵詞躲避審查。平臺雖對部分帖文標注“風險提示”,但“賣號”用戶通過頻繁更換賬號、變異關鍵詞等方式,持續活躍在相關平臺上。
只需要在“資源”貼下留言 家長聯系方式等就能獲取
那么,這些所謂的“賣號”“資源”貼,是否真實呢?為此,南都N視頻記者隨機在幾條相關帖子下留言有需求,沒想到很快就有意外“收獲”。
南都N視頻記者隨機在相關帖子下留言有需求,很快便收到許多私信。
“出各行業精準數據,源頭渠道一手直出,實時推送,歡迎老板咨詢了解”“您好,要學生電話資源嗎”“廣州的小初高在讀學生資源需要嗎”“教培數據需要的滴滴”……沒過多久,南都N視頻記者的賬號后臺就收到了十幾條相關私信,有用戶還直接關注了記者的賬號,方便后續溝通。
當記者隨機回復幾個發私信的用戶,詢問是否有廣州中考的信息資源,對方均表示“有”,可以加微信進一步溝通。有“賣家”還表示,可以提供一些測試數據,驗證好用之后再詳談具體“賣號”數量和價格。
通過在社交平臺上留下的聯系方式,南都N視頻記者添加了幾位“賣號”用戶的微信。有人稱自己的資源是“按區按年級拿的”,需要廣州任何一個區的資源“這邊都很全”;有人稱自己手上數據有數萬條,按區來賣,并提供了具體的報價,價格合適則可以先拉一部分數據出來做測試。
當南都N視頻記者表示希望先提供部分數據進行測試、以辨真偽,有人便提供了一份某區某小學數十人的個人信息,其中包含具體學校名稱、學生姓名、家長姓名、聯系方式。其稱,可以放心打電話過去問,數據都沒有問題,保證正確。
信息售賣是各平臺重點治理領域 但賣方會不斷找機會“鉆空子”
填下鏈接個人信息很快就被泄露,而家長電話等數據如此輕易就能通過相關社交平臺獲取,這一現象無疑折射出當前教育數據安全防護的嚴重漏洞。
對此,南都N視頻記者采訪了相關平臺業內人士。其表示,個人信息售賣是典型的互聯網黑灰產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各平臺重點治理領域。在這個過程中,伴隨平臺的治理清查,對方也會演化、偽裝。由于利益驅使,一些人會不斷找機會“鉆空子”,比如通過一些黑話、變體內容逃避平臺規則監管,或者引流至微信、QQ等更私密的場景。因此,有時會出現一些平臺暫時無法識別的內容,平臺也會根據違規特征不斷補充治理策略。
對于黑灰產而言,互聯網平臺只是其中一環。實際上,家長聯系方式的收集/泄漏主要集中在部分不正規的機構,在收集完相關信息后,由于有利可圖,會把相關信息賣給其他機構,作為對方重要的獲客線索。售賣的方式包括線下、線上。線下,指的是“圈內人”互通有無;線上,則是在互聯網平臺廣撒網。
“因此,想要根治該問題,不僅需要互聯網平臺持續治理,也需要相關方聯合對違法違規的賣方進行打擊?!痹撊耸空f道。
全國公安機關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 不乏與教育行業相關的案例
南都N視頻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全國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高壓嚴打態勢,緊盯信息獲取、信息倒賣、信息使用等關鍵環節,重拳搗毀一批個人信息交易平臺,其中就不乏與教育行業相關的案例。
今年3月,公安部公布依法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10起典型案例。其中,有犯罪團伙勾結教育行業供應鏈公司工作人員,利用其開發運維在線學習平臺的工作便利,非法獲取、出售他人個人信息。2024年6月,四川涼山公安機關依法抓獲犯罪嫌疑人45名,并及時會同教育主管部門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措施。
廣東方面,近年來也不乏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而被判決的情況。
比如,肇慶市端州區人民法院審理的邵某某、翁某某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一案顯示,被告人邵某某為圖財,利用其在肇慶市某有限公司工作的職務之便,非法獲取他人個人信息共200條,并以每條個人信息人民幣400元的價格向賀某明出售,用于抵扣賀某明的華鎣市某資源有限公司的稅收,邵某某從中獲利8萬元。今年5月,邵某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八萬元。
高壓態勢下,相關亂象為何仍在發生?對于這一亂象,又該如何持續整治呢?南都N視頻記者持續關注!
采寫:南都校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