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相信魚》由凱迪克金獎得主,《小白找朋友》的作者攜手愛爾蘭小說大獎獲得者,為孩子創作的適應AI時代非虛構敘事性繪本。它既是生動、硬核的動物分類科普繪本,又是一個滿是笑料的,以魚類為主角的荒誕故事。
幽默與創意的奇妙反轉
在這個各種說法滿天飛的信息爆炸時代,如果有人很篤定地對你說“千萬不要相信X”,你會選擇相信,還是不信?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當你開始傾向于選擇相信X或Y時,可能很快就有“反轉”,然后是“反轉的反轉”,跟著是“反轉的反轉的反轉”……所以,對于這本新鮮出爐的繪本《千萬不要相信魚》,你到底是信還是不信?
這本書的文字作者尼爾·夏普森在童書界是新手,這是他創作的第一部繪本,但他在面向成年讀者的戲劇、小說領域,尤其是科幻小說領域是一位高手,獲得過多項愛爾蘭和國際大獎。而且,他從2012年就開始相當高產地寫博客,主要聚焦于動漫與電影的評論,可見他對視覺敘事的濃厚興趣。另外,他與妻子育有兩個孩子,他也是常常給孩子讀書的爸爸,與孩子們一起讀過不少繪本。從他所寫的繪本故事中,可以看到他多方面的積累。
而擔綱插畫的丹·桑塔特就更厲害了,這位泰裔藝術家在童書界出道已超過20年,參與創作100多部繪本、圖像小說和插圖童書。他以《小白找朋友》斬獲2015年凱迪克金獎,又以圖文回憶錄《萬事開頭難》斬獲2023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他的插畫風格極具表現力,色彩鮮明,線條夸張,富有動感和節奏感,更為動人的是圖像敘事中細膩的情感呈現,這讓他在深受讀者喜愛的同時,也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認可。另外,桑塔特也是一位愛孩子、懂孩子的爸爸。《小白找朋友》中那個想象玩伴“小白”的名字,正是他兒子的創意,這位爸爸在其基礎上做了極富創意和幽默感的延伸。
在《千萬不要相信魚》中,兩位創作者(兼爸爸)的幽默特質無疑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書中的幽默并非單純的嬉笑,而是通過巧妙的文字與插畫,營造了一種既富有教育意義,又令人捧腹的閱讀體驗。尤其是桑塔特的插畫,用夸張的色彩和形象展現了魚類世界的荒謬,既增強了故事的娛樂性,又放大了文本的幽默效果。
我相信,這本書對態度嚴謹的圖書館員來說,可能是一個棘手的難題——到底應該把它放到哪一個類別的書架?乍一看,它似乎是一本典型的“非虛構類作品”,以一種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方式進行生物科普,先嚴肅介紹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然后看起來很自然地過渡到了海洋生物,但當魚出現時,其嚴肅基調(連插畫的色彩)毫無征兆地陡然一變,逐步向科幻、懸疑,甚至犯罪故事轉變!而且,讀者不斷接收到摻雜其間的“不要相信魚、不要相信魚、不要相信魚……”重復且加強的喊話。根據“謊話重復千遍即為真理”的信息傳播通則,讀者看來是非信不可了。
故事里隱藏的講述者,一開始扮演生物學專家的身份,但又似乎是一個天真、無辜、可愛的海洋生靈(細心的讀者需要用破案的態度,在連續的畫面中找到這個家伙)。它一本正經地講述“不要相信魚”的故事。在故事里,魚類似乎被賦予了各種不值得信任的特質,它們是潛伏在我們周圍的“敵人”,背后藏匿著無數的秘密和陰謀。我們甚至在普通的金魚缸和抽水馬桶底下發現了巨大的、通向海底的“間諜網絡”,看到一個令人驚嘆的魚類社會。
就這樣,不間斷的打趣和荒誕敘述,不僅讓讀者進入了一個信息不對稱的世界,還讓讀者產生了疑慮:是否每個看似“無害”的魚類背后都隱藏著深不可測的危險?這種疑惑感,隨著故事的推進逐漸深化,最終帶領讀者從傳統的兒童讀物跳躍到一種完全出人意料、充滿黑色幽默的科幻冒險。
重構“不可靠的敘事者”
《千萬不要相信魚》的核心特點之一,就是它采用了“不可靠的敘事者”的手法,基本上不按牌理出牌。這讓我忍不住想到喬恩·克拉森獲得凱迪克與格林納威雙料大獎的《這不是我的帽子》,書中那條小魚的自說自話,結合畫面中滿不是那么回事兒的敘事,文圖的巨大差異產生了強烈的張力,讓好心的讀者恨不得要跳進故事里去幫忙、提醒。我不能確定這本書的文圖創作者是否受了克拉森的影響,但在那種特有的文圖張力方面,兩者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本書從一開始,讀者就被引入了一個看似真實卻充滿虛構的世界。講述者直接聲稱“不要相信魚”,并列舉了一系列看似合理的理由,諸如魚類的行為不規律,它們的外表欺騙性強,甚至它們居住的環境——“水下”讓它們能夠悄無聲息地“潛伏”在我們身邊。正是通過這種“不可靠的敘事者”的設置,夏普森和桑塔特成功地將一個表面上看似嚴謹的故事轉變為充滿荒誕和諷刺的幽默作品。
這一點通過插畫又得到了極大地強化。桑塔特的插畫常常是對話與文字內容的延伸與擴展,通過生動、夸張的場景增強幽默感。例如,當書中提到某些魚類的“生物發光”現象時,桑塔特通過繪制深海魚發光誘捕獵物的場景,將這一行為呈現得既可怕又滑稽,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趣味性與荒誕感。實際上,最逗的還是那只被誘捕的小螃蟹(碰巧,克拉森也畫了一只不安于旁觀的小螃蟹),多么無辜、多么脆弱……但等你翻到最后,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然而,盡管故事的基調極其幽默,背后卻隱約透露出一種對信息不對稱和盲目信任的諷刺。故事中對“魚類陰謀”的夸張描繪,實際上可能是對我們現代社會中過度信息化、虛假信息傳播和“有圖有真相”思維的批判。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AI技術崛起之后,圖文信息的可靠性常常被質疑,書中的“魚類”正是這一點的象征——它們看似真實,但背后卻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隱含著虛假和欺騙。
恰如我們老祖宗傳下的箴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在這個年代,大概可以說“盡信圖,不如無圖”。若繼續推演,我們也可以說,盡信圖畫書,不如無圖畫書!好吧,這似乎是一本提醒讀者“別太相信圖畫書”的圖畫書?
我想,這兩位創作者采用“不可靠的敘事者”并不是純粹為了炫技或是搞笑,而是要充分利用圖畫書的獨特之處拓展可能的邊界。圖畫書的魅力就在于文圖之間的互動,而本書巧妙地利用這一點,通過文圖關系強化了“信息的不可靠性”。人類跨入AI時代,信息的真實性已經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話題。孩子們面臨著大量的虛假信息和過度渲染的“事實”,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保持冷靜的批判性思維,是他們亟待學習和鍛煉的能力。
與孩子們通常要學習的教材不同,圖畫書最大的魅力就是“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對作品有不同的看法,這恰如“生活本沒有標準答案”那樣自然。但通常來說,每本書都還是想在一定程度上說服讀者,至少讓他們相信故事有可能是“真的”。但《千萬不要相信魚》似乎走得更遠,它更像是一堂關于信息辨識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課程,甚至在提醒讀者:連本書你也別太相信!這確實是當今時代很有價值的提醒:不要輕信任何信息,不論它來自何處。凡事一定要想辦法追根溯源,看看是誰說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會那樣說……本書向小讀者傳遞了這一重要的AI時代生存智慧。
那么,著急的讀者可能迫不及待想知道,《千萬不要相信魚》的故事真相到底是什么。很抱歉,對此我實在不能劇透,這就像不能給偵探小說的讀者預先公布“兇手是誰”一樣。但我可以透露一個線索,當這部偵探片(哦,不對,是圖畫書)出現“完”或“結束”字樣時,也千萬別相信,別急著退場或上洗手間,忍一忍吧,看完片末的字幕,因為“兇手”居然藏在彩蛋里!看完彩蛋也別著急走,連版權頁上也暗藏玄機:畫面中的大魚吃小魚是怎么回事?作者感謝的對象到底與柯南·道爾有啥關系?
以傳統圖畫書的眼光來看,這的確是一本“怪怪”的書,集合了太多不太常見的元素。但你也可以說,它是一部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作品,既適合小讀者,也能給大讀者帶來一些反思。如果你喜歡不按牌理出牌、幽默、富有哲理,且能撓到時代癢處的圖畫書,那么它無疑是不可錯過的選擇。
當然,你也不必太相信說書人阿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