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老洋房改造的書店里,點一杯融入建筑肌理的特調咖啡,漫不經心地翻幾頁書,再隨意漫步幾條梧桐掩映的馬路。不為朋友圈的刻意打卡,只為偷得一下午的寧靜愜意。這種為日常詩意買單的行為,正悄然成為當代青年消費的新潮流。當《2025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顯示,“旅游度假”類情緒價值產品付費意向僅占40.47%,當“小瑞士”式網紅景點熱度退潮,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扎根生活肌理的日常景觀,正以更精準的消費刺激,打開青年消費的增量空間。
日常亦是風景,轉身便有溫情。數據背后,是青年消費邏輯的深層轉向:從“向外展示”的炫耀性消費,邁向“向內滿足”的體驗式消費。過往網紅景點的運作套路,本質是用濾鏡制造視覺奇觀,滿足“社交貨幣”式的炫耀需求。這種僅靠單一視覺刺激的消費,往往在新鮮感褪去后便意興闌珊。
而日常景觀的獨特魅力,恰恰在于它精準擊中了Z世代“真實性焦慮”下的情感缺口。年輕人為咖啡館的“盲盒咖啡”付費,在老建筑改造的商店里挑選文創產品,實則是在為“不刻意的美好”買單。這種消費不追逐點贊數量,追求的是即時性的情緒補給,由此催生的消費行為更具持續性,也能累積穩定的消費勢能。
日常景觀拉動消費的密碼,暗藏在“低門檻高滲透”的經濟邏輯中。傳統文旅依賴的度假模式,既需要高昂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又受限于假期分布,難以形成穩定的消費流。而嵌入生活半徑的日常景觀,自帶“低時間成本+高熟悉度”的天然優勢——時間門檻的降低讓消費頻次自然提升,社區化場景更易沉淀穩定客群,使文旅與餐飲形成有機共生的消費生態。以大運河杭州段為例,其將濱水空間編織成文商旅融合的消費帶:非遺工坊與商超相鄰,游船碼頭連著餐飲,既承接了游客的好奇心,也滿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
更深層的拉動力,來自日常景觀對消費價值的多維拓展。在書店參加作家分享會,購買的不只是一本書,更是同好間的共鳴;在Citywalk中為講解付費,支付的不只是服務,更是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這種“消費+社交+文化”的復合形態,讓消費跳出了物質交換的單一維度。
總之,日常景觀撬動Z世代消費的關鍵,在于它暗合了年輕人對“可持續性快樂”的追求。未來的文旅項目若想真正拉動青年的增量消費,不必執著于打造網紅地標,而應在社區里弄、公園商城中種下“消費的種子”——讓每個轉角都有值得駐足的驚喜,每筆消費都能觸達真實的生活溫度。
原標題:《微言| 從炫耀到自洽:Z世代消費轉向背后,日常景觀藏著大商機》
欄目主編:范兵、張裕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布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