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古村豆腐,那句“世上有三苦,讀書趕馬做豆腐”的諺語便如悠揚鐘聲,在我腦海中悠悠回蕩。往昔歲月里,制作豆腐,確是一件飽含艱辛的苦差事。我家母親,深諳做豆腐的精妙技藝。每當年關漸近,步入臘月,家中便會開啟制作一榨豆腐的忙碌篇章。
做豆腐的前一日,我們會懷著虔誠之心,前往鳳尾水井。在那里,精心挑選一擔清澈甘甜、宛如瓊漿的山泉水,而后小心翼翼地挑回家中。接著,將家中那只承載著歲月記憶的祖傳大瓦盆,仔仔細細地清洗干凈,仿佛在擦拭一段珍貴的歷史。母親會手持升子,精準無誤地量出五升黃豆。隨后,將那一粒粒飽滿的黃豆,緩緩倒入清冽的山泉水之中。黃豆如同靈動的精靈,在水中漸漸舒展開來,開始了它們靜靜浸泡的時光。
次日拂曉,晨曦微露,那一大瓦盆的黃豆已然浸泡得飽滿而圓潤,顆顆金黃璀璨,宛如閃爍著光澤的金珠,散發著誘人的氣息。母親輕輕將瓦盆里的水瀝干,而后挑起泡好的黃豆,邁著穩健的步伐,朝著村里鳳尾山院子的大石磨處走去。抵達上院子后,母親并未停歇,又轉身前往鳳尾井,精心挑回一擔清冽的山泉水。她用這泉水將石磨仔細沖洗,不放過任何一處縫隙,直至石磨潔凈得一塵不染,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機。
磨豆腐的時刻來臨了。母親的雙手猶如靈動的舞者,將一顆顆金黃色的豆粒精準地舀起,一勺勺地倒入磨洞之中。隨著石磨緩緩轉動,白色的豆漿如潺潺溪流般從磨縫間悠悠流出,那細膩的質感,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與此同時,一股清幽淡雅的豆香撲鼻而來,那香氣純凈而悠遠,瞬間彌漫在空氣中,令人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片寧靜的豆香世界。
提及磨豆腐,上院子那位雙目失明的姑祖太的形象,便宛如一幅細膩的工筆畫,在我的記憶長河中緩緩鋪展。每一次母親前往磨豆腐,只要姑祖太聽到母親的聲音,總會邁著熱忱的步伐前來幫忙推磨。她雖自幼便與光明絕緣,但為人賢良淑德,溫婉大方。這位姑祖太一生未嫁,卻有著一顆善良而堅韌的心。而我,只要聽聞母親要去磨豆腐,便會如歡快的雀兒般吵嚷著,定要一同前往。
行至磨豆腐之處,姑祖太總會輕柔地拉住我的小手,那觸感宛如春風拂過,帶著無盡的溫柔。而后,她緩緩將手探入衣袋,仿佛在探尋著世間最珍貴的寶物,小心翼翼地掏出幾顆水果糖,輕輕遞到我手中。緊接著,她又慈愛地撫摸著我的小臉蛋,那動作輕柔得如同羽毛飄落,輕聲細語道:“要乖乖的呀。”姑祖太不僅心地善良,還身懷一門精湛的推拿手藝。村里若有哪家孩子遭遇頭痛腦熱、積食不適,或是閃了膀子的狀況,都會前來請她施展技藝。而她總是分文不取,仿佛她的付出本就是這世間最自然不過之事。
姑祖太時常感慨:“我做推拿,只為了讓各家的孩子都能快快長大,在快樂中茁壯成長,永遠健康無恙。我一生無兒無女,這些孩子便是我的后代子孫。在有生之年,我當多做些好事、善事,廣積德行,以修善果?!?/strong>
往昔歲月里,我家制作豆腐的時日,往往選定在冬月三十前后。緣由在于,父親的誕辰是臘月初三,母親為了能為父親操辦一場體面的生日,便用心制作豆腐,期望能增添幾盤佳肴。待磨好的豆腐被帶回家里,母親首先一絲不茍地將大鍋刷洗得潔凈如新,而后點燃柴火,開始熬煮豆腐。須臾之間,瓦房之上,裊裊炊煙悠悠升起,宛如一條輕柔的絲帶,在空氣中緩緩飄蕩。大鍋內的豆腐漿散發出陣陣馥郁誘人的清香,那香氣絲絲縷縷,直鉆我的鼻腔。我早已被這香氣撩撥得饞蟲大動,饞涎在口中不住地翻涌,眼巴巴地盼望著能喝上一口豆漿。然而,母親總是急忙把我支開,滿臉關切地叮囑道:“莫要在鍋邊徘徊,當心被滾燙的豆腐漿燙傷?!?/strong>
不到半小時的光景,一大鍋豆腐漿便在柴火的溫柔烹煮下熬制妥當。母親小心翼翼地將那熱氣騰騰的豆腐漿傾入大瓦盆內,隨后依照精準的劑量,將事先備好的石膏粉緩緩放入其中,這一關鍵步驟,名曰“點豆腐”。
母親曾言,點豆腐之際有一忌諱:懷孕的婦女切不可來訪。倘若有孕婦登門,便會出現所謂“蹭豆腐”的情況,屆時豆腐便會如同馬尿花一般,難以成形,最終整盆豆腐都會化為酸水。為了制作出一盆盡善盡美的豆腐,母親對每一個細節都極為考究,容不得半點馬虎。
待豆腐漿倒入瓦盆之后,母親會輕輕地蓋上大木鍋蓋,而后在鍋蓋上放置一碗清澈的凈水,還會擺放上一把鋒利的菜刀。母親說,這也是規避忌諱的做法,如此操作,便能有效防止“踩豆腐”的現象發生,從而確保豆腐的上乘品質。
約莫二十分鐘過后,母親緩緩打開鍋蓋,將一雙筷子輕輕插入瓦盆里的豆腐之中。倘若筷子能夠穩穩直立、屹立不倒,便意味著這鍋豆腐已然大功告成。此時,一大盆潔白如玉、鮮嫩欲滴的豆腐腦便宛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呈現在眾人眼前。
母親精心盛出一大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眉眼含笑地遞到我手中。我早已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大口吞咽起來。那入口的滋味,哪里只是單純豆腐的味道呢?分明蘊含著母親深沉而熾熱的愛意,溫暖又悠長,如同冬日里的暖陽,輕柔地包裹著我的心。
緊接著,便迎來了壓豆腐的關鍵環節。母親手持湯勺,動作輕柔且嫻熟,將一勺勺細膩如脂的豆腐腦緩緩舀進豆腐箱中。待豆腐箱被填得滿滿當當后,母親又搬來一塊厚重的大石頭,穩穩地壓在上面。大約半小時過后,一箱潔白似玉、質地緊實的豆腐便完美制成,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散發著誘人的光澤。
母親廚藝高超,宛如一位神奇的美食魔法師,能讓平凡的豆腐搖身一變,化作各式各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而那剩余的豆腐渣,在母親眼中亦是不可浪費的珍寶。她會用其來制作豆豉,這一過程宛如一場精心編排的儀式。
母親精心將八角、草果、丁香、藿香、粑粑蒿、紫蘇等佐料一一拌入豆腐渣中,每一種佐料的添加都恰到好處,仿佛在譜寫一曲美妙的味覺樂章。之后,她將拌好的食材放入籃中,再細心地用青松毛覆蓋其上,仿佛為它們蓋上了一層溫暖的被子,讓其在靜謐中悄然發酵。
經過十天半月的耐心等待,一個個香氣四溢的豆豉醬團便大功告成。平日里,這豆豉單獨成菜,便是一道香脆可口、風味獨特的佳肴,每一口都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與母親智慧的完美融合。還有那豆腐鍋巴炒酸菜,鍋巴香酥,酸菜爽口,二者相互交織,碰撞出令人回味無窮的奇妙滋味,每一次品嘗都仿佛是味蕾的一場盛宴。
每年,賢淑溫婉的母親總會以豆腐為食材,精心烹制出琳瑯滿目的菜肴,為父親的生日宴錦上添花,增添諸多美味。其中,黃精豆腐、豆腐圓子等佳肴更是別具風味。
在制作豆腐圓子時,母親展現出了精湛的廚藝與細膩的心思。她將豆腐與草果、茴香、八角、丁香等佐料悉心拌勻,每一次攪拌都仿佛在調和著生活的美好。隨后,她熟練地將其捏成核桃大小的丸子,那些丸子在她手中宛如藝術品般精致。接著,母親把丸子放入香油鍋中,隨著油溫的升高,丸子在鍋中滋滋作響,逐漸變得金黃酥脆。待煎至恰到好處,母親便將其撈出鍋。
這些豆腐圓子,既可直接品嘗,讓那酥脆的外皮與嫩滑的內餡在口中交融,感受純粹的美味;也可搭配鮮嫩的豌豆菜,清爽的豌豆菜與香酥的圓子相得益彰,堪稱餐桌上的一道珍饈佳肴。
為了給父親過一個溫馨且豐盛的生日,即便家中農事繁雜、事務纏身,每年家中都會精心飼養一頭豬,以待宰殺之用。在養豬這件事上,我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每日放學之后,我便會與小伙伴們欣然相約,一同前往五街子壩、鳳尾壩、蘆車壩、小龍壩、龍洞子秧田等地。在那些水草豐茂之處,我們如勤勞的小蜜蜂般,仔細撈取水葫蘆、四瓣草、水白菜等豬食。歸來之后,我們將這些撈取的食材精心煮熟,再拌上一小把米糠。要知道,在那物資極度匱乏的年月,玉米面可是極為稀罕之物,哪能用來喂豬呢。
家中會在自留地里悉心種上些地瓜和玉米,憑借著這些并不充裕卻飽含希望的農作物,我們總能把豬養得膘肥體壯。每年宰殺一頭豬之后,按照規定,我們會將一半豬肉上交給公家(即食品廠,它是供銷社下設的單位),以此完成相應的任務。而另一半豬肉,則會留作自家食用,成為家中改善生活、增添歡樂的珍貴食材,也為父親的生日宴增添了一份別樣的溫馨與滿足。
每年臘月初三,便是父親誕辰之日,屆時家中總是洋溢著熱鬧非凡的氛圍,處處歡聲笑語,喜氣洋洋。父親的生日宴與年豬飯一同精心操辦,每年都會擺上七八桌豐盛的酒席。姑父、姨媽、舅舅、叔叔等親朋好友,皆從四面八方趕來,齊聚一堂,共享這歡樂的時刻。
父親曾連任了幾十年村中的九品小村官,他為人和善,樂善好施,人緣極佳,社交圈子廣泛。因而,在他的生日酒席上,總是高朋滿座,賓朋如云。
在這場盛大的生日酒席上,豆腐系列的菜肴無疑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主角。那臘豆腐腸,寓意著“長吃長有”,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向往;臘豆豉,口感香脆可口,每一口都散發著濃郁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黃煎豆腐色澤金黃,外酥里嫩;豆腐圓子圓潤飽滿,象征著“團團圓圓”,寓意著家庭和睦、幸福美滿;更有豆腐煮豌豆尖,清爽可口,為酒席增添了一份清新的氣息;驃川油豆腐乳,風味獨特,是餐桌上的一道特色佳肴。在這場酒席上,豆腐宛如一位驍勇善戰的主力軍,以其豐富的種類和獨特的風味,征服了每一位賓客的味蕾。
古村豆腐,它絕非僅僅是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千年鄉愁的承載者,宛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游子的心與故鄉緊緊相連。在往昔的悠悠歲月里,那句“世間有三苦,讀書趕馬做豆腐”的諺語,如同一把銳利的刻刀,深刻地鐫刻出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它是先輩們在困苦生活中發出的無奈嘆息,也是對那段艱難歲月的真實寫照。
然而,時光流轉,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燒柴不見山,吃米飯不見糠”的美好生活方式,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真真切切地成為了現實。曾經,制作豆腐時依靠人力推動的大石磨,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被先進的機械所取代。如今,它靜靜地佇立在角落里,成為了歷史的珍貴印記,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也勾起了人們對往昔歲月的深深懷念。
近些年來,在我們村的豆腐坊經營領域,表現極為出色的當屬何光發家的兩兄弟。何光發其人,不僅勤勞肯干,還擁有忠厚老實的高尚品格。他曾是一名光榮的轉業軍人,更是一位堅守信仰的共產黨員,在他的身上,既有軍人的堅毅果敢,又有黨員的擔當奉獻。
他將祖上傳承下來的制豆腐技藝完好繼承,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鉆研、創新,實現了技藝的發揚光大。他制作的豆腐,憑借著細膩的口感、純正的豆香,在大驃、小驃的街市上聲名漸起,成為了當地頗有名氣的特色美食。他們兄弟二人所制的豆腐,品質上乘、風味獨特,根本無需擔憂銷路問題,常常供不應求,深受廣大顧客的青睞與好評。
我曾有幸采訪何光發,向他請教做豆腐是否有什么不傳之秘。他嘴角上揚,露出質樸的笑容,說道:“還真有那么些訣竅?!痹瓉?,他們兄弟二人熬制豆腐時,所用之水并非普通的自來水,而是取自后甸井的井水。那井水清澈甘冽,仿佛蘊含著大地的靈氣與歲月的深情。
那一刻,我才真切地領悟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俗語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不同的水土孕育出不同的物產和文化,后甸井的井水賦予了何氏兄弟所做豆腐獨特的風味和品質。
古村豆腐坊所傳承的,遠非僅僅是一門古老的技藝,更是那厚重深沉、如陳釀般香醇的鄉愁。它承載著祖輩們的智慧與心血,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人們在品嘗豆腐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故鄉的溫暖與眷戀。豆腐,雖是日常餐桌上的常見佳肴,可我卻始終尋覓不到媽媽所做豆腐的獨特味道。那味道,是家的味道,是親情的味道,是歲月無法磨滅的珍貴記憶,在時光長河中散發著永恒的芬芳。
如今,在楚雄市子午鎮的驃川壩子,各村都不乏精通做豆腐這一絕活手藝的傳人。他們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這片土地上閃耀著傳統技藝的光芒。
就連我的老伴,早年也在我的老母親悉心教導下,學會了做豆腐的精湛手藝。她用心鉆研、反復實踐,將每一個制作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她做出來的豆腐,無論是口感的細膩嫩滑,還是味道的醇厚鮮香,都毫不遜色于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手藝人。就這樣,她也成為了豆腐手藝傳承隊伍中的光榮一員,為這一古老技藝的延續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注: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章來源:楚雄市子午鎮人民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