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廣東省公布了2025高考本科投檔線,一時間引起網友嘩然:
“深大都超過暨大了嗎?”“深理工比中大還高一分?”“深圳高校今年也太牛了!”“深圳又多了幾所拿得出手的學校!”
投檔線榜單前20中,深圳高校占了7所!深理工1分“踩”過中大,深大連續三年碾壓暨大華師,首年招生的深信大與“升本”不久的深職大同分,輕松甩開特控線22分,而且一度排在廣工、廣外這些老牌名校前面……
深圳高校今年的表現如此亮眼,究竟為何?
深圳高校“霸榜”!
“離‘本地讀大學’又近了一步”
在物理類榜單TOP20中,深圳7所、廣州6所、珠海3所、東莞2所、揭陽汕尾各1所,呈現顯著的地域特征。
廣東高等教育資源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傳統名校與新興院校形成并駕齊驅之勢。
第一梯隊中,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北京師范大學(珠海)三所985異地校區持續領跑;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傳統強校保持穩定熱度;新成立的大灣區大學首次招生便以622分的亮眼成績躋身前十,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
深圳高校的快速崛起尤為引人注目:哈工大深圳校區以662分高居榜首;南方科技大學首年參與本科批招生便躍居第二;深圳理工大學在短短一年內完成對中山大學的反超。
深圳大學雖排位略有下滑,但已連續三年超越暨南大學與華南師范大學;深圳技術大學以580分緊逼華師;更令人矚目的是,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大學兩所由高職升格的本科院校今年表現突出,力壓廣州多所老牌高校。
與此同時,今年深圳7.5萬名考生競逐有限的本地高校招生名額,相較去年猛增9000人,直接導致錄取門檻水漲船高。據公開信息,深大物理類專業組最低分均分都達到了607.7,最高為616.6!
實際上,在2026QS世界大學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與深圳大學雙雙進入內地TOP30。其中,南方科技大學位列內地高校第20名,全球第343名;深圳大學位列內地高校第27名,全球第452名。這也反映了深圳高校的實力與知名度。
從外省競爭情況來看,深大在廣西省物理類的錄取分甚至超過中南大學、湖南大學這些985院校。有江西考生表示,深技大在江西的最低投檔分甚至比深大還要高:深技大(584)>深大>暨南>廣工。
大事君梳理其他省份發現也有類似的情況,如在黑龍江省,深技大最低分比華師高出了整整10分,拉開廣工41分之多!
廣東三所院校在黑龍江省投檔情況
為什么投檔線和院校排行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為什么深圳院校又深受“追捧”呢?答案很簡單——“就業導向”的升學邏輯,正在重塑廣東乃至全國的高校競爭格局。
“專業為先,就業為王”
影響著考生,也影響著學校
事實上,投檔分的本質是反映這個院校、專業組與考生之間的供需關系。
越是熱門的專業,分數越是水漲船高,而“就業”則是判定“熱門”最重要的指標。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超4成的家長或高考生認為填報志愿的首要考量因素為城市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
據官方信息,深大計軟學院2024屆畢業生就業落實率達91.92%,僅華為、騰訊、比亞迪三家就吸納超30%畢業生。
在廣東范圍內,一些熱門專業和理工院校的優先級甚至大過老牌985/211及綜合性大學。一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擇校經歷,在就業與院校頭銜二者間,他選擇了前者。
深圳兩所職業本科學校熱度高居不下也是同樣的道理。北師大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楊小敏曾表示,職業本科生在理論知識上不低于普通本科生,在技術技能水平上高于專科生,這將成為他們就業的獨特優勢。
2024年7月光明日報文中提到,近兩年職業本科學校就業優勢明顯,2022年6月,首批職業本科學校畢業生平均去向落實率為87.07%,高出全國本科學校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
深圳兩所職業本科院校,圖源官方
放大到全省,今年選考物理的考生雖然較去年而言減少了10752人,但特控線以上的考生卻增加了9858人,本科線以上甚至多了將近2.3萬人!這說明普通類(物理)的本科招生計劃增加了,同時也解釋了廣東范圍內高校排名的變化。
近幾年出現的幾所新大學強勢占據了高分段位置,招生基數小,客觀上分散了有限的高分考生資源,如首年招生的大灣區大學(80)、南科大(38)和深信大(300),以及第二年招生的深理工(206)等院校(以上均為面向廣東招生計劃的名額),也使得傳統頭部高校在錄取排名上的相對位置有所下降。
但如果看廣東高校對外省的最低投檔排名,依然會發現老牌院校依舊“堅挺”,如中山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第501組)在江西省投檔分別為620和613。
《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顯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職高專院校、民辦院校和獨立學院畢業生的月起薪,比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的月起薪分別低26%、40%、72%、64%。
這些都更多地反映了高校招生格局的新變化,而不是它們本身實力下降了。
“專業優先,就業為王”的導向,既推動了新興院校與熱門專業的崛起,也促使傳統高校重新審視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銜接。
然而,院校實力的評價絕非僅憑短期分數線或就業率所能定論,長期積淀的學術底蘊、學科生態與產學研融合能力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這些也都離不開城市的托舉。
“押注”深圳的明天?
城市與高校共生的未來之路
過去十年,深圳幾乎以1年1所的速度建大學,通過“引進名校辦分校+港澳聯合辦學+自己建設本土高校”。不僅打破雙一流掛零的尷尬,而且部分高校已躋身第一梯隊,再到現在“霸榜”廣東。
與此同時,在過去十年里,深圳也是高校大學生畢業留存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024年高校畢業生留存率達73.2%。反觀武漢,雖然本科生數量全國第一,但留在湖北就業的武大、華科畢業生只有3成左右,約2成首選了廣東。
或許大多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就并非沖著院校和專業去的,而是沖著“留下”去的。深圳這座城市的資源和前景,也是高校競爭力的加分項。
最重要的是,深圳高校還有政策源源不斷的滋養,如“20+8”現代產業體系,以及“靶向建校,學科直供”的產教融合新模式。
在中辦、國辦最新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中,深圳被賦予推動工程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試點任務,重點支持校企聯合培養復合型工科人才。對深圳企業而言,深圳高校畢業生對本地產業痛點更熟悉,培養成本更低。
深圳大學里隨處可見企業的身影,圖源“讀特在線”
同時,高等院校也是城市天然的“人才港”,深圳在高等教育層面的傾斜,終有一天也會反哺城市自身,國內很多萬億城市(東莞、蘇州)亦是如此。
從深圳在籌建大學名單中也可以窺見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比如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國家經略海洋重大需求的深圳海洋大學,(一期)項目部分工程將于2026年竣工,辦學規模為全日制在校生約8000人。
深圳發改委《深圳市2025年重大項目計劃清單》
投檔線的波動,本質是城市發展動能、產業變遷與教育改革的集中映射。
深圳高校的“逆襲”揭示了“就業導向”的趨勢,但教育的終極價值,仍在于培養既能適應市場、又能引領未來的人。
這場廣東高校名次之爭,或許不在榜單排名,而在幾年后這些畢業生能否重新定義深圳的內涵。
作者:huihu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