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F2戰斗機是世界上首款裝備主動相控陣雷達的第三代戰機,剛問世時是要比殲10先進的,可是現在它只值兩發霹靂15。
上世紀70年代,蘇聯太平洋艦隊嚇得日本整夜睡不安穩,彼時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主力仍是美軍淘汰的F-86F,面對蘇聯海空的威脅已經難以招架。
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軍工發展存在爭議,但日本國會仍在1984年啟動“FS-X”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打造一款兼具反艦與制空能力的多用途戰機,以此來接替老舊的F-1,所以,新戰機的名字理自然就是F2了。
最初,日本是打算研發國產化F2的,當時三菱重工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案JF210,采用類似瑞典“鷹獅”NG戰機的雙發雙垂尾布局。
大家注意這個時間點,這時的日本經濟突飛猛漲,GDP世界第二,媒體號稱日本的錢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他們的汽車大量銷往全世界,技術先進,把美國車企壓的喘不過氣。同時,日本的電子產品在全球也是搶手貨。這樣看來,日本是有實力研制F2的,可是他們太飄了。
因為研發制造商是三菱重工,所以當時很多日媒把F2稱為“新零戰”,這下勾起美國不好的回憶了,想再偷一次珍珠港嗎?
于是美國人橫插一刀,強迫三菱重工與洛馬合作,就這樣,日本喪失了F2研制的自主權。合作后的F2完全按照美國F16C的底子來制造,美國只允許日本做些升級。
F2的動力核心是通用動力的F110-IHI-129渦扇發動機,開加力最大推力能達到13噸。其機身長度為15.5米,翼展11.1米,機身高度接近5米,整體上看要比F16C大上一圈。這是因為F2更注重反艦和對地支援,不像F16更注重空戰。
F2的最大飛行速度在2馬赫以上,升限1.8萬米,最大起飛重量為22噸,能外掛8噸彈藥,機翼兩端的掛點做了加強,可以掛載500公斤級的ASM2反艦導彈。其機體大量使用復合材料,機翼和尾翼使用的是日本東麗公司的軍用級碳纖維,這種材料在當時很高級。按照日本人的想法,使用復合材料的話,在海上鹽霧環境下機體的耐腐蝕性更強。
雖然F2加大了機翼油箱容積,復合材料重量也輕,但是它的作戰半徑并不大,只有800多公里,不過對于日本的作戰需求來說已經夠用了。
F2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它的雷達,它裝備了全球首個量產型有源相控陣雷達J/APG-1,這款雷達有800個砷化鎵收發組件,對1平方米雷達反射面積的飛行器探測距離是185公里,能同時追蹤鎖定10個目標,然后指引導彈攻擊其中兩個。
有意思的是,F2的雷達探測距離是185公里,但是F2上的導彈打不到這么遠,老版本的ASM2射程只有100公里,還只能亞音速飛行。ASM3飛的倒是快,但是容易被攔截,因此日本軍方采購的較少。
為什么F2在2011年就不再生產了?
一架F2的價格大約是1.2億美元,其中60%的零部件由美國生產,前面說的日本自己搞的復合材料還出了問題,原本計劃采購141架,最后只生產了97架,有1/3的訂單沒有完成。
現在F2也沒有了用武之地,俄羅斯S400和中國紅旗防空導彈體系很容易就能發現它并將其擊落。
面對東亞周邊的復雜局勢,日本做了戰術調整,原來是準備利用準航母起降艦載機,然后投擲炸彈擊沉敵方艦船?,F在則是依托島嶼機場,起降F35迎敵,以此來保衛島上的反艦導彈發射基地,同時扼守重要的海域通道。簡單來講就是從全面防御改為重點防御,F2則不適用這個戰術。
當然最主要還是因為美國綁架了這個項目,日本也沒有心思去做了。不過平心而論,日本自己研制F2的話也不一定能取得多么好成績,畢竟他們的航空工業是被閹割過的。
如今,僅存的F2機隊仍在沖繩空域巡航,其J/APG-2雷達波束掃過東海油氣田時,仿佛是平成時代日本人野心的最后回響。它證明了軍工自主的重要性,當政治捆綁技術、成本碾壓性能,再鋒利的武士刀也難逃銹蝕的命運。不過,對于咱們而言這是好事,值得慶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