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奉賢區區長王益群走進上海人民廣播電臺“2025夏令熱線·區長訪談”節目,在近兩個小時的直播中,用心聆聽百姓心聲,及時回應群眾期待,全力解決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直播期間,王益群接聽前方記者和市民來電。小區電動車停放區域不足、頤養院屢屢斷水、新華醫院奉賢院區附近交通擁堵、小區周邊噪音困擾、地鐵口流動攤販影響出行……圍繞這些市民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王益群與區相關職能部門、屬地街鎮負責人進行連線,詳細了解問題情況,全力協調解決。各相關部門和街鎮積極回應,表示將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部門聯動,優化管理措施,加快推動問題妥善解決,確保各項舉措落地見效,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益群指出,市民群眾反映的問題,既充分體現了大家對奉賢發展的熱切關注,也為政府部門改進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區相關部門和各街鎮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深入研究市民訴求,進一步加強溝通對接,以更加務實舉措解決民生難題,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要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持續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下足城市管理“繡花功夫”,兼顧標準與需求,不斷增強城市核心功能。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全力防范化解安全風險,推動城市更加安全、治理更有溫度,與人民群眾攜手共同譜寫“奉賢美、奉賢強”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煙火氣”遇堵點
科學管理很必要
市民崔先生反映地鐵5號線西渡地鐵站外滬杭公路附近,長期有二三十個無證商販流動設攤。“每次我會用水印相機記錄設攤情況。每次我回家走滬杭公路右轉彎,擺攤在路中間,導致我無法通行,后面嚴重堵塞。”
奉賢區城管執法局局長陸仁忠在節目中表示對崔先生反映的情況有所了解。“這個地方是商圈,正好又是一個地鐵出口,周邊居民有餐飲消費需求。今年在社工部牽頭下啟動了‘兩亂’整治,目前正與西渡街道制定方案,聯動商圈,把有設攤需求這部分的經營戶規范起來,爭取做到定點定時序列的設攤行為。”
奉賢區西渡街道辦事處主任涂軍平補充道:“西渡站日均客流量達2.2萬人,4號出口的支路在晚上8點后至凌晨2點有十多個攤位。”他表示,城管每天都在巡察,但設攤現象存在返潮。“我們在想各種各樣的辦法,高峰時段確保交通,另外我們也計劃利用連城廣場空間,等8點半廣場舞散了以后,把攤販們引導到廣場上規范管理。我們也和城管局一起在找一個集中的疏導點。”
奉賢區區長王益群指出:“西渡是人口密集區,具有‘小聯合國’的特點,管理挑戰較大。凌晨了,還有人在這里消費,這是非常喜人的事,但要兼顧‘煙火氣’與科學管理。”他要求西渡街道與城管執法局盡快制定方案,有效引導攤販,加強現場管理,“要發展好夜經濟,也要保障交通秩序、環境等各方面,讓周邊居民滿意。”
案例反饋
5號線西渡站人流量比較大,4號出口出來正好是一條支路,晚上一般8:00以后到凌晨2:00期間,最多會有二十多戶攤位。城管每天都在巡查,但是有反復的情況。西渡街道正積極推進問題化解,一是加強巡查和整治,確保高峰時段交通安全,二是協同區城管局尋找合適疏導點,疏堵結合,規范管理。一方面推動夜經濟發展好,另一方面把交通秩序、環境各方面保障好。
無人機施肥引蓮藕受損
多方聯動解農戶之憂
奉賢區分水墩村蓮藕種植戶萬先生來電求助,6月19日合作社用無人機為稻田噴灑肥料時,疑因風漂移導致他60畝蓮藕中28畝受損。“去年用氣泵只損失了1畝,今年換無人機就出問題,”他認為,是無人機風力將含有除草劑的肥料吹至藕塘,希望可以停用傷害性肥料。事發后他立即求助:“19號傍晚發現,第二天一早請求合作社用無人機噴解藥,但對方說‘沒辦法調動’。”憑借30年種植經驗,他果斷自救:“我選擇割葉保根、排水,中毒了趕緊處理。”
奉賢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李秋弟在節目中回應:“這塊秧苗6月10日種下去的,6月19日施肥的。正好播下去1個星期到10天左右,播返青肥,一般不大會用農藥。”他也表示:“現在都在推廣植保無人機,使用時務必注意風向風力,防止藥業漂移,產生藥害。現在不知道當天風力、風向情況怎么樣,后續我們會繼續跟進。”
奉賢區區長王益群指出,農委需對所撒播肥料是否對萬先生造成影響進行甄別,若存在影響,需嚴格控制作業范圍,最大限度降低影響。他指出,作業時應注重局部區域的精細化操作,“去年已經有投訴了,今后還會碰到其他類似的事,局部就要做一些精細化方面的考慮。”
王益群表示,農委在專業領域具備較強能力和技術優勢,可就此提供指導與溝通支持,“要兼顧兩端,既要保障糧食種植,也要確保蓮藕生長不受影響。”
案例反饋
7月24日,區農業農村委技術部門、頭橋街道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前往現場調查,并分別與水稻種植戶奉聯合作社及訴求人萬小鳳溝通了解情況,6月19日奉聯合作社在分水墩村4組的水稻田內使用無人機施肥,該無人機為合作社臨時租借,所施化肥內伴有除草劑成分。無人機噴灑點位為藕塘西南側,距離50米左右。靠藕塘南側水稻田使用人工施肥,未使用無人機。經藕塘現場確認靠水稻田北側荷葉存在部分枯黃現象。區農業農村委建議由奉聯合作社提供6月19日無人機施肥時的飛行范圍、高度及軌跡等相關資料,后續待無人機參數確認后,從實際出發,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協商雙方做好溝通處理工作,確保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莊行蜜梨獲國家地理標志
果農申請遇阻怎么破?
種植蜜梨的羅先生來電反映:“去年跟一家公司合作供貨給他們,今年供貨給他們的前提是要有莊行蜜梨農產品地理標志,去年提供了,今年好像有點麻煩,沒有提供。我問了村里和協會,跟我們解釋說到期了,正在辦,估計7月份可以。7月份我們和商超那邊都在跟鎮里溝通要這個標志的問題,結果說批不了。”
奉賢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李秋弟回應說:“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要申請的話,你是當地種的,有一個確認過程,確認好了到市場監管局辦理。”
奉賢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李磊介紹:“莊行蜜梨在今年6月27日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剛剛認定。如果需要適用這個地理標志,企業可以通過‘一網通辦’平臺提交申請,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受理。”
奉賢區莊行鎮黨委書記陶清坦言:“過去莊行蜜梨是農業部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今年升格為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國家地理標志。因此蜜梨產地必須在莊行區域內,只要在莊行規劃的4500畝蜜梨產地內的蜜梨都屬于國家地理標志范圍內,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辦理。”
奉賢區區長王益群表示:“國家地理標志能夠提振果農信心,我們應該主動宣傳,主動上門受理。是否可以研究通過‘一網通辦’‘免申即享’等更快捷地辦理,并且會同市場監管局主動上門宣傳,讓他們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實現‘送證上門’全覆蓋,保證旺季銷售不受影響。”
案例反饋
莊行蜜梨于今年6月27日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莊行蜜梨的金字招牌。國家對于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使用監管較為嚴格,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梨農使用標志可以通過“一網通辦”向知識產權部門申請辦理《生產者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申請的核準》,提供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申請書、由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出具的產品產自特定地域的證明、有關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等。
節目后,區市場監管局已主動與羅先生取得聯系,關于使用申請具體手續進行進一步指導。后續,區市場監管局將聯合屬地街鎮做好“莊行蜜梨”等地理標志的申報、宣傳、合規指導和保護工作,持續做優做強奉賢地理標志農產品,莊行鎮將協助梨農向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申請辦理。
地面停車:700輛電瓶車“一位難求”
地下車庫:為何不愿停放?
去年夏令熱線青村鎮青港家園小區居民來電反映新入住的小區缺少充電樁,今天另一位居民俞先生再次反映:“現在充電樁停車棚都裝了,但因為小區電瓶車數量激增,尤其下雨、臺風天的時候,樓道和電梯口常被電瓶車堵得水泄不通。”記者王佐宇現場了解到,“小區雖然配有地下車庫,但是通往地下車庫的坡道較長且需多次轉彎,對于老年人來說推車上下比較困難”,俞先生表示,此前還發生過老人在坡道處滑倒的情況,所以更多的居民選擇在地面停放電瓶車。
滬楚物業經理趙友坦言,“我們小區老年居民較多,老人到地下車庫停放電瓶車確實不方便,雖然我們也想有序引導居民停放在地面車棚,但效果并不明顯,亂停的情況還是很多。如果要增加地面的停車棚,還可能要占用小區的綠化面積。”
奉賢區青村鎮鎮長黃鎮提到,在去年夏令熱線區長訪談節目中也有該小區的其他市民反映小區電瓶車停放問題,之后小區新增了3個地面停車棚,目前該小區一共有7個停車棚。但隨著小區入住率的增加,目前700輛電瓶車仍然“一位難求”。“我們已申請民生項目,預計今年9月將新建4個停車棚。”但俞先生還是希望能加快進度,盡早緩解夏季高溫天電瓶車密集停放產生的潛在風險。
奉賢區房管局局長張之華表示,“從去年開始,已經在嘗試安裝換電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電瓶車充電矛盾。對于地下車庫的坡度問題,我們要去現場研究一下,看如何把坡降低方便電瓶車上下推行。”
奉賢區區長王益群提到,這個小區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從去年“缺棚子”到今年“不夠用”,本質是民生需求跟著入住率同步增長。地下車庫不能成“擺設”,王益群強調,老年人怕坡道滑、年輕人嫌繞路,根源還是硬件沒跟上實際使用需求。“先解決安全問題——坡道要加防滑條、地庫要除濕,這些小改造先做起來,這樣大家才會去使用。”他還建議,“換電柜要盡快落地,既能省空間,也能更加合理調配地面充電資源,通過管理的手段為居民創造更多的便利。”
案例反饋
自去年夏令熱線后,該小區內已經新增了3處地面電動自行車棚,加上小區建成交付時原有的車棚,共有7個地面車棚、152個充電插口及200個電動自行車停放位。同時,小區地下車庫內共有1200 個電動自行車停放位。
今年以來,隨著小區居民入住率持續提升,電動自行車數量也隨之顯著增加。截至2025年7月23日,小區1334套房屋中已交付1060套,入住率達79.5%,小區內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已超700輛。為緩解需求壓力,已在小區內最后能夠建設的區域規劃新建4處電動自行車棚(含40個充電插口、80個停放位),建成后小區內充電插口達到192個,占小區內電動車保有量的27.4%,停放車位數達到280個,占小區內電動車保有量的40%,這項工作將于今年8月底前完成。
同時,為了滿足居民充電高峰的需求,一方面,青村鎮將在該小區內試點建設換電柜設施,準備委托鐵塔公司安裝換電柜,彌補高峰時段的充電需求;另一方面,將督促物業公司強化日常管理增加巡查頻次,重點整治高峰時段通道堵塞和長期占用充電位等現象,從而提高充電點位上的車輛周轉率,有效釋放停放及充電位空間。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好現有地下停車空間。
人行道能否加盲道?
要兼顧標準與需求
市民夏先生關注到了一個細節問題,他發現川南奉公路有一段人行道翻修后沒有設置盲道。
奉賢區建管委副主任沈衛華解釋,該工程是市道運中心負責的川南奉公路修復項目,目的是為了修復老化人行道。經了解,該路段原有人行道寬度為3米,且之前就未設置盲道。“本次修復是按照原有形式進行的,工程已于7月5日開始,工期6個月。”
盲道設置是否有標準呢?沈衛華說:“標準是有的,人行道寬度小于3米或人行通道小于1.5米時,可以不設盲道,所以該路段未設盲道并不違反道路建設標準。”
“盲道的設置對部分人群仍有必要。”夏先生覺得,相鄰道路都有盲道,這段路沒有就會銜接不暢影響通行。
奉賢區區長王益群要求區建管委應到現場核實情況,并與市道運中心等相關部門積極溝通,評估在現有條件下增設盲道的可行性。此外,還要考慮到該路段人流量以及城市化進程中通行需求的提升,“城市建設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巨大系統工程,道路建設管理需要兼顧設置標準與實際需求,尋求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再商量一下,有沒有可能增加一些盲道,如果有這個需求的話,也可以適當增加。”王益群充分肯定夏先生的建言,“市民們的一些建設性意見,不僅僅是為了解決一些問題矛盾,更多是站在公共管理角度一起來出主意。”
案例反饋
川南奉公路為市管道路,目前該路段正實施人行道修復工程。根據市道路中心反饋的信息,原先該路段未設置盲道,是否增設盲道應按照公路行業相關規范標準要求實施。對此,區建管委將盡快與市道運中心及奉城鎮溝通協調研究相關措施。
來源:話匣子
編輯:朱子元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