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博湖縣博斯騰湖,漁民開展捕魚作業。
年 磊攝(人民圖片)
吐魯番市一家冷水魚養殖企業工作人員從網箱撈魚。
蔡增樂攝(人民圖片)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四團天鵝湖,工作人員捕撈水產。
李 麗攝
在尼勒克縣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工人使用無損捕撈吸魚泵起捕三文魚。
趙學林攝
新疆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區域,被人們稱為“離海最遠的地方”。近些年,新疆綜合利用水資源,通過科技創新,在峽谷和鹽堿地里發展水產養殖,并因此沖上網絡熱搜榜。
近日,記者走訪新疆河湖、水庫、灘涂和鹽堿地,探訪新疆水產故事。
三文魚躍出天山
清晨,微風拂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溫泉水庫,泛起粼粼波光。這里的三文魚養殖加工基地,布滿了直徑51米、深度25米的抗風浪網箱,這就是三文魚的家,寬敞、環保還很智能:可以收集廢棄物、自動化投喂,還具有半封閉循環水系統。
尼勒克縣地處天山深處喀什河上游,擁有豐富的冰川雪融水資源,這里的水質清澈、溶解氧豐富,且常年水溫保持在8—13攝氏度,非常適合冷水魚類的生長繁育。
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2014年在尼勒克縣探索三文魚生態養殖。如今,該公司先后在伊犁州的尼勒克縣溫泉水庫、吉林臺水庫和鞏留縣恰甫其海水庫建成3個養殖加工基地,養殖水面14.7萬畝,年產能1.2萬噸,形成集苗種繁育、智慧養殖、科技研發及文化體驗、觀光旅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
正趕上捕撈,工人們按下吸魚泵按鈕,巨大的管道里,一條條三文魚正在從網箱里被吸上來,這是為了保證魚體不受損傷,最大程度地保證魚的品質。三文魚被輸送到冷卻裝置里,體溫降到5攝氏度以下后,被裝進布滿冰塊的箱子里,之后快速運往加工廠,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加工成市場需要的多種三文魚產品。
“為了保證三文魚的新鮮,我們每天按照訂單捕撈。最近一段時間,是鞏留縣養殖加工基地的捕撈季,幾乎天天有訂單!”該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丁婭瑛告訴記者。
目前,該公司三文魚深加工產品分為鮮切、速凍和預調理三大類,還推出了三文魚膠原蛋白肽飲、三文魚肽壓片糖果等延伸產品。
隨著三文魚品牌影響力的擴大,尼勒克縣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通過旅游與漁業的結合,打造了休閑、觀光、娛樂一條街,為當地群眾發展第三產業帶來了更多選擇。
與“塞外江南”伊犁不同,“火洲”吐魯番烈日炎炎。雖然地表溫度高,但地下卻藏著豐富的冷泉水,非常適合三文魚養殖。“我們利用天山雪水,在‘中國熱極’吐魯番成功實現三文魚規模化養殖。”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二二一團六連,大河泉冷水魚公司養殖場場長張新介紹,采用先進的陸基過水養殖技術,即使是炎熱的夏季,水溫也能穩定控制在19攝氏度以下。
該養殖場建有52個標準化魚池,水體總量達2萬立方米,設計年產能500噸,預計今年產量可達350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明義介紹,2024年疆內三文魚加工產量超過5000噸,目前,新疆三文魚已躍出天山,實現國內一、二線城市產品銷售全覆蓋,還銷往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地,并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淡水湖中捕魚忙
幾十名漁民站在漁船上喊著號子,將巨大的漁網從湖中緩緩拉出,鮮魚歡騰跳躍……6月21日,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境內的博斯騰湖在休漁100多天后,迎來開湖捕魚,當天第一網捕魚超8噸。
博斯騰湖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緣,距離海洋十分遙遠,湖泊面積1600多平方千米,是新疆面積最大的湖泊。
博斯騰湖盛產各種淡水魚,是新疆乃至西北地區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最大的有機魚生產水域。也因如此,每年的冬捕節和夏季開湖,成了當地重要的旅游季。
為實現博斯騰湖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1989年開始,博湖縣連續實施博斯騰湖禁漁期制度,通過實施禁漁期專項治理、人工增殖放流、漁業法律法規宣傳等措施,使博斯騰湖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此外,當地還通過“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在博斯騰湖養殖螃蟹,每年9月左右,這里的螃蟹遠銷上海、浙江、廣東、江蘇等地。
據介紹,博斯騰湖內有草魚、鰱魚、鯉魚、池沼公魚等32種魚類及青蝦、河蚌等多種水產品,去年博斯騰湖漁業產量達5300噸,今年當地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漁業產量預計將超過6000噸。
烏倫古湖駱駝脖子捕撈點,漁船迎著晨曦從碼頭駛向指定捕撈區域。隨著池沼公魚進入淺水區活動,福海縣于5月正式進入2025年池沼公魚捕撈季,烏倫古湖迎來特色漁業生產黃金期。5月9日,在魚把頭張福慶的帶領下,漁民們經過6個小時的下網、圍網、收網等勞作,捕撈池沼公魚3000余公斤。“今年我們采取管控式捕撈,規定每天的捕撈量。并把捕撈上來的池沼公魚和其他魚類進行仔細分離,將其他魚苗放歸,保護烏倫古湖漁業資源。”張福慶說。
福海縣今年共設8個池沼公魚捕撈點,4支捕撈隊、164條漁船、200余名漁民參與捕撈作業,預計年產量超2500噸。
數百公里外的賽里木湖,因盛產高白鮭,成為中國知名的冷水魚養殖基地。1998年,當地從俄羅斯引進高白鮭卵,并且建成了冷水魚繁育基地,交由養殖場人工孵化,成功培育出60多萬尾高白鮭魚苗,這是被投放到賽里木湖的第一批高白鮭。如今,賽里木湖漁業已形成了魚苗孵化、放流捕撈、加工、餐飲等完整產業鏈,每個環節都在產生收益。
鹽堿水里養魚蝦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四團天鵝湖,阿拉爾市優先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歐陽海花撒下一把魚食,水面的平靜瞬間被打破,羅非魚、加州鱸、鯽魚等爭先恐后地躍出水面搶食。
站在湖邊往四周看,一百多米處就是沙丘、胡楊——這里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天鵝湖沿塔里木河南岸灌區排堿渠自然衍生,水質屬于鹽堿水,之前鹽堿水多被廢棄。
為有效利用鹽堿地資源,嚴防土地荒漠化,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宋勇帶領團隊開始研究新疆的鹽堿水資源,開啟“棄水—養殖—治沙灌溉”新模式,為天鵝湖水產養殖提供技術支持,開啟了沙漠邊緣的水產養殖之路。
“去年全年收益達到20多萬元,今年預計收益變化不會太大。”歐陽海花說。
宋勇介紹,對于天鵝湖來說,進行漁業養殖最大的問題是水位不穩定,水位過低的時候魚苗會死亡。當地在天鵝湖邊和排灌渠之間建了一條引水渠,在水位降低的時候向天鵝湖補水,解決水域的蓄水問題。
“利用現有的條件進行養殖,增加水域的生態多樣性,還是以保護環境為主。我們考慮的主要問題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養’,而要做到魚和整個水域生態的和諧發展,投放的魚苗密度也不會太大,就是‘以魚養水’。”宋勇說,進行漁業養殖之后,天鵝湖水域的鳥類種群明顯增加,越來越多野生鳥類選擇到此棲息。
十四團是鹽堿水淡化與鹽堿地綜合利用相結合的重點區,通過研發和熟化鹽堿水質綜合改良調控、耐鹽堿新對象篩選及馴養等共性技術,打通了鹽堿水養殖的技術壁壘,現有養殖企業及合作社8家,養殖水域達1500余畝,已投放南美白對蝦1515萬尾、金剛蝦360萬尾、支魚180萬尾、青蟹15.6萬只、河蟹37萬只、鱸魚50萬尾、其他魚類3萬尾,預計年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
一組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新疆(含兵團)宜漁水域灘涂面積4600余萬畝,2024年,新疆水產品產量19.25萬噸,同比增長4.63%,水產養殖已成為新疆漁業主產區的富民產業。
“新疆漁業的發展潛力正在逐步釋放。”張明義說,這幾年,在自治區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的輻射帶動下,新疆特有土著經濟魚類開發利用成效顯著提升,白斑狗魚、河鱸、梭鱸等魚種人工繁殖取得較大進展,并已向全國十余個省份推廣。賽里木湖高白鮭等以純天然、無污染的有機品牌享譽區內外,形成苗種繁育、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本報記者 李亞楠)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25日第10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