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智慧賦能農業,科技助力振興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實踐團探索邊境漁業轉型升級新路徑
慶豐合作社莫總向師生介紹合作社的產業創新模式。學校供圖
7月14日-20日,“智慧興漁·跨境共生”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社會實踐團帶著前沿技術與對產業的探討,深入防城港東興市的漁港漁村,開展了一場以“智慧賦能農業,科技助力振興”為主題的研學活動,書寫當代職教學子“向海圖強”的青春答卷。
從“看天吃飯”到“數據說話”:傳統漁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完美融合
“東興市在全市層面搭建智能水產養殖云平臺,將發展對蝦養殖3.2萬畝。但水產養殖尾水處理難,智慧化覆蓋率低。”指導教師馬瑞寧在動員會上的講話,讓學生們深感重任在肩。
在廣西東興海洋漁業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基地,盧師傅給同學們介紹了陸基圓桶養殖。圓池流動水模擬,360度精準投喂等是陸基圓池高效養殖不可或缺的要求,而魚病診治仍是生產上的難點。針對問題,同學們與技術員開展了“AI圖片識別”“AI魚病防治”的交流探討。當水質、發病等情況與AI碰撞,可以得出一份初步的預防方案。
在紅樹林農業有限公司,AI養蝦系統屏幕上實時監測的生產數據是語言模型與養殖系統的深度融合。公司技術負責人馮總工程師介紹了基于YOLO視覺神經網絡的核心系統,它可以根據養殖水質、生長狀態自動精準調整增氧量和投喂量,全面實現高產、高效、智能管理。團隊“用代碼重新定義傳統農業”的遠大理想,深深感染了實踐學子。
慶豐合作社設施漁業示范區位于紅樹林邊,負責人退役軍人馮文武非常感慨合作社“公司+合作社+農戶”創新模式的成長之路,如今示范區已建成了集“三段式分級養殖”、益生菌應用和物聯網水質監測于一體的現代化養殖體系,同時,結合紅樹林構建了“養殖-凈化-監測”的綠色循環。生態智慧融入現代養殖管理,實現了“鹽堿地”向“聚寶盆”的華麗轉身,也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哲理。“傳統經驗插上科技的翅膀,這正是現代農業最動人的地方。”隊員楊洋在實踐筆記中寫道。
從“單打獨斗” 到 “跨境共生”:區位優勢激活藍色經濟活力
早在今年5月,實踐團指導老師鄭艷波副教授等人就“智慧漁業裝備與自動化技術”“漁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在桂越人工智能+漁業專題研修班與中越兩國水產專家、企業技術人員、養殖戶等進行深入交流,以期促進中越兩國在智慧養殖、水產品加工領域深度合作,實現產業跨境共生。
從“短期幫扶” 到“長效造血”:五維聯動筑牢振興根基
實踐團積極與養殖戶、技術員交流智慧漁業、健康養殖技術,根據需求繪制了本區漁業生產的“痛點地圖”,并繼續完善《東興智慧漁業痛點地圖》《養殖戶需求優先級清單》,為制定漁業政策提供參考。此外實踐團將推動“校、政、企、研、村”五維共進模式,構建“智慧漁業服務站”,提高服務質效。
從“課堂學習" 到“田間成長”:職教力量書寫青春擔當
本次實踐活動是“職教為民”的理解,更是青年擔當的淬煉。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學子用實踐證明:當職業教育根系深扎產業土壤,當青春智慧精準對接國家需求,就能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生長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服務邊疆振興的繁茂枝葉。(黃浩宇、彭麗華、梁洪誠)
紅樹林農業有限公司工程師向師生介紹AI養蝦系統。學校供圖
實踐團師生與技術人員探討產業發展。學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