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技術的發(fā)展,多了一道“緊箍咒”。
7月23日,科技部發(fā)布《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fā)倫理指引》,明確“安全優(yōu)先、尊重生命”為基本原則之一,并特別強調,在面對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或極端行車環(huán)境時,應確保駕駛自動化系統(tǒng)能高度尊重生命,積極尋求有效應對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對人的傷害。
在國家層面編制并出臺這份文件,釋放的信號相當明確:“倫理”指向的是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永遠高于技術判斷,無論智駕技術發(fā)展到哪一步,無論采用何種技術路線,都必須將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這應當成為全行業(yè)的共識和不容突破的倫理底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一般社會層面的安全倡導,這份指引“喊話”的對象,主要是智駕汽車的生產廠家和前端技術研發(fā)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從源頭對安全風險進行管控,不僅必要及時,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近年來,各類智能駕駛技術飛速發(fā)展,從輔助駕駛到有限制自動駕駛再到無限制自動駕駛,技術創(chuàng)新不斷突破,應用場景也越來越豐富。但技術迭代速度越快,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倫理規(guī)范及時跟上,潛在的安全風險就可能越堆越高,一旦出事反而會影響行業(yè)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此前,國內已發(fā)生過多起智駕汽車引起的致命車禍,其中不乏知名車企。有數據統(tǒng)計,過去四五年,全球范圍內發(fā)生了數百起涉及智能駕駛汽車的事故,事故原因大致可分為四類:傳感器感知系統(tǒng)缺陷、算法決策失誤、系統(tǒng)控制失靈、駕駛員誤操作。可見,技術原因仍是風險主因。
就在《指引》發(fā)布的同一天,央視新聞聯(lián)合“懂車帝”在真實高速和城市道路模擬了輔助駕駛事故場景,模擬結果顯示,在高速夜間遇施工+卡車的場景下,僅有47%的測試車輛能安全避讓,有車輛在撞擊之前僅零點幾秒提示駕駛員接管,這個時間人類是根本反應不過來的。而在兒童突然沖出過馬路這種比較常見的日常場景下,也僅有58%的測試車輛能有效剎停。
目前,我國將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為6個等級,L3級以下是輔助駕駛,L3級以上則為有限定條件的自動駕駛。但目前市面上主要仍是L2級產品,尚未有經過認證的L3級產品。換句話說: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所搭載的“智駕”系統(tǒng),都還沒有真正實現“自動駕駛”的目標。在技術狂飆突進的今天,這依然是一個需要不斷被重申的現實。
但另一重現實是,許多消費者依然會陷入對智駕技術不切實際的依賴,網上就常出現完全“解放”雙手,只依靠輔助駕駛功能的高風險開車視頻。這背后固然有認知的偏差,很多車企夸張的宣傳也是重要原因:技術吹得天花亂墜,安全隱患輕輕帶過,普通消費者就很容易被誤導,以為車輛自己就能搞定一切。
很多人未必清楚的是,在L2級及以下的駕駛自動化中,一旦發(fā)生事故,最終責任主體仍是駕駛人,而非自動駕駛系統(tǒng)開發(fā)者或生產商,駕駛人還可能面臨民事賠償、行政處罰和刑事追責三重法律風險,得不償失。
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指引》強調,在發(fā)布重大研究成果時,相關主體應堅持客觀準確、實事求是,不得編造、傳播與駕駛自動化系統(tǒng)實際功能和效果不相符的虛假信息,還要及時澄清和糾正可能導致公眾對駕駛自動化技術產生誤解的誤導性信息。
總之,無論是研發(fā)還是宣傳,都應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這并非限制行業(yè)發(fā)展,而是要通過劃定紅線,讓技術和產品更加安全可靠,符合公眾的根本利益,真正經得起市場檢驗,從而反哺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原標題:《智能駕駛,價值判斷永遠高于技術判斷 | 上觀時評》
欄目主編:簡工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