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平妮 通訊員 王國棟
“我要投訴!小區物業不作為,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都沒法住了……”
“她連續三年沒交物業費了,還投訴我們,我們還要起訴她呢……”
前不久,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某小區,業主邢大娘和物業公司的矛盾愈發激烈。社區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向博山區人民法院王飛法官工作室、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等部門發出預警。在王飛法官工作室的指導下,社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等進行多次“背靠背”調解,逐步緩解了物業公司和邢大娘之間的對抗情緒,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法院及時予以司法確認。很快,物業公司組織問題整改,邢大娘補齊物業費并對整改情況表示滿意。
物業糾紛是群眾家門口的煩心事,關涉萬千居民的幸福冷暖。2024年10月,博山區法院抽調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熟悉群眾工作的法官、法官助理、調解員和書記員各一名,成立王飛法官工作室,專門指導處理物業糾紛。實踐中,博山區法院通過匯聚府院聯動合力、整合多方解紛力量,推動物業糾紛源頭預防化解。據悉,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已成功指導、調解物業糾紛104件,物業糾紛類案件調撤率達到79.3%,平均審理天數為15.28天,較之前縮短了7.77天。今年上半年,物業糾紛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7.86%。
《法治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工作室成立初期,王飛就受理了一起棘手的案件。某小區300多名業主認為物業服務質量下降,拒絕繳納物業費。物業公司態度強硬準備分批起訴欠費業主,業主劉某、李某便成了第一批被告。
物業糾紛的癥結在哪?王飛通過實地調研掌握了基本情況。后來,他決定在小區廣場召開聽證調解現場會,面對面聽取業主意見。“雖然案件標的額不大,但處置不當會衍生出數百起案件。如果能做出示范調解,后續糾紛也許就能迎刃而解。”王飛說。
整理好調研情況、業主意見后,王飛與物業公司負責人進行溝通,通過算時間賬、成本賬、效果賬等,物業公司與業主劉某、李某達成和解。王飛隨即為他們出具了調解書,兩位業主當場補繳物業費。
在調解的示范效應下,后續300多名業主均按照調解的物業費比例繳費,一場可能引發的集體訴訟消弭于無形。
博山區屬于老工業城市,基礎設施陳舊,老舊小區多,物業投訴與糾紛數量高居不下,很多糾紛沒有經過前期調解就形成了訴訟。由于治理力量分散、缺少“緩沖區”等原因,訴至法院的雙方當事人矛盾加劇,調解難度加大。如何最大限度實現物業糾紛的源頭治理?博山區法院的答案是“協作配合+聯動調解”。為此,王飛積極與鎮街、社區溝通聯絡,并向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發送了司法建議,凝聚最大力量攻克治理難題。
“物業糾紛萌芽后,業委會先行組織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社區、鎮街進行分流調解,并及時向后端鏈條預警,對于仍然化解困難的,由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等部門組織行政調解。最后對于形成訴訟的少數糾紛,由法院進行訴訟調解、依法裁判,由此實現了對物業糾紛的多級過濾、聯調聯解。”王飛介紹道。
同時,王飛法官工作室積極發布物業合同糾紛典型案例,利用上門調解、普法宣傳、座談培訓等,廣泛發放典型案例材料并進行細致講解。總結分析常見的物業糾紛問題,涵蓋房屋質量問題、能否拒繳物業費、家中失竊物業責任承擔等焦點問題,并編制了《物業糾紛十問十答》宣傳掛圖,讓群眾對身邊的物業問題做到“腦中有數、心里有底”。
“民生無小事。我們將持續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多元力量推動更多的物業糾紛化解于無形中,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公平正義。”博山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姜冰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