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西寧7月25日電 (記者楊啟紅)青海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查批準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共七章五十四條,包括總則、生態保護治理、生態產業發展、民生事業發展、科技創新支撐、保障與監督、附則。《條例》將成為示范區建設的制度基石,不僅為生態保護與產業協同發展提供法律約束力,還把示范區的實踐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
其中,生態保護方面,提出加強境內黃河流域和青海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統籌推進以切吉灘、塔拉灘、木格灘為主體的防沙治沙工程,對重點生態脆弱區、嚴重沙化區、重度鹽堿耕地進行修復治理。水資源管理層面,提出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加強地下水管理,加強節水管理,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嚴格管控河湖水域岸線,加強水庫庫區管理與保護,強化涉河涉湖建設項目和活動全過程監管,等等。
生態產業方面,提出推進發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飼草、冷水魚等優勢產業,實施牦牛青稞產業集群、種養殖基地、智慧漁業等重大項目,推進產業鏈延伸拓展,培育名特優、高附加值的產品。《條例》還提出,州、縣人民政府應當構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加工物流體系,建設數字化物流中心和智慧大數據管理平臺。
冷水魚產業是海南州的優勢產業,圖為產自海南州的三文魚產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層面,提出建立健全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大數據產業,提升清潔能源就地消納能力;促進水、光、風、地熱、儲能等清潔能源多能互補和高效利用,推動多元化新型儲能方式應用。
生態文旅產業層面,提出發展旅游新業態,培育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工業旅游等核心品牌,推動以青海湖、龍羊峽、黃河為主的海南特色品牌資源提質升級,促進大數據與生態文旅產業融合等。
游客盡享青海湖生態之美。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科技創新支撐部分,圍繞科技合作機制、科研和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科研成果轉化、科技援青、人才保障和企業培育等方面作出了規定。民生事業發展部分,《條例》就推進社會創業就業、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服務等作出了規定。
此外,為激發經營主體和公職人員的首創精神,鼓勵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條例》建立容錯機制。同時,為避免容錯機制被濫用,《條例》設定必要的限制條件:對在示范區建設工作中因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出現失誤,但符合決策程序、勤勉盡責、未謀取私利的單位或者個人,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從輕、減輕處理或者免除責任。
海南藏族自治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是西北地區唯一獲批建設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近年來,海南州以“江河源區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力生態保護與建設,著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新經濟增長點培育、高原生態文化旅游等生態產業發展,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實現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致力把海南州打造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類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樣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