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南部的邯鄲大名縣,有一位103歲的老人王希芳,81年前,她的丈夫王良參加了八路軍,毅然決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烽火硝煙之中。王希芳一直等著丈夫勝利歸來,但陸續等回的卻是丈夫失蹤、犧牲的消息。
從青絲到白發,從青春到暮年,丈夫王良烈士一直是她深深的牽掛。王希芳老人的心愿是能找到丈夫的安葬地,在她有生之年把丈夫接“回家”。
歷經數十年的尋找,去年九月,王希芳老人終于知道了丈夫葬在了哪里。今年六月下旬,總臺記者協助聯系有關部門,終于達成了老人的心愿。
記者在大名縣王莊村一個簡潔的小院里,看到了佝僂著身體但精神矍鑠的王希芳。老人告訴記者,1943年,21歲的她嫁到了村里,和王良成了親。王希芳記憶里的丈夫,高高的個子帥氣挺拔,還識字有文化。1944年,成親還不到一年,王良就說想去參軍。
為何執意告別新婚妻子參軍,這還要從1937年說起。當年11月12日,日軍占領大名縣城。此后八年,他們在大名縣殘暴地燒殺搶掠。
91歲大名縣退休教師 王本華:日本侵略者老搶俺這個村,老上俺這兒搶東西來,什么樣的東西都要。老百姓都挺恨他們,要參加八路軍打日本鬼子。
1944年,王希芳的丈夫王良參軍后,王希芳在家邊伺候公婆,邊等著丈夫的消息。一年多過去,1945年冬天,王良所在的隊伍駐扎在河北與山東交界的東夾河村,王良托人給家里捎了一封信。收到期盼已久的信后,裹著小腳的王希芳搖搖晃晃走了整整一天,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
王良烈士遺屬 王希芳:他說冷,叫我給他做雙布襪子。他穿的也不好,用的都爛了,一年發一套、兩套,我就回家兩晚上做了一對襪子給他送去了,然后他就南下去打仗了。
雖然很擔心丈夫安危,但是王希芳覺得丈夫一定能回來,實現他和自己還要好好過日子的承諾。可是讓她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她跟丈夫最后一次見面。
王良烈士遺屬 王希芳:過了一兩年叫我去了 ,光說王良失蹤,不知道在哪。王良這說干不了幾年就回來,我盼著他回來,誰知道他犧牲了。
王希芳老人說,當時說丈夫失蹤的時候,她心里還想著丈夫是不是跟部隊走散了,說不定找到部隊了,就會再捎回信兒來,或者說不定哪天就會突然出現在她面前。但當那張烈士證明書交到她手上時,她知道,那個說“等我回來蓋房,好好過日子”的人,再也不會推開家門了。從那時起,她將王良這兩個字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這張2014年換發的烈士證明書上寫著王良烈士生前是漳河大隊的戰士,1946年4月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犧牲地點為山東楊山集。由于受當時的條件所限,王良烈士沒有留下任何影像,這張烈士證明書就成了王希芳老人唯一的慰藉。
她一直將這張烈士證明書深藏在柜子里,但卻又忍不住時常拿出來看看。薄薄的紙頁承載了她一輩子的思念,也承載了這位寡居80多年老人的艱難守望。
冀魯兩地志愿者接力 終于找到王良烈士安葬地
王希芳老人說,國家從未忘記烈士,也從未忘記烈士遺屬?,F在,她每個月都有烈士遺屬撫恤金、五保費和百歲老人補貼,生活得還不錯??墒钦煞虻降自嵩谀睦?,是她一直以來的心結。
王良烈士遺屬 王希芳:不知道自己能活這么大年紀,國家一年給得比一年多,要不是國家,我也不能享福。丈夫犧牲后,不知道安葬在哪了,想到這心里悶得慌。
找到丈夫的安葬地,是老人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情。隨著年歲越來越大,老人的這個心愿愈發強烈。
王良烈士遺屬 王希芳:我給他買的都是軍裝鞋、軍裝衣裳,我怎么也得讓他穿上,叫他回家。他替國家出力了,國家也沒忘記他。
三夏時節,在收完小麥的地里,記者找到了正在播種玉米的王軍海。這位69歲的老人是王良烈士的侄子,這些年來他和其他親屬,一直在尋找王良烈士的安葬地。
王良烈士親屬 王軍海:這是她的強烈心愿,她也這么大歲數了,她就想著在她還活著的時候,知道我大伯犧牲后安葬在哪了。
王軍海說,他們這些上了歲數的人,對網絡很陌生。2014年換發的烈士證明書上寫著王良烈士是在1946年4月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犧牲地點為山東楊山集。但他們找遍了山東的地圖也沒找到這個叫“楊山集”的地方。
2024年,大名縣當地的一名退伍軍人,把王希芳老人守望丈夫的故事拍成視頻發在網絡上,引起了當地為烈士尋親的志愿者的關注。
隨后,志愿者在大名縣檔案館找到了一本印制于1961年的《大名縣革命烈士英名錄》,里面記載了王良烈士的更多信息。1947年犧牲,安葬地點是河北邯鄲魏縣“楊山集”。志愿者發現,不僅犧牲年份對不上,安葬地點也對不上。
尋親志愿者 趙寬:英名錄上寫的是1947年犧牲,他的烈士證上寫的是1946年犧牲。烈士證上顯示的是山東省“楊山集”,魏縣也沒有這個“楊山集”。網上能查到羊山戰役,而且那里有烈士陵園,“羊”跟那個“楊”不一樣。
尋親志愿者與山東省金鄉縣羊山烈士陵園取得聯系后得知,羊山集現如今叫羊山鎮,1946年,這里并未有戰斗發生。但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就此拉開了魯西南戰役的帷幕,而戰役中最著名、最艱苦的一戰,就是在當時的羊山集展開。
為緬懷在魯西南戰役和羊山戰役中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1952年,當地在戰場遺址金鄉縣羊山集建成了羊山革命烈士陵園。這些年,羊山烈士陵園,也在積極為無名烈士尋親。
山東省金鄉縣羊山烈士陵園管理服務中心紅色紀念部副部長 孫文茂:想著有針對性地,和過去晉冀魯豫邊區的這些市縣進行溝通聯系,為無名烈士尋找姓名。
最終,王良烈士的犧牲地確認就是在羊山集,他長眠于羊山烈士陵園。去年九月,王良烈士的名字永久地鐫刻在英烈墻之上。
山東省金鄉縣羊山烈士陵園管理服務中心紅色紀念部副部長 孫文茂:王良當時加入的這支隊伍就是漳河大隊,后來加入了晉冀魯豫野戰軍二縱隊,在羊山作出重大貢獻。讓犧牲在羊山的烈士歸隊,讓無名者有名。
多方接力 時隔近八十年烈士終“歸鄉”
多方接力,終于讓英烈王良不再是無名者。在找到王良烈士安葬地點后,志愿者根據王希芳老人的描述,為她和王良烈士畫了合影。
王良烈士遺屬 王希芳:這畫的是他當兵走了,我出嫁時的樣子,畫得年輕。
依照志愿者為王希芳老人和王良烈士畫的肖像,總臺記者借助總臺的AI技術,送給王希芳老人一份特殊的禮物,讓老人與丈夫時隔八十年實現了跨越時空的團聚。
王良烈士的侄子王軍海說,自從去年九月知道了大伯的安葬地點后,王希芳老人就一直念叨著讓他們早做準備。如何跟山東那邊聯系,又需要什么手續,王軍海比較犯難。為了幫助王希芳老人實現心愿,記者來到了大名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溝通。
親屬們想早點接王良烈士回家,和王希芳老人商量后,日子定到了農歷六月初一。
時間定了下來,記者再次來到了大名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幫老人親屬們開好了介紹信,并聯系了縣里的愛心車隊送他們前往山東。
王良烈士當年最后一次跟王希芳老人見面時說,部隊要往南走。接他“回家”的汽車到山東境內后,一路向南行駛。三個多小時后,烈士親屬們終于來到了這片王良烈士長眠的土地。
山東省金鄉縣羊山烈士陵園 講解員:他們很多都是沒有名字的,我們都是這樣陸陸續續來一個個找他們的名字,找到之后會把他們的名字刻到這里。
四位親屬深深凝望著英烈墻上,那被無數次提及的親人的名字,久久佇立,紅了眼眶。
山東省金鄉縣羊山烈士陵園 講解員:前方就是烈士公墓,是為了紀念在魯西南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八千五百多名革命先烈而建立的。
烈士公墓前,疊得棱角分明的軍裝放在石碑旁,擰開那瓶家鄉的酒,深深的思念隨著酒一起灑下。四名親屬鄭重地向烈士行禮,寄托哀思。
王良烈士的侄子王軍海,捧起烈士公墓前的一抔泥土,小心地用紅布包好,鄭重地帶親人“回家”。等王良回家的這一天,王希芳老人等了八十多年?,F在,英魂歸故里,老人很是欣慰。
103歲的王希芳老人用80年的守望,丈量了愛的長度,思念的厚度。如今,紅布里的一抔泥土終于讓這份思念落地生根。
從個人堅守到社會協同,這場尋親詮釋的是對忠烈最鄭重的回響:無名于烽火的“引路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也愿這份穿越戰火的情感,照亮更多人珍視當下、銘記歷史的初心。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