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12名青年學子背上樂器、扛起畫材、拖著重重的體育器材,走進原陽縣、封丘縣的鄉村校園。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接下來的3個月時光,將會成為他們人生中一場震撼心靈的成長歷程——在這里,教育不再是知識的殿堂,而是彼此生命中不可復制的雙向滋養。
2020年全省啟動的“快樂成長”鄉村學校少年宮文藝支教項目,在今年春天又迎來了新一批實踐者。河南師范大學作為連續6年參與文藝支教項目的駐新高校,積極響應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省文聯號召,再次選派該校音樂舞蹈學院的張冬晴、許曉哲、顧荊蕊、苗銳,美術學院的包瀟涵、弓璽、李紫超、劉怡萌、曹家瑞、劉青揚,以及體育學院的徐雨欣、祁金成共同組成了這支特殊的文藝支教隊伍,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文藝支教志愿服務。
“咚、咚咚——”在原陽縣福寧集鎮西寨中心小學音樂教室里,張冬晴用木瓜敲擊出歡快的節奏。孩子們瞪大雙眼,看著這個就地取材的教具,笑得樂彎了腰。而在50公里外的封丘縣后桑園小學,苗銳面對著一群不敢開口唱歌的孩子,用《熊出沒》主題曲打開了他們的心扉。“從第一次聽到他們細若蚊蠅的聲音到節日匯演時站在舞臺上的放聲歌唱,我懂得了什么是破土而出的‘勇氣之芽’。”
美術組的支教故事同樣動人。包瀟涵帶領70多名學生互畫肖像,把教室變成了溫暖的畫廊;李紫超拉著學生在校園里寫生,讓曾經被他們視為“不務正業”的畫畫科目,重新找到了“存在的尊嚴”;劉怡萌則用最簡單的黑白線描,為孩子們搭起通往藝術殿堂的階梯。“當他們用扭扭棒編出絢麗的花籃時,眼里綻放的光比任何藝術品都耀眼奪目。”劉怡萌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書法課上,弓璽見證了傳統文化的魔力。當初那些連毛筆都握不穩的孩子,三個月后竟能寫出工整的楷書。“支教不僅是教技能,更是在續文化根脈”。這個認知讓他的教學有了更深的意義。同樣感悟深刻的還有曹家瑞,她設計的“端午情濃”主題繪畫課,讓孩子們在粽葉飄香中理解了傳統節日的內涵。
在體育支教點,徐雨欣和祁金成創造了別樣的精彩。用舊報紙做“軟式排球”,用粉筆畫羽毛球場地,簡陋的條件催生了無限創意。“運動會那天,孩子們自發給‘報紙排球’涂上彩色,那是我見過最美的體育器材。”徐雨欣說。祁金成則從孩子們晨跑時整齊的腳步聲里,聽到了成長的律動。
顧荊蕊永遠記得籌備六一匯演的日子,孩子們不知疲倦地喊著“老師再看我跳一次”;許曉哲在指導學生實驗操作時,意外幫他拿到了物理滿分;劉青揚看著調皮的學生慢慢愛上繪畫,懂得了教育就像農人等待春種秋收一樣,需要時間來沉淀的道理。“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播種,其實我們才是被大自然眷顧的人。”劉青揚的這句話,道出了所有支教者的心聲。
六月的蟬鳴聲中,告別的時刻終究到來。張冬晴收到了孩子們用作業本紙寫的五線譜;弓璽的行囊里塞滿了毛筆寫的“老師再見”;而包瀟涵的70多幅學生自畫像,則成為最珍貴的畢業禮物。
“老師,您還會回來嗎?”
“老師,我以后要考河師大!”
孩子們一個個臨別告白,讓支教老師紅了眼眶。
如今,12名年輕支教老師又回到了屬于自己的學科領域。苗銳的研究生課題正要轉向鄉村美育研究;弓璽加入了教育公益社團;張冬晴的行李箱里,珍藏著孩子們手寫的歌譜。而在原陽縣第六完全小學,曹家瑞留下的主題繪畫課仍在繼續——最近傳回的照片里,孩子們畫的是記憶中支教老師可愛的臉龐。
教育是什么?12名青年學子找到了答案——是張冬晴的木瓜打擊樂,是包瀟涵的70多幅學生自畫像,是苗銳合唱團里破土而出的勇氣,更是離別時那句“老師,我送您到村口”的純真情誼。當青春遇見童真,照亮彼此的不僅是知識的光輝、藝術的火種,更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永恒光芒。(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史寶銀|陳鋒鉞 呂曉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