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秋卡在農歷閏六月十四!
老話說的"六月秋樣樣丟"要應驗?
農諺不是瞎扯。冷空氣提前南下,灌漿期的玉米水稻直接"斷糧"。
籽粒癟得像餓瘦的螞蚱,產量能好才怪。 但2025年真會重演古人的慘劇?
先看組數據:近十年"六月秋"年份,平均減產幅度其實不到8%。 大棚和抗旱品種早把風險對沖掉七成。
黑龍江去年遭遇早霜,轉基因大豆照樣畝產400斤。
老祖宗哪見過這陣仗? 閏六月反而帶來意外紅利。氣象臺預測,華北8月降水偏多兩成,墑情好得能捏出水。
"睜眼秋"碰上"閉眼雨"!山東壽光菜農老張偷偷擴種了三十畝白菜。
這老狐貍算準秋菜能趕上天價。
別被農諺嚇破膽。
農業局剛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10日前完成追肥。科技種田的時代,看天吃飯早過時了。 倒是秋老虎得防著點。
河南商丘的葡萄園主李嬸愁得很:溫差超15度,糖分積累要出問題。
專家建議分區域應對。東北該防早霜,江南要控濕害,西北抓緊蓄墑。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誰還怕什么"樣樣丟"?
今年冬小麥播種得提前五天。
河北老把式王叔蹲在地頭嘀咕:霜降前灌足凍水比啥農諺都管用。 農科院最新報告顯示,抗寒品種覆蓋率已達63%。就算真來個"六月秋",也就是少收三五斗的事。
那些死磕老黃歷的,該醒醒了!智能氣象站半小時更新一次數據,比看農歷準一百倍。
但話說回來,老輩人傳下的經驗真沒一點用?至少提醒我們:未來十天必須盯緊積溫數據。 特別提醒:本文觀點僅供參考,具體農事請咨詢當地農業部門。
地里的莊稼可等不起瞎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