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平定遼東,卻為何為中原一千四百年的動亂埋下伏筆呢?司馬懿一紙命令,將東北漢人勢力徹底摧毀,從此異族取而代之,這筆“歷史債”,竟一直滾到元清入主中原。
回到東漢末年,東北就像一塊耀眼的寶玉。從商周開始,先民就踏足這里,開墾沃土;春秋燕國派秦開遠征,疆域擴張到朝鮮半島;漢武帝更是在這里設立遼東、玄菟、樂浪、玄菟、帶方五郡,屯兵百萬,為帝國筑起北疆屏障。
那時的遼東,不只是糧倉,還是金戈鐵馬的見證。
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遼東也亂成一鍋粥。公孫度受命為遼東太守,沉著應對,連番剿滅割據勢力,打退鮮卑、韓馬異族,東北又恢復了往日安定。
公孫度死后,他的兒子公孫康接過兵符,率軍鏖戰高句麗,一戰定乾坤,還在朝鮮半島立起了帶方郡。此時的公孫家,權勢一時無兩,東北的漢人鐵騎,仿佛誰都擋不住。
轉眼到了公孫淵那一代,人家直接自立為燕王,還跟孫吳拉上手,對抗曹魏。公孫淵一邊修城筑寨,一邊招募義勇,遼東漢人為之振臂高呼。
曹魏朝堂也坐不住,曹叡震怒,命司馬懿北上討伐。
司馬懿出征那年,正是建興十三年,金戈鐵馬從渭水一路開到襄平城下。深夜,司馬懿密令火攻,城頭旌旗搖曳,火光沖天,士卒沖鋒如潮。
公孫淵固守不出,但終究難撐。襄平城破,公孫淵棄城逃亡,東北漢人一時聽令無處可逃。
接下來發生的,就是讓萬千后世扼腕的慘劇。司馬懿竟下令:凡襄平城十五歲以上男丁,格殺勿論;三十萬百姓一律遷至中原。
短短數日,七千余壯丁尸橫遍野,三十萬百姓拖家帶口南下。這一招,割斷了東北漢人與故土的血脈,也拆散了那道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銅墻鐵壁。
司馬懿或許自認為此舉明智——清除了叛亂根源,扼殺了一個隱患。可他忽略了最簡單的邏輯:因為東北漢人政權消失,才給了異族可乘之機。
鮮卑、契丹、室韋這些游牧部族,原本被漢人壓制得喘不過氣來,見突然真空,紛紛蜂擁而入。高句麗更是趁勢南下,將遼東一舉收入囊中。
從此,東北進入了漫長的異族時代。到西晉中葉,五胡亂華爆發,這些不斷向南侵擾的異族,直接沖擊中原。
漢人政權北方防線坍塌,皇族逃離洛陽,天下大亂。晉朝覆滅后,異族先后建立十六國,各據山河。
隋唐之際,東北依舊是鮮卑和契丹的天下。隋煬帝大興土木、東征高句麗,四十萬鐵騎下遼東,結果連番受挫,也沒能徹底收復。
唐朝開元年間,李世民一度將東北重歸版圖,但好景難長。由于人口匱乏、邊防松弛,契丹耶律阿保機乘虛崛起,九年冬月,契丹人南下攻陷幽州,唐廷被迫設置幽州刺史,卻始終只是虛名。
等到真定之戰,李承乾親征,結果一敗涂地。直到宋朝,遼、金兩代政權先后以游牧騎射之力橫掃東北,宋室不能自立,反而要納遼金歲幣。
有意思的是,元朝鐵騎所需的大部分兵員、糧草,也離不開東北。正是這片區域的補給,支撐起他們南征北戰的本錢。
成吉思汗的孫兒忽必烈,一邊平定華夏,一邊兼并東胡,借助遼東的資源,終于橫掃中原。
再到清朝,努爾哈赤、皇太極起家也多依賴東北。在打下女真各部之際,這塊原本屬于漢人的土地,成為八旗子弟的搖籃。
正是這股兵力,助滿清完成了從東北到中原的稱帝之路。可惜,若回望司馬懿的那個決斷,恐怕連他自己都想不到,一把火燒垮的不只是城墻,還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漢族政權北疆。
司馬懿難道就沒想到后果?他只當做是朝廷的一次“清剿行動”,卻在不知不覺間,埋下了動搖中原北防的定時炸彈。
結果,北疆從此空懸,華夏的北方邊境風聲鶴唳,成了異族的理想牧場。
比起司馬懿的短視,后世中原王朝無不為此買單:隋煬帝東征高麗十年血戰未果;唐朝曾收復一時,卻因國力衰退或政權更迭再失;宋朝北伐三路,馬革裹尸也難越燕山;明朝朱棣南征北戰,最終還是在長城之外與韃虜相持;元清兩朝雖成大一統,卻正是借助了失去漢人政權的東北,才得以屹立中原。
——這條由司馬懿一手拆毀的漢人北疆,直到清朝才勉強修補,卻已錯過了一千三百余年的輝煌與安全。若東北依舊是漢家版圖,也許五胡不敢輕易南下;若遼東還有強悍的漢人屏障,又怎會有遼、金、元、清接踵而至?
歷史總是諷刺,一個最普通的軍事決斷,竟改寫了千秋民族的命運。司馬懿或許從未料到,他的“斬草除根”,竟為自己和后代埋下了永無止境的“還債”賬單。
信息來源:[《晉書·司馬氏傳》];[《資治通鑒》];[《隋書》];[《晉書·五胡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