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痹?strong>福建福鼎的桐江入海口,咸淡水交融形成的獨特生態環境,孕育了優質的鱸魚資源。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這里成為了“中國鱸魚之鄉”。
東南衛視“海洋季風”通欄節目帶,7月27日18:00《向往的大海》,看“鱸”魚得水在福鼎。
位于福鼎市沙埕港的閩威養殖基地,是一家以鱸魚為核心產品的企業,年育魚苗超1億尾,占據全國市場六成份額??梢哉f,全國每三條鱸魚中,就有近兩條源自這里。
然而,桐江鱸魚產業的持續發展曾面臨諸多挑戰。早期養殖主要依賴經驗積累,但臺風導致網箱易損、魚苗品質不穩定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的長遠發展。
科技賦能,為產業注入強勁動力。如今,沙埕港采用了抗風耐浪的全塑膠深水網箱;水下聲吶與智能監測系統實時采集數據,將“靠經驗養魚”升級為“用數據養魚”;在加工環節,智能分揀系統實現精準分類,四十分鐘極速冷凍技術則牢牢鎖住了鱸魚的鮮美。
文化浸潤,為桐江鱸魚賦予深厚內涵。桐江鱸魚已不僅是餐桌美味,更承載著文化與情感的味覺記憶。
中國鱸魚文化博物館通過七大展區,串聯起鱸魚從海洋到餐桌的千年故事;鱸魚文化節上,紅燒鱸魚的“壓軸”傳統、當歸鱸魚湯的滋補智慧,為美食增添了情感溫度。
此外,面向不同人群需求開發的即熱預制剁椒鱸魚、無刺魚松、手撕魚片等產品,讓鱸魚以多樣形態融入現代生活的各個場景。
從育苗選種到自動化生產,再到文化傳承與創新,桐江鱸魚產業以科技與文化為雙翼,在現代漁業的浪潮里,躍向更廣闊的天地。
每周日18:00,東南衛視“海洋季風”通欄節目帶,15分鐘文化專題片《向往的大?!?/strong>,通過福建水下考古、福船文化、海洋影像、惠安女等特色人文脈絡,呈現福建海洋文化多領域融合發展的時代風采。
編輯 | 翁翔
主編 | 吳怡吟
監制 | 王麗明
讀完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