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中暑喝藿香正氣水準沒錯”
“肺病怕涼,西瓜和冷飲千萬別碰”
“大家都在‘冬病夏治’,我也不能落伍”
氣溫持續攀升,一些流傳甚廣的“夏季養生經驗”反而可能成為健康陷阱。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節目“濕熱夾擊,如何用妙方防暑護肺?”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首席專家、呼吸科主任王玉光逐一拆解了四個夏季特別常見的認知誤區,為屏幕前的觀眾們撥開迷霧。
誤區一:中暑后喝藿香正氣水準沒錯
許多人一感覺中暑不適,就習慣性地喝藿香正氣水,但它并非萬能解暑藥,用錯了反而可能加重癥狀。藿香正氣水其實大有來頭,其組方源自我國宋代的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它的核心功效是治療“陰暑”。
之前給大家講解過,假如夏季過度貪涼,外來的寒氣與夏季本有的“暑邪和濕邪”相互糾纏,阻滯了氣機正常的升降出入,這正是中醫所言的“陰暑”。此時,可能會覺得感到頭重如裹、肌肉酸緊、鼻塞流涕,甚至發熱惡寒卻汗出不暢。()
藿香正氣水的作用恰恰在于此,它能辛溫解表,化濕和中。其配方中的藿香、紫蘇、白芷等藥散寒解表,半夏、陳皮、厚樸等藥燥濕理氣、和胃止嘔,茯苓、白術健脾利濕。因此,它能有效緩解上述因“貪涼受寒”導致的寒濕型胃腸感冒或者“陰暑”。
然而,藿香正氣水不適用于“陽暑”,即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長時間暴露或劇烈活動,導致體內熱邪熾盛。典型癥狀包括高熱、口干舌燥、口苦、煩躁不安、心慌、失眠、食欲差、小便短赤等等。
這是因為藿香正氣水本身是溫性為主的方劑,其半夏、陳皮、厚樸等辛溫燥烈的成分在體內已有實熱的情況下,非但不能清熱,反而會助長熱勢、消耗津液,猶如給燃燒的火焰再添一把柴,結果就是上述“陽暑”的癥狀都可能進一步加重。
誤區二:所有呼吸慢病都應“冬病夏治”
中醫理論認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界陽氣最為鼎盛的季節,“冬病夏治”的核心思路是利用這一時期充沛的陽氣,通過特定的穴位貼敷或者內服外治等方法,激發人體自身的陽氣,以期達到溫煦臟腑、散寒除濕、增強抗病能力的目的,從而減少或減輕某些在冬季易發或加重的寒性病癥。
但是很多患者忽略了“冬病夏治”也需要精準施治,并非適用于所有表現為咳、痰、喘的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三類具有“熱象”或者“陰虛”特征的患者,假如盲目采用溫補陽氣的治法,反倒會加重病情。
一是過敏性哮喘患者。此類患者的發作高峰常在季節交替之際,比如春夏之交、夏秋之交,而非冬季。其病機常與風邪、過敏原刺激相關,體內未必有寒,此時過度溫陽可能擾動內熱或者加重氣道敏感性。
二是支氣管擴張癥患者。這類患者的典型癥狀包括反復咳嗽、咯吐大量黃膿痰甚至咯血,核心病機多為痰熱壅肺、熱傷肺絡。患者體內已有明顯的“熱象”和“痰熱內蘊”,如果再溫陽,無異于助熱生火、加劇痰熱,可能導致咯血加重。
三是肺結核患者。肺結核患者常見午后潮熱、夜間盜汗、反復咯血、五心煩熱等癥狀。核心病機在于肺腎陰虛、虛火內擾。此時如果采用激發陽氣的治法,會嚴重耗傷本已不足的陰液,使虛火更旺,潮熱、盜汗、咯血等癥狀顯著加劇。
誤區三:呼吸慢病患者務必完全戒掉冰飲
呼吸慢病患者是否必須完全戒絕冰飲,其實答案并不絕對,關鍵要看個體的具體狀況和需求。
試想一下,如果身體積熱難消,就好比嚴重中暑時散熱機制完全失效,此時完全抗拒清涼反而有害。即便是患有慢阻肺病、哮喘、支氣管擴張癥等呼吸疾病的老年人,一旦突發中暑、體溫飆升,首要搶救措施也是盡快降溫,否則在40℃的高溫下,人體的臟腑功能將面臨嚴重受損的風險。
然而,許多呼吸慢病患者體質本就偏于虛寒,日常畏寒怕冷,冬季易發病,在炎夏也常常動輒大汗淋漓、氣短乏力,對于這類患者,冰飲往往是大忌。當大汗導致心慌、氣短、倦怠時,也就是中醫認為屬氣陰兩傷之時,調理重點應是益氣養陰,比如服用生脈飲這類方劑,以補充身體耗散的津液和氣力。假如患者平素脾胃虛寒,稍微沾點涼性飲食就腹痛、腹瀉,這更說明冷飲必須嚴格避免。
反之,如果脾胃功能尚可,雖然有呼吸疾病但發作有明確季節性(比如哮喘),并且并無明顯陽虛怕冷、腹瀉等癥狀。在暑熱難耐的情況下,假如出現明顯的煩熱難安、口干舌燥、小便短黃等實熱表現,那么適量飲用冷飲恰恰可以清熱除煩、生津止渴。這類患者的哮喘誘因未必是“寒”,也可能是過敏原、感染等其他因素。因此,不必因噎廢食,一概排斥冷飲。
誤區四:出汗越多身體越虛
在氣溫30℃以上,出汗是調節人體溫度和濕度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生理現象,然而很多人長時間處于低溫空調房內,強制性地讓身體不出汗,雖然可以防暑降溫,但卻違背了人體夏天正常降溫的規則。
當然,汗流浹背、甚至大汗淋漓也沒有必要。中醫認為“汗乃心液”,出汗應該適可而止,如果過度出汗則就像釜底抽薪,不僅會大量流失寶貴的水分,還會帶走維持神經肌肉正常功能的關鍵電解質鉀和鈉。長此以往,輕則導致倦怠乏力、肌肉痙攣,重則可能引發脫水,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建議大家每天主動創造出汗的機會,比如在工作之余或是每天晚飯前后短暫地走出空調房,置身于溫熱的自然環境中,讓自己出出汗。同時,及時補充汗液帶走的水分與電解質至關重要,單純的白開水雖能解渴,卻不足以彌補流失的鹽分和能量,大家可以飲用含適量糖分與鹽分的運動飲料,也可以自制補液飲,在溫水中加入少許葡萄糖和微量精鹽,再擠入幾滴檸檬汁或兌入少許酸梅汁增添風味,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平衡電解質。
掃碼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專家簡介 王玉光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首席專家,一級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北京優秀名中醫,第六批北京市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指導老師,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成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呼吸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學會第六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預防醫學會感染病學專委會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承擔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獲得省部級獎勵三項,主編教材三部,著作三部,發表文章百余篇。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張彥
此內容為醫學科普,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依據
1
2
3
看呼吸
權威實用的
呼吸科普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