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常被人們簡單地歸因于關節的“老化”或“磨損”。中老年人膝蓋上下樓梯時的隱痛、手指關節的僵硬變形,似乎都是歲月流逝無可避免的代價。然而,現代醫學研究正在不斷揭示一個更為復雜且活躍的真相:骨關節炎并非一場寂靜的衰退過程,而是一場從單純的機械磨損逐步升級為顯著炎癥風暴的慢性病變過程。正是這場病變過程中持續存在的“炎癥”,成為了患者關節疼痛難以熄滅的根源。
郭銳副主任醫師
昆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
2004年從事骨科工作,先后赴上海長海醫院、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日本三重大學附屬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進修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骨科常見病和多發病能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并參與《踝關節骨折后下脛腓前韌帶損傷對踝關節穩定作用的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內難復性骨塊的應對策略》 、《脊柱手術中骶棘肌的保護及術后功能鍛煉防止腰背部衰弱綜合癥》等科研項目
在國內核心期刊、外文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骨關節炎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磨損的序曲——機械退變與微損傷
故事的開端,確實與“磨損”相關,但這磨損并非均勻平靜。這是生物力學改變以及機械性微損傷所造成的。此階段疼痛的特點是可能輕微、間歇性(如久坐后站起、長時間行走后),休息可緩解。影像學(X片)可顯示關節間隙輕微變窄(軟骨變薄)、早期骨贅形成。
● 軟骨:首當其沖的“減震墊”。關節軟骨光滑堅韌,覆蓋在骨端,是天然的減震器和潤滑層。它的健康依賴于軟骨細胞(數量稀少但功能關鍵)精心維護的細胞外基質——主要由膠原纖維網和蛋白聚糖構成。年復一年的使用、反復的沖擊負荷、關節的輕微不穩(如韌帶舊傷)、甚至體重增加帶來的額外壓力,都在軟骨上留下痕跡。膠原纖維網絡開始出現微小斷裂,蛋白聚糖逐漸流失。面對損傷,軟骨細胞最初試圖修復,合成更多的基質成分。但它們的修復能力本就有限。持續的異常應力會干擾軟骨細胞的正常功能,甚至導致部分細胞過早死亡(凋亡)。最終,修復與分解的平衡被打破,分解代謝逐漸占據上風。
● 軟骨下骨:悄然改變的“地基”。軟骨下方的骨質并非被動支撐。在OA早期,可作出對上方軟骨損傷和局部應力改變的適應性反應。承受異常壓力的區域,骨密度增加、變硬,試圖提供更強支撐。而應力較低或存在微小骨折的區域,可能形成充滿液體或纖維組織的囊性變。這部分區域的破骨細胞(拆骨)和成骨細胞(建骨)的活動失衡,最終導致骨小梁結構紊亂。
● 骨贅(骨刺):并非“罪魁”而是“維穩嘗試”。關節邊緣或韌帶附著處常出現新骨增生,形成骨贅。這本質上是機體試圖增加關節接觸面積、分擔負荷、重新獲得穩定的一種代償反應。雖然骨贅可能刺激周圍組織引起疼痛,但它本身是結果而非OA啟動的主因。
第二階段:炎癥信號發出——滑膜炎癥的登場
隨著關節內環境的持續惡化,一個關鍵角色被激活:滑膜及其伴隨的低度慢性炎癥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角。這是OA從“單純退變”轉向“炎癥性關節病”的關鍵轉折點,也是疼痛加劇的核心環節。主要是由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驅動的慢性炎癥(滑膜炎)。
此階段疼痛的特點是變得更頻繁、更明顯,可能出現靜息痛(不動也痛)、夜間痛、關節僵硬感(尤其是晨僵,雖然通常短于類風濕關節炎)。關節可出現腫脹(滑膜增厚和積液)、局部皮溫升高。影像學上關節間隙變窄更明顯,骨贅增多增大。
磨損脫落的軟骨碎片(如膠原、蛋白聚糖片段)、微小的晶體(如鈣鹽)、甚至受損或死亡細胞釋放的內容物(如ATP、HMGB1蛋白),這些本應被封閉在組織內部的物質,現在散落到關節腔。它們被免疫系統識別為“危險信號”——DAMPs。滑膜組織中富含巨噬細胞,它們是關節的“哨兵”。當DAMPs被巨噬細胞表面的模式識別受體捕獲,巨噬細胞瞬間被激活。被激活的巨噬細胞和滑膜成纖維細胞,開始大量分泌強效的促炎因子,例如白細胞介素-1β (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細胞介素-6 (IL-6)等。持續的促炎因子刺激導致滑膜組織增生、血管增多、炎性細胞浸潤(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為主),形成滑膜炎。發炎的滑膜本身變得肥厚、充血,成為炎癥因子持續產生的源頭。滑膜炎癥還會導致關節液(滑液)分泌增多、性質改變(變得稀薄、炎癥因子濃度升高),進一步損害關節內環境。
第三階段:疼痛的交響——炎癥是主旋律
關節疼痛并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一個復雜的“交響樂團”。在這個樂團中,炎癥因子扮演著指揮和主奏的角色。
● 直接刺激痛覺神經末梢:炎癥因子(如IL-1β, TNF-α, PGE2, 緩激肽, 神經生長因子NGF)能直接作用于分布在關節囊、韌帶、滑膜、軟骨下骨甚至部分半月板邊緣的痛覺感受器(傷害性感受器),降低其激活閾值,使其對原本無害的刺激(如正常活動、輕微壓力)變得敏感,產生疼痛信號。
● 神經長入與疼痛傳遞:OA晚期,受損的軟骨下骨區域甚至退變的軟骨邊緣,可能出現異常的神經纖維長入(神經支配異常)。同時,炎癥環境促進NGF等神經營養因子釋放,這些因子不僅促進神經生長,還會使已有的痛覺神經變得更加敏感,對炎癥因子和機械刺激的反應更劇烈。
● 大腦處理疼痛變得“敏感”:持續的外周炎癥和疼痛信號,會“上傳”至脊髓和大腦。在中樞神經系統層面,負責處理和傳遞疼痛信號的神經元也會發生可塑性改變,變得更加興奮,放大疼痛信號,甚至在沒有新的外周刺激時也產生疼痛。這解釋了為什么一些OA患者即使關節結構破壞并不特別嚴重,疼痛卻異常劇烈和頑固。
● 軟骨下骨是關鍵疼痛源:軟骨下骨的硬化、囊變、骨髓水腫(MRI上可見)以及異常的神經長入,使其成為OA疼痛的重要來源,尤其在負重時。骨髓水腫區域壓力增高,刺激骨內敏感的神經末梢。疼痛導致活動減少,肌肉(尤其是關節周圍的穩定肌)萎縮、力量減弱。肌肉無力又使得關節穩定性下降,異常負荷增加,進一步加劇軟骨磨損和炎癥,形成惡性循環。肌肉本身的功能失調和可能的觸發點也會產生疼痛。
因此,OA發展到中后期的疼痛,其主旋律是炎癥因子驅動的外周和中樞神經敏感化。單純的“磨損”理論無法解釋為何休息時也痛、為何疼痛程度常與影像學嚴重程度不完全匹配。而炎癥,正是連接關節組織破壞與患者主觀痛苦體驗的核心橋梁。
骨關節炎的防治策略
明白了疼痛的關鍵在于“磨損”基礎上的“炎癥”和“神經敏感”,治療策略就很清晰了:“減磨”的同時,還有側重“抗炎”,結構嚴重破壞時需手術。
(1)基礎治療(貫穿始終,側重“減磨”):
● 患者教育與自我管理:主要目的在于理解疾病本質,建立合理預期。
● 減重:減輕膝關節、髖關節等負重關節的機械負荷。
● 運動療法:科學運動能改善疼痛、功能,甚至可能輕度延緩結構進展。包括低沖擊有氧運動(游泳、騎車)增強心肺功能;力量訓練(尤其關節周圍肌群)。提高關節穩定性、分擔軟骨負荷;柔韌性訓練改善關節活動度。
● 物理療法:用于輔助緩解癥狀、改善功能。包括熱療、冷療、電療、按摩、支具/矯形器(如膝OA的楔形鞋墊、護膝)等。
(2)藥物治療(側重“抗炎”):
● 外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首選,直接作用于局部,副作用小,有效緩解輕中度疼痛和炎癥。
● 口服NSAIDs:用于中重度疼痛,需嚴格評估胃腸道、心血管、腎臟風險,選擇最低有效劑量、最短療程。
● 關節腔內注射:
①糖皮質激素可強效抗炎,短期(數周至數月)緩解中重度疼痛和腫脹(尤其有滑膜炎時),但不宜頻繁使用(可能加速軟骨破壞)。
②透明質酸(黏彈性補充治療)可改善滑液潤滑和減震功能,對部分患者有效,起效相對慢但持續時間可能較長。
③其他如對乙酰氨基酚(止痛效果弱于NSAIDs,且無抗炎作用);度洛西汀(抗抑郁藥,被批準用于慢性OA疼痛,可能作用于中樞敏感化)等。
(3)手術治療(結構嚴重破壞時):
● 關節鏡下清理術:作用有限且短暫,適應證需嚴格把握。
● 截骨術:矯正關節力線異常(如膝內/外翻),適合相對年輕、活動量大、病變主要累及單側間室的特定患者。
● 人工關節置換術:終極解決方案,用于終末期OA,效果顯著,能極大改善疼痛和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總結
通過本文可認識到炎癥在疼痛中的核心作用,不僅解釋了患者為何深陷疼痛之苦,更為精準干預提供了方向。既要減輕關節負擔、延緩磨損,更要積極控制關節內的慢性炎癥。
對于深受骨關節炎困擾的人們而言,通過科學管理體重、堅持合理運動、在醫生指導下適時使用抗炎藥物、甚至在必要時接受成熟的手術治療,完全有可能有效控制炎癥之火,顯著減輕疼痛。
告別“單純磨損”的舊識,擁抱“控制炎燃”的新途,讓每一次行走不再沉重,讓生命的活力在關節間重新自由流淌。
參考文獻
1、Bijlsma J W J, Berenbaum F, Lafeber F P J G. Osteoarthritis: an update with relev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J]. The Lancet, 2011, 377(9783): 2115-2126.
2、Goldring M B, Goldring S R.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subchondral bon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192(1): 230-237.
3、Oo W M, Yu S P C, Daniel M S, et al. Disease-modifying drugs in osteoarthritis: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therapeutics[J]. Expert opinion on emerging drugs, 2018, 23(4): 331-347.
作者:郭銳昆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