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神奇故事”?——關注我們,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中醫理論中的“氣”與早晨
中醫認為“氣”是生命活動的基礎,涵蓋了呼吸之氣、營養之氣(營氣)、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宗氣)等多個層面。
早晨,人體經過一夜休息,陽氣開始生發,猶如太陽初升,此時應順應自然規律,養護體內陽氣,而非消耗或破壞它,這就是“早上不要破氣”的核心思想。
好比春天播種,土壤需要積蓄水分和養分,才能滋養種子發芽;
同樣,在清晨時分,我們應當珍惜并培養自身的生命能量,以便全天精力充沛。
注意幾個不好的“破氣”習慣:
邊吃飯邊說話
《千金方》里提及:“食上不得語,語而食者,常患胸背痛”吃飯的時候,氣血下沉,涌進脾胃,幫助其運化與吸收;
此時說話,氣血逆流,中焦空虛,自然影響到食物的運化和吸收,甚至造成消化不良,損害脾胃。
仔細觀察,吃飯時話特別多的人,一般都不怎么吃東西,因為本應往下走的氣血被迫調動起來往上走,涌到我們的頭部,就沒啥胃口,感覺吃不下。
久而久之,脾胃虛弱,自然會導致氣血不足。
走路時說話
《遵生箋》有云:“凡行步時,不得與人語,欲語須駐足,否則令人失氣”。
人在行走時,氣血遍布全身,邊走邊說,就會導致氣亂、氣散,進而氣機失調,傷肺傷陰。
行走時,應少說話,蕞好的狀態是神氣內斂,思想專注很多女生喜歡結伴逛街,一邊走一邊說說笑笑,這樣無形中損害自己的精氣神。
氣血上沖,代謝加速,不僅讓你感到非常疲憊,還很容易耗氣。
睡覺時說話
《玉笥要覽》曰:“臥須閉口,則元氣不出,邪氣不入”。其實睡覺要做到“先睡心后睡眼”,把神收回來。
夜晚促膝長談,讓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一直處于亢奮的狀態,無法放松,心神不寧,睡眠不佳,氣血就會一直被消耗。
躺下準備睡覺,就應該閉口不言,元氣就不會外泄,邪氣也不會侵入體內。
養氣小建議
當然是少說話、不說話,保護我們的身心和氣血。
補氣練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吐納,就是深呼吸,腹式呼吸。
好好吃飯,少吃破氣食物,多吃小米粥,小米得天地之氣,補氣非常好。
多跟大自然產生鏈接,爬山、逛公園、曬太陽等,多去接受正能量的場域,人和天地可以交換“靈氣”。
提醒氣虛體質的朋友,在日常飲食上要注意補益脾肺之氣,多吃黃色食物。
適量吃一些大棗、桂圓、黑米、黑木耳、山藥等藥食同源的食物,可以補氣補血。
由于氣虛者多有脾胃虛弱,因此飲食不宜過于油膩,且易于消化。
在中醫看來,早上是人體陽氣初生,氣血開始活躍的時候,如果此時攝入過多寒涼、生冷、油膩的食物,或劇烈運動、可能導致氣機逆亂,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
可適當進行一些輕松活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有助于氣血流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