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季青,一位將其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和教育事業的杰出女性,她的一生是偉大的,這種偉大并非能夠用淺薄的語言描寫清楚,只能去她的生活點滴中窺見。
01
王季青自幼年起便失去了父親,從小缺少父愛庇護的她,很早便學會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抗生活中的一切困難。這個出生于1913年的沈陽女孩親眼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猙獰可怖,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迫使她踏上了顛沛流離的征途,她同母親流亡至北平。
中學畢業后,她順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學,她同大多先進分子一般,匯聚到北平汲取紅色血液,又分散到各處將這紅色血液傳播出去。 她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救亡運動,并于1935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兩年后,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侵略行徑再次在東北地區上演,七七事變的爆發讓王季青正式投向抗日武裝斗爭的第一線。王季青一行人來到延安后被分配到八路軍120師,就在去往山西省岢嵐縣同120師部隊會合的途中,第一次見到了時任120師359旅旅長的王震,緣分的種子就此埋下。
02
當時的王震一心只為革命事業,29歲依舊孑然一身,面對革命事業,他戰功顯赫,神采奕奕,但談起感情卻宛若未經世事的孩童,毫無經驗。
賀龍對這兩個用赤誠之心投身革命事業的年輕人賞識有加,搞革命之余不免也操心起了兩人的終身大事,王季青與王震之間的這根紅線就這樣被賀龍、關向應等首師長牽起,交到他們手上。
1937年兩人正式相熟之后,彼此之間的好感漸濃,一周之后便在岢嵐縣舉辦了一場樸素的婚禮。關向應首師長在主持婚禮時說:“志同道合者一見如故,才有這戰場上的羅曼蒂克”。這話真切形象地描述了王季青與王震的感情,在共同的信仰下生出的情感,將更牢固地扎根在這片用革命者的鮮血換來的土地上。
03
結婚后的日子里,二人始終不離不棄,無論走到哪里都緊緊相隨,為共同的革命事業,為祖國的建設而不懈奮斗。在前線的那些日子,王震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指揮打仗,王季青在部隊擔任文化教員,宣傳教育知識。
新中國建成之后,王震依舊不離戰場,馬不停蹄地奔赴新疆平息兵亂,王季青依舊在后方做思想建設工作,向新疆的廣大人民宣傳新思想和新知識。這一對戰場上的神仙眷侶,歷經生死考驗始終相濡以沫,對祖國的革命與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王季青與王震二人對祖國的革命事業奮不顧身,對子女的撫養與教育也是毫不含糊。王兵、王軍與王之三子均可稱之為國之棟梁。
長子王兵為國家的海洋直升機及通用航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次子王軍成立了中信集團等多家企業,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代表,三子王之在計算機領域有其卓越的貢獻,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做到了極致。三個孩子的成功離不開王季青與王震的教導,也離不開二人堅定的理想與信仰。
結語
王季青與王震二人因革命事業結緣,由革命者牽線,攜手為國家的革命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王季青的一生不爭名奪利,一心只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她用青春與熱血敘說了革命者的力量,彰顯了祖國的偉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