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沖,而用之不盈。
早在中國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老子便在《道德經》中說出了建筑最深層的意義。建筑如所有的器具,其意義不在于容器本身,而是由容器構成的其中的“空”。
建筑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發展出了多樣性的建造行為,成為了人類城市文明的標志。黑格爾在講述美學類別時,把建筑排在了第一序列,其次才是雕塑、繪畫、音樂等。
畢業于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碩士,建筑師林海于2008年在美國創辦了DAMU設計,回國后,一直實踐于自己的建筑理論。林海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了兩個小時,和我們約定聊一聊他最想說的話。真實記錄,是我們今年走訪計劃最大的意義所在。
建筑師眼里的建造與設計
張然&林海
張然:我們印象中,建筑設計是宏觀的,而室內設計是微觀具體的,您同意這個說法嗎?您作為建筑師,在處理設計時,會從哪些角度去考慮?
林海:我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說法。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些基礎的概念:
建筑源于西方,是一門系統的學科,建筑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architect,室內建筑師屬于建筑師的一個細分領域——Interior architect,而不是"designer"。設計師是裝飾、美學范疇;而建筑師,是空間、建造的范疇。因此,建筑與室內建筑不是以大小尺度,或宏觀還是微觀來區分的,再小的建筑,也應該同時有宏觀的視角,再大的建筑也需要關注微觀細節,室內也是如此。
張然:那我們要怎么去理解建筑設計師呢?
林海:建筑設計師是一個從事設計和建造的職業,它應該包含兩個部分的工作:
一是解決邏輯性問題:比如功能、結構、材料、工藝、造價、運營,甚至后期維護等,這是建造。
二是解決創造性問題:比如建筑的表達形式、美學、藝術等,通常我們說的“炫技”也是說的這一層面,這是設計。
張然:好有道理!這還是我第一次聽一個建筑設計師把自己的職業剖析得這么直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林海:你抓住這兩點核心問題,就會很容易理解設計的行為了,現在我們所說的建筑師或者說設計師所有的做法,都繞不開這兩點。
張然:既然這樣,我們就圍繞這兩點來說。邏輯是理性的、科學的、物質的、解決現實問題的。創造性是感性的、浪漫的,精神層面的。那是不是說,建造與設計這兩個工作在去平衡時,建造更加重要呢?畢竟它是物質基礎,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林海:不是,我仍然認為這兩者缺一不可。只考慮建造是不動腦的行為,它帶來的結果必然是沒有溫度的、缺少關懷的、千篇一律的、甚至是丑的。設計給了我們更多空間的想象和樂趣。
張然:如果我們同時考慮設計與建造這兩方面的工作,我想知道,應該是設計主導建造,還是建造主導設計呢?或者您認為什么樣的方式是更合理的?
林海:這個問題非常好,我認為考慮一個項目,不論從建造的角度切入,再去思考設計,還是從設計的角度切入,去思考建造,這兩個方法都是可以的。沒有哪一種優于哪一種。做一個建筑好與壞的區分,在我看來,只有設計師的出發點。也就是為什么要做這個建筑。或者說,叫價值觀。
張然:價值觀,似乎把我們的話題上升到了道德層面啊!以您自己為例呢,您會以什么為出發點來做?
林海:我們不以德道來評價好壞,這是建筑師個人價值觀的取舍。以我自己為例,我一定會是以城市發展的脈絡出發,建筑要有益于城市,順應當地生活的,而現在我們的城市建造太著急了。這正是我樂意接受你們訪談的原因。我希望媒體都能幫我們宣傳這樣的價值觀,雖然價值觀不可能統一,但我希望它至少是主流。
張然:什么樣的建筑才是順應城市發展的呢?現在城市發展快,難道不是生活品質提高的表現嗎?大家住得更好了……
林海:快如果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寧愿它慢一點。我們現在開始提倡城市更新,是一種很好的反思。建筑的存續應是上百年的,我們在建造之初,就應該考慮它的實用性、耐久性,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可能因為時間的推移,它會失去原有的功能,我們要做的是更新設計,而不是直接拆除。這樣,城市的肌理便留存下來了。
商業地產瘋狂發展的這幾年,我們錯失了太多城市建筑應有的延續過程。粗暴地拆改后,高樓林立的城市已經變得千篇一律,我們的文明見證被無情地抹去了。當發現時,我們又開始仿古式地做假歷史、假古董,讓人們旅游觀光、打卡。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張然:我們非常愿意去傳遞這樣的價值觀,城市更新提倡了三四年,已經為我們普遍認同,作為設計師,應該怎么去實踐?
林海:落實到工作方法上,我們通常會有兩種做法:"by reaserch" or "eye catching"?學術型的建筑師會偏向于社會研究式的做法,比如解決城市的老舊臟亂問題,菜市場或社區的改造等,基于解決社會問題而做,它可能并不會受到廣泛關注;
而商業型的建筑師更喜歡“eye catching”,比如考慮建筑的敘事性,比如制造一個網紅打卡點,以此來獲取關注,激活老建筑的生機。
我們并不單一去評價哪一種的好壞。只要它是順應城市,是被人們所需要的,我認為都可以。
張然:具體來說呢,有沒有好的實踐案例,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林海:我個人很喜歡北京的TRB Forbidden City,它是由乾隆年間所建的智珠寺改建而成。在這以前,智珠寺還被用作電視機廠,現在成為了本地知名的法餐廳。建筑保留完好,而里面的用餐環境也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毫不違和。
張然:我經常去北京出差,竟然不知道,這么一說很想去看看呢。
林海:推薦你去看看。另外再說一個你們都知道的吧,小學課文里的趙州橋,第一座石拱橋,它對建筑歷史很有意義。我前段時間去趙縣出差,便去看看這個歷史古跡。經過多次修復后,我認為在這周圍建一個橋梁博物館,就挺有意思的。但是我們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在橋周圍硬生生地開辟了一條“仿古街”,好像所有歷史景點都要有這么一條網紅街似的,這就有點沒意思了。是不是開了一個照貓畫虎、編造歷史的玩笑?
張然:嗯呵呵(不失禮貌地笑,畢竟是討論學術問題)。您近期有做過城市更新類的項目嗎?最滿意的是什么?
林海:我們去年做的那些項目里,我最滿意的是大梁山的一個公益項目,它是為當地孤寡老人建的一座大食堂。這個項目我們沒有收設計費,出了所有的設計圖紙。它可能不會吸引流量,但它是我們去年最大的收獲。在我看來,這比創造商業價值更有意義。
林海在參與的城市更新項目時,會非常注重其社會意義,實地進行調研工作。他告訴我們,在荷蘭,這些項目是會成立專委會,讓其使用者,周邊居民,以及各行業參與進來,而不僅僅是建筑的事。
寫在采訪之后
希望你們讀完它
采訪結束后,我對林海老師說,城市更新其實并不是一個新話題。
他告訴我,這篇文章可能不會給你帶來流量,既然你們約我聊天,那一定是基于我們一致的價值觀的。這些,都是我最想表達的話。如果有什么不合適的,你就刪了吧!
我努力整理這篇“可能沒流量”的稿子,希望它能被讀到最后。
最后,像林海老師描述自己最滿意的項目那樣,這篇稿子,也是我目前最滿意的一篇采訪!
城市建造家2023設計機構走訪計劃,將持續走訪全國12家設計機構,對話當代現象級設計師,帶來設計觀的精彩碰撞。
本文素材由DAMU大木設計提供,城市建造家保留原創觀點
轉載請聯系授權,盜圖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