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勢思維告訴我,樣樣都會的情況下,往往樣樣不精。
畢竟,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能奢求讓自己成為各個領域最頂尖的存在。
那退而求其次呢,成為多個領域前25%的存在,我感覺一下子就簡單多了。
沒錯,這就是彼得·霍林斯在《全能學習法》一書的核心觀點。
霍林斯何許人也?
心理學碩士,專注研究腦科學與學習法十余年。
在他看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未來十年內將會有四成工作崗位被AI替代,或者被淘汰出歷史的舞臺。所以,想要在跟得上這個時代的進步,“只做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還不夠保險,你需要成為深度掌握三四門技能的梳子型人才!”
而我們所熟知的一萬小時定律,即霍林斯口中“T型人才”所付出的努力,只有深度而沒有廣度。
普及一下,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我沒有實踐過,所以沒辦法確認他的理論是否可行。但我能確定的是,經歷了一整天的忙碌工作,我還得把每天空閑時間都獻給技能學習上,于我而言,完全不可能。
更何況作為普通人,找份工作都不容易,還想要成為梳子型人才,真心難以實現。
所以,我是這樣理解所謂的梳子型人才:
眼界擴寬了,你能從多個角度去審視身邊的一切,從而將多種想法結合成具有創意性的可執行方案,比如找到一個賺錢風口,立馬身價翻倍。
《全能學習法》此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反而是書中內容的一小章節《筆記的力量》。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記憶力很差,所以每次會把閃過腦海的靈光,用筆記本或者手機便簽記下,然后在日常寫作時,進行調用。這樣的良好習慣,讓我免去了搜腸刮肚,絞盡腦汁的痛苦。
而作者是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學習法——四步筆記法。
步驟為:一按照常規方法記筆記,記錄下盡可能多的細節;二用自己的話總結信息,理清重點,提出問題;三把記下來的信息與整個大主題聯系起來;四回答余下的問題,然后再次總結每一頁或每一章節中的筆記。
實施這一方法的時候,可以在每一步驟之后空出一定的空間,來進行信息的處理和分析。
這種方法比起我之前被動記錄信息的方式,更加有效,而且記憶深刻。
當然,我們一開始就不能毫無章法隨手亂寫。
看完這本《全能學習法》,我或許不能跟作者霍林斯所設想那樣,成為一個梳子型人才。但我從中學習到一種有效的筆記法,也是賺了。
實踐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筆記法會讓我們形成更深入、更綜合的知識集合,并牢記它們。大家感興趣的話,也可以試一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