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讀罷《金閣寺》,今天便寫讀感,多少是有點殘忍的,仿佛有為子在大殿上的喋血還沒干透、金閣寺的濃煙尚未消散。
金閣寺的故事在我讀來,又扭曲糾結,又凄美曼妙:
結巴小和尚溝口,從小向往金閣寺的美。父親死后,他被送入金閣寺修行生活,結識了善良的鶴川。承蒙住持照顧,他又進入大學學習,認識了內翻足殘疾的柏木,從柏木那兒學到了殘疾人可以作的惡。鶴川、柏木、住持的一言一行、善善惡惡,無不影響著溝口的人生觀。最終溝口意識到,金閣寺永恒的、堅固的、宏偉的美,映襯著自己的卑小猥瑣。為了確立自己的存在,為了擁有金閣的永恒的美,他在一個安靜的夜晚一把火燒掉了金閣。
扭曲的是主角溝口異于常人的心理活動,曼妙的是書中一刻不停的對美的探究與追求——美是什么?美是行動還是認識??
全書的高潮是火燒金閣。主角溝口火燒金閣寺是必然的。因為按照柏木的說法,殘疾人是因為自己的殘疾與世界對立而確認自己的存在的,然而金閣寺每每出現在小結巴每次行惡的中途,確實橫亙在主角確立自身意義的旅途中。金閣寺是美的,主角在每個作惡的當下毫無疑問是丑陋的,偉大的美與扎眼的惡顯然成為了一組對比。
同樣成為善與惡對比輝映的,在文中還有這幾組:
父親與母親
鶴川與柏木
金閣寺與住持老師
除了第三組外,其他的善的化身已經死去,唯有金閣寺依然佇立在山野與主角心間。當美成為掛礙,只有用行動夷平它,所以溝口鏗鏘有力地說:“我一定要燒毀金閣寺”。但最為吸引我的,是溝口在做好萬全的焚寺準備后,突然毫無預兆襲來的感受:
“我已準備好,只差一步就行動了。”我喃喃自語,“既然行動本身完全是夢幻,既然我已經完全發揮了這個夢幻的作用,那么還有必要行動嗎?這不是徒勞無益的事嗎? “柏木所說的事或許是真的,他說,改變世界的,不是行動而是認識。而且還有一味模仿行動到了極限的認識。我的認識就是屬于這種類型的,并且是一種使行動真的變成無效的認識。如此看來,我長期以來的精心準備,豈不完全是為了‘無需行動也行’的這種最后的認識嗎?
這段自白,不為亦為,頗有點禪意。鋪墊了一整本書的仇、恨、怨,好像突然泄了氣、卸了勁。盡管猶豫再三,溝口最終還是點火燒掉了寺院,但是猶豫的此處,行動的表象被蛻去,認識的實相露出來。對美的復仇、對美的認識、對美的爭執,在這一刻交匯到了頂點。如何理解溝口此時的感受?這就要回到一則書中反復出現的故事中去探尋。這便是講禪中多次引用的“南泉斬貓”。“南泉斬貓”是禪宗的一樁公案,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禪師》:
師因東西兩堂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大眾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子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故事講的是唐代池州南泉山有位叫普愿禪師的名僧,因山名的關系,世人亦稱他為南泉和尚。一天,動員全寺去割草時,發現這閑寂的山寺里出現了一只小貓。眾人出于好奇,追趕著這只小貓,并把它逮住了。于是,引起了東西兩堂的爭執。這是因為兩堂都想把這只小貓放在自己的寢床上而引起了爭執。南泉和尚目睹這一情形,立即抓住小貓的脖頸,把割草鐮刀架在上面說:“眾生得道,它即得救。不得道,即把它斬掉。”
眾人沒有回答,南泉和尚把小貓斬了,然后扔掉了。日暮時分,高足趙州回來了,南泉和尚將事情原委講述了一遍,并征詢了趙州的意見。趙州立即脫下腳上的草鞋,將它頂在頭上走了出去。南泉和尚感嘆道:“唉,今天你在場的話,也許貓就得救啦。”
書中首次出現這個故事,是在日本戰敗日,金閣寺住持向眾弟子講了這個故事(想來在作者三島由紀夫眼中,日本國也同金閣一樣,是這般“貓樣”的東西)。這一次的講述,只是在溝口心中種下了模糊的印象,種下對美的爭執的解決方式的朦朧認知。面對美,應該如何處置?溝口小和尚一頭霧水。實際上,早在二戰期間,主角就不止一次希望金閣寺焚毀于炮彈下,但是因為有著好朋友鶴川的正義之氣的護佑,這股執念漸漸退散了。真正勾起溝口日漸增長的“殺心”的,是柏木對這個公案的補充。
在大學里,柏木在玩弄了女性之后,又跟溝口講起來這個公案:
……南泉和尚所斬的貓原來就是精于藝能的。貓很漂亮。你知道,簡直是漂亮無比哩。貓眼是金色的,長毛光潔可愛,軀體小巧而柔軟,這個世界的所有逸樂和美似乎都像彈簧似的縮藏在它的軀體里。除了我,幾乎所有注釋者都忘記說:貓原來就是美的凝聚體。可是,這貓簡直故意似的突然從草叢中跳出來,閃爍著優美而狡黠的目光。它被逮住了。這就是造成兩堂相爭的根源。因為美可以委身于任何人,但又不屬于任何人。所謂美這種東西,是啊,怎么說才好呢?它好比齲齒,疼痛,觸及舌頭,株連舌頭,強調自己的存在。人終于忍受不了痛楚而請牙醫把它拔掉。把沾滿血的、茶色的、骯臟的小齲齒放在掌心上看過之后,可能會這樣說:‘是這個嗎?原來就是這個家伙嗎?它給我帶來痛苦,不斷地讓我惱于它的存在,于是在我的體內頑固地扎下了根,如今它只不過是死了的物質而已。但是那個和這個真的是同樣的東西嗎?倘使這個本來就是我的外部存在,那么它為什么又能以什么因緣來聯結我的內部,成為我的痛苦的根源呢?這東西存在的根據是什么呢?它的根據難道就是在我的內部嗎?抑或在它本身呢?盡管如此,我來把它拔掉,放在我的掌心上,這絕對是別的東西。斷然不是它。 “你聽明白了吧?所謂美就是這樣的東西。所以斬貓就像拔掉疼痛的齲齒,看上去也像把美摳出來似的,但這是不是最后的解決就不得而知了。美的根是不會斷絕的,因為即使貓死了,也許貓的美還沒有死呢。趙州為嘲諷這種解決的簡單化,才把鞋子頂在頭上。也就是說,他知道除了忍受齲齒的痛苦以外,別無其他解決的辦法。” 這番解釋的確不愧是柏木之流的解釋。我覺得他多半是歸咎于我看透了我的內心,借解釋公案以嘲諷我的優柔寡斷。我這才真正害怕柏木了。沉默不語也是可怕的,我便進一步問道: “那么你屬于哪種類型呢?屬于南泉和尚型,還是趙州型呢?” “這個嘛……屬于哪種類型呢?眼下我屬于南泉,你屬于趙州,或許有朝一日,你成為南泉,而我卻成為趙州也未可知。因為這樁公案正像‘貓眼’那樣是多變的啊!”
貓是美的化身,在此刻,它代表的是被柏木玩弄的女性之美。在下一刻,它就會變成金閣寺凝固的美。
在此刻 ,柏木玩弄女性,肆意攫取美的余溫,他是斬貓的南泉和尚。
在下一刻,溝口火燒金閣,企圖窮盡金閣的燦爛輝煌,他也是南泉和尚。
南泉和尚斬貓,是【行動】,不論這個行動是對美的踐踏還是對美的維護。眾弟子爭貓,定然是見識到了貓的美,一堂生貪,一堂生嗔,始有紛爭;舉刀斬貓,又是想用行動來斷除與美相關的一切。一刀落下,貓死美滅,恩怨消弭。
但是弟子趙州卻主張不斬,不是因為“斬”是殺生是犯戒,而是因為他認為【行動】是無法解決美的爭端問題的。但是貓死了,這樣的美就會遺失嗎?美的所屬,不依然是沒有結論的嗎?美是不會根絕的,只有通過【認識】,才能化解人的存在危機。回到柏木口述中的例子,就像齲齒疼痛一樣,行動只能作用域牙齒,拔掉牙齒本身;但美并不是牙齒的物質本身,而是疼痛這種【認識】。但是溝口并沒有完全理解柏木的行動與認識論,不斷地在【行動】上試探,用小小的悖德、小小的瀆圣摸索著走向焚寺的終點。
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點火前那一刻的“退縮”究竟是什么?我覺得是溝口心中的“趙州”在那一刻的顯現,頭戴足履,斬與不斬,燒與不燒,都是皮相。如果已經捉到了貓,放在東堂還是西堂,又有何區別?如果已經體驗到了金閣神秘而恒久的美麗,金閣存與不存,又有何不同呢?行動是不必要的,美只能通過認識來觸摸。我再引用一段柏木在溝口縱火前的說過的一段話。這段話距離上次柏木的演說已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想必柏木的在世上扮演的角色已有所變換:
……記得我曾談過《南泉斬貓》中的那只貓,是無與倫比的美的貓呀。兩堂的僧侶所以相爭,是因為他們認為要在各自的認識中保護、培育貓,讓它美美地進入夢鄉。且說,南泉和尚是個行動者,他巧妙地把貓斬死,然后扔掉了。后來來了個趙州,他把自己的鞋頂在頭上。趙州想說的,就是這樣的。他還是懂得美應該是在認識的保護下入夢的東西。其實,各自的認識,所謂各自的認識這種東西是沒有的。所謂認識,是人類的海洋,也是人類的原野。它就是人類一般存在的狀態。我以為他所想說的,就是這層意思。你現在要以南泉自居嗎?……美的東西、你所喜歡的美的東西,是在人類精神中委托于認識的殘余部分、殘余部分的幻影。就是你所說的‘為了忍受生的另一種辦法’的幻影。可以說,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沒有的吧。雖然這么說,但是使這種幻影變得強有力的,并盡所能地賦予它以現實性的,仍然是認識啊。對于認識來說,美決不是慰藉。是女人,是妻子,而不是慰藉。但這決不是慰藉中的美的東西,在同認識相結合中也許會產生出某種東西來。也許會產生出無常、夢幻、無可奈何的東西來。總會產生出某種東西來的。人世間稱為藝術的,正是這種東西。”
任何東西都不能改變世界分毫,除了認識。從認識的眼光來看,世界是永久不變的,又是永久變形的。對于溝口而言,為了對抗自己的結巴殘疾,他找到了“金閣的美”這一認識來反向確認自己的存在。我要再詰問一次,美是行動還是認識呢?美存在于認識之中,不是行動可以觸碰的。
南泉的斬,是行動;趙州的無為,是與【行動】對立起來的【認識】。本書前部,溝口千百次意識到金閣寺的美,都是認識;而千百次的認識,又以縱火行動前的這一次認識為尤;而千百次的認識,卻用一次行動來作結。
縱火的那一夜,在溝口認識到金閣無窮無極的美的時候,這本書的故事其實已經結束了。
后面溝口點燃的一支香煙,金閣寺騰起的滾滾濃煙,都無關緊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