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孩子內心必備的是“彈性心理;高自我價值;高自我效能感”,父母不斷給予孩子心理營養,才能達成目標。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一個熱度很高的話題:你覺得中國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一個網友的回答很扎心:
從來沒人教會我們“遇到創傷,被欺凌,抑郁焦慮,壓力大時候應該怎么辦放松”。
缺少自我認知,時常壓抑和貶低自己;情感太過匱乏,所以膽小怯懦,極端偏激,社恐抑郁,壓抑擰巴……
這條回答,戳中了太多人的心聲,激起了很多“同病相憐”的人,他們都在“控訴”自己:情感脆弱時、焦慮抑郁時找不到自愈的方法。
為何他們會背負這么多痛苦?
因為父母缺少對孩子的“逆商”教育,孩子遇事不會自己扛、走不出逆境,沒有強大的內心。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
強大的孩子內心必備的是“彈性心理;高自我價值;高自我效能感”。
我們要讓孩子遠離抑郁、焦慮,塑造他的強大內心,必須要讓孩子經歷這三個階段!
01
第一階段:試錯期
提高孩子的“心理彈性”
一位心理學家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在12歲這一年,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癥,誘因竟是父母一直在阻止孩子犯錯。
小時候,男孩摔倒了,父母不安慰反而責怪他:“讓你慢點跑,你不聽,活該。”
吃飯不小心弄臟了衣服,父母又指責:“你看你,弄得到處都是,能不能省點心。”
上學時忘了帶作業,父母又是冷嘲熱諷:“叫你晚上不收拾,這回長記性了吧!”
男孩的成長不斷充斥著父母的指責:
“養你有什么用”;
“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
就這樣,男孩在一次次錯誤中變得越來越脆弱,做什么事都顧慮重重。
許多父母,習慣性地去“拒絕”孩子犯錯:
題目做錯了,就是笨;
摔跤了,就是活該;
搞砸了一件事,罵他蠢……
殊不知,父母的這些無心話語會不斷“屏蔽”孩子面對困難與失敗的解決能力,讓孩子內心越來越脆弱。
我們總是抱怨現在的孩子:
一次考試考砸了就一蹶不振;
被老師批評幾句,就不愿再去學校;
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逃避……
其實他們都是被父母“斬斷”了力量,失去了承受挫折和困難的力量。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心理彈性。
指的是個體通過面對并克服生活中的壓力、挑戰和逆境,可以提升自身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復原力。
其實,就是孩子面對逆境和挫折中的復原能力。
這一項能力是從孩子不間斷地錯誤中去體驗中發展出來的,同時慢慢發展出他的心理承受力、積極的心態、韌性。
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錯誤,他就會在困難面前失去“反彈”的能力,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內耗之中。
微博上有一個很火的新聞。
有位媽媽讓女兒去買馕,女兒卻誤將金額付成了3萬元。女兒當時被嚇得不知所措。
當時,媽媽并沒有對女兒發火,而是想著怎樣帶女兒去解決問題。
她先是帶著女兒和老板溝通,幾番波折之后,終于把問題解決。
這時候她又教導女兒: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別擔心,每個人都有失誤,失誤了就吸取教訓,去解決這個問題就好了。”
隨后,再將解決問題的思路,一點點講給女兒聽。
犯錯,考驗的是一個孩子的“反彈能力”。
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
父母要不斷地讓孩子去試錯,然后教會孩子如何懂得規避風險,才會提升孩子在逆境中的“反彈能力”,這樣才能讓他韌勁十足。
02
第二階段:賦予價值
幫助孩子“尋找自我”
有很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難管:
催他寫作業,吼三句都不會回應一次;
學習要時刻盯著,不然就懶散墮落;
平時批評一句,他就萎靡不振……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受父母的控制”呢?
看過一段話:
孩子從兒童期過渡到青春期,自我意識也逐漸成熟,他們明知道家長說的是對的,也不想照做,因為內心抗拒命令,不想被家長操縱。
許多父母,總習慣去“控制”孩子,好像什么都喜歡去管著孩子。
寫作業要管、交朋友要管,生活處處都被父母掌控。
控制的背后是剝奪自我,它會不斷消耗孩子,長期積累的壓抑感也會讓孩子在壓力大的情況下出現消極情緒、叛逆等行為。
動畫影片《青春變形計》中,女孩美美的遭遇令人心疼。
在媽媽面前她是乖乖女,聽話懂事,成績好,不叛逆,就算媽媽偷看她的日記她也不會反駁。
可是她內心非常壓抑。
13歲那年,她在情緒激動時會變成紅熊貓,這讓媽媽對她的控制發揮到了極致。
媽媽會偷偷跟著來到學校,躲在課室外面的大樹底下監視她的一舉一動:
拒絕她去演唱會的請求……
在這樣極度地控制之下,美美的情緒越來越糟糕,紅熊貓出現的次數越來越頻繁,讓她出現了厭學、情緒崩潰等情況。
后來,父親說:
“每個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亂七八糟的,重點不在于推開不好的東西,而是給它騰出空間,和它共存。”
于是在父親的引導下,她開始找到自我。
她不再執著于乖孩子的形象,學會了追星、看帥哥、去學自己喜歡的舞蹈、聽演唱會、交喜歡的朋友。
當她釋放出自我過后,她體內的紅熊貓消失不見了,人也變得越來越樂觀了。
教育,就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讓孩子從“他我”到“自我”的進化,他才會增強抵御未知風險的能力。
父母不要隨時都去管著孩子,要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讓他知道“我是獨立的、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童年時獲得的原始自我價值感,是我們心理健康的原動力。
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擊和挫折,那種根深蒂固的自尊、自愛和自信,也會讓我們鼓起勇氣,勇敢地戰勝困難。
父母不能做孩子的“監工”,而應該是做“給予者”:給予孩子價值、給予他機會。
孩子喜歡的事,只要不違背原則,都允許他去做;
有些事情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只要讓他承擔后果就好。
如此,才會讓孩子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找到“經驗與責任”,然后越來越強大。
03
第三階段:提升自我效能感
讓他擁有“積極心態”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于“自我效能感”的實驗:
他們選擇了兩組亞裔女生作為實驗對象,讓她們完成一項“數學考試”。
實驗開始前,他們告訴第一組女生:這次考試“測試”的是“女生和男生數學能力的差別”。
告訴第二組女生:這是對“亞裔與非亞裔學生數學能力的差別”。
此時,兩組女生都有著刻板的印象:
一組覺得:男生的數學能力比女生強;另一組則覺得:亞裔學生比非亞裔學生的數學能力強。
結果:
第一組相信男女數學能力差異測試的女生,考試成績很差;第二組:相信亞裔學生數學能力很好的女生,考試成績非常好。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
“自我效能感”好的孩子,會堅信自己有能力解決的感覺。
更有心理學家指出,自我效能感強的孩子,會有明顯的心理特征:
面對壓力引發的焦慮、困境,能夠主動應對,而不是逃避;喜歡挑戰、心態更積極樂觀;
面對選擇的時候,愿意主動出擊,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域。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心態非常消極,內心始終會覺得自卑,做什么都習慣逃避和依賴。
所以,我們一定要構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從簡單點來說就是:
培養孩子“我能行”、“我可以”的自信心,讓他擁有力量感。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思非常敏感,這時候一定要多培養孩子的這種特質,有兩點很重要:
1)語言激勵,讓他覺得“我能行”
短片《努力一點點》中有一個男孩特別愛踢球,可每次都踢不好,教練也說他基礎不好,男孩心里很沮喪。
但是,媽媽卻一直鼓勵他:
“教練說你一直都很努力,在這之前,你都完全不用頭去頂球呢,但是你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
每一次,男孩在氣餒的時候,媽媽總是鼓勵他:“沒關系,努力去超過前面那個人就好。”
于是,男孩每次失敗時,都不斷地想著媽媽的話,他便一鼓作氣爬起來向前沖,奮力用頭將球頂進,為團隊贏得寶貴的一分。
我們要激發孩子的“內在力量”,讓孩子們的內力在逐漸覺醒和提升。
給孩子積極的鼓勵、積極地肯定、欣賞,是培養孩子毅力的一種心理保障。
2)要給予孩子認同感
臺灣教育學教授賴念華回憶父親時說:
我很感謝父親給了我最好的“相信”。
從小,父親對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原諒你,我相信你。
這份來自父母的相信落到她的內心,就變成了一種自我期許。
于是,她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帶著熱情開開心心地做。
父母常對孩子說“我相信你”這幾個字時,會給孩子力量:我接受挑戰、我愿意承受一切結果。
給孩子創造相信自己能力的機會,給他認同感,讓他有勇氣去面對各種困難,內在堅韌不拔。
正確的教育是喚醒,而不是改造,喚醒孩子的力量,他才能不斷前進。
04
美國心理學家洛莉·戈特利布在《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有這樣一段形容:
當我們感到脆弱的時候,我們就像生雞蛋一樣,一摔就碎!
但是如果我們內心變得富有彈性,那么我們就會像煮熟的雞蛋一樣、即使掉落在地上,也不會破裂。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的內心就像熟雞蛋一樣有韌性,在挫折中獲得免疫能力。
犯錯,會筑起孩子內心的一道“力量墻”:
讓他在遇事時臨危不亂;
讓他覺得“自己有用”,是給孩子在挫折面前的安慰劑,讓他不會去逃避;
給他“自我激勵感”,會讓他遠離消極情緒,永遠活得積極樂觀。
孩子的成長,就是內力的較量,我們要給孩子筑起最堅硬的鎧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