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在某本書上看到戰國名將吳起的一段小故事,于是特意上百度了解了一下,然后認認真真把《史記》里的《孫子吳起列傳》讀了兩遍。
讀過之后,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原來,他竟然是這樣的一個人!
在《史記》里,司馬遷將孫武、孫臏、吳起等三人放在一起作傳,記為《孫子吳起列傳》,就因為這三人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
但很多人都知道《孫子兵法》,卻未必知道《吳子兵法》。
沒錯,《吳子兵法》的作者就是被譽為“兵家亞圣”、與孫武齊名的吳起,所以又叫《吳起兵法》。
在《孫子吳起列傳》里,吳起的一生可謂命運多舛,跌宕起伏。
吳起本是春秋末期的魏國人,小時候家境不錯,長大后變成一個官迷,一心只想進入仕途,當大官。
在沒有科舉取士的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人想要當官,主要依靠兩條途徑,一是世襲,二是軍功。
除此之外,就只能是金錢開路,行賄送禮走后門,依靠他人的推薦提攜。
吳起家里是干嘛的,《史記》里沒有明說,只能猜測大概率是經商,因為他家很有錢,“家累千金”。在那個時代,只有很會做生意的家庭才可能會有千金之累。
雖然家里有錢,但他爹沒有當官,并且早早過世,所以吳起無法依靠世襲進入官場。
吳起那會年紀也還小,不能上戰場,自然也不能憑著軍功。
他想要當官,那就只能依靠金錢,畢竟有錢能使磨推鬼。
誰知用力過猛,過猶不及,三下五除二把家產敗光了,卻還沒能謀得一官半職,引來鄉鄰一片嘲笑。
吳起覺得很沒面子,一口氣把那些嘲笑他的三十多人全都殺了,然后離家出走(其實是逃亡)了。
在出魏國東邊城門時,吳起跟老媽訣別,咬著自己的手臂發誓說:我要是不能在外面混出個人樣,不當個“卿相”之官,就再也不回來了!
這真是個狠人。
離開魏國之后,吳起來到魯國,拜在曾子門下,學習儒家學說。
曾子是孔門弟子曾參的兒子曾申,以孝道著稱。
學習期間,吳起的老媽去世了,但他不肯回去奔喪守孝,理由是書還沒念完,并且不能違背當初立下的誓言:不當卿相,堅決不回。
在老師曾子看來,母親過世,身為兒子的吳起卻不回去奔喪守孝,這簡直是極大不孝!
親可忍師不能忍,一怒之下,這位曾老師就把吳起趕走了,并且對外宣布與他絕交。
好在吳起此前學習的很用功,被趕走時,已經跟老師學到不少真東西,也跟隨老師拜見過幾次魯國國君,留下過一點臉緣。
后來,吳起繼續呆在魯國,一邊學習兵法,一邊尋找機會。順便還結了個婚,娶了個齊國老婆。
機會很快就降臨了。
戰國嘛,時不時就會打起戰來: 齊國向魯國發動了攻擊!
魯國本是一個彈丸小國,歷來崇儒學而不尚武功。一聽說北方的大齊國要打過來了,頓時慌得一批。
由于魯國國君此前見過吳起,對他的談吐認知很是認可,知道他學過儒學,還習過兵法,加上大敵當前無人可用,就想拜吳起為將,帶兵抵抗齊國。
然而,又想到吳起的老婆是齊國人,多少有點顧慮,擔心他會不會與齊國里應外合。
吳起在外面聽到這個風聲,為得到魯國的信任,獲取將軍的功名,回家后立馬就把結發妻子給殺了,直接消除“軟肋”。
魯國再無話可說,這才對吳起有了初步的信任,拜他為將。
所幸妻子沒有白死,吳起沒有辜負信任,帶兵打敗了齊國。
然而,魯國畢竟是個非常講究孝道尊崇禮儀的國家,對吳起這種不忍嘲笑而怒殺三十余鄉鄰、不孝母親而被老師官宣絕交、為了功名不惜殘殺結發之妻的行為,從骨子里是看不起的。
這些事在戰爭期間可以忽略不計,一旦危機平息之后,魯國人就開始挖墳鞭尸了。
于是,吳起此前做過的那些不孝不忠的事被大肆發酵,加上他帶領弱小的魯國打敗強大的齊國而招來忌恨,一堆人跑到魯國國君面前說他的壞話,告他的污狀。
這樣一來,吳起在魯國就待不下去了。
想到自己已經學有所成,并且拜過了魯國的將,也算沒有失信對母親的承諾,于是吳起就回到了魏國。
雖然當年吳起是因殘殺鄉鄰而逃離魏國的,但魏國國君魏文侯是個賢明的人,打算不計前嫌接受吳起。
但他多少還是有點猶豫,就問臣子李克的意見:你覺得吳起這人怎么樣?
李克實話實說:這人不怎么樣,既貪婪又好色。不過他帶兵打仗挺不錯,比齊國的司馬田穰苴要厲害得多!
魏文侯想了想,吳起本是我魏國人,既然主動回來投奔,又會打仗,不妨讓他帶兵試試看。
于是,魏文侯封吳起為將,讓他去攻打秦國,檢驗一下他帶兵的成色。
結果,吳起接二連三取得勝利,一連拔掉五座秦國城池。
果然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吳起在帶兵時,愛兵如子,體恤下屬,與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糧草,沒有一點將軍的架子。
有個士兵身上長了惡性毒瘡,吳起親自為他吮吸瘡口,把膿液吸出來。
士兵的母親聽說這事之后,嚎啕大哭。
其他人不理解:你兒子不過是一個小兵而已,吳將軍親自為他吮吸瘡口,這是何等榮耀的事,你怎么還哭呢?
這位老母親說:您是不知道?。‘斈陞菍④娞婧⒆铀蔽^瘡口,他爹由此感動得不要不要!為了報答這份恩情,不顧安危輪番出戰,結果戰死沙場。現在,吳將軍又替娃兒吮吸瘡口,這娃兒還不又是感動得嘩啦嘩啦,我不知道娃兒接下來會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啊!
魏文侯一看吳起果然很會帶兵打仗,還非常體恤下屬,得到士兵一致愛戴,于是就封他為西河郡守,專門抵御秦國。
魏文侯薨了之后,魏武侯繼位。
由于此前于魏國有功的一些大臣已先后謝世,于是啟用了不少新人。
但吳起仍然是西河郡守。
他戰功赫赫卻職位不高,想居相位而不得,心里自然老大不高興,時不時就與新任國相田文作對,爭功論勞。
有一次,吳起問田文:統率三軍,帶兵打仗,讓士兵樂意拼死上戰場,讓敵國不敢輕易圖謀魏國,您比得上我嗎?
田文回:不如您。
吳起又問:治理文武官員,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銀兩儲備,您比得上我嗎?
田文回:不如您。
吳起再問:牢牢守住西河,使秦國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魏國,韓國和趙國也都服從歸順,您比得上我嗎?
田文回:不如您。
吳起說:這三方面您都不如我,但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這又是為什么?
田文說:國君還很年輕,人民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處在這個時候,您覺得國君是應該把政事托付給您呢,還是應該托付給我?
吳起默默地想了一會,終于想通了:還是應該托付給您。
田文說:這不就對了嘛,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
然而,田文死后,魏武侯又封了公叔為國相,吳起依然還是西河郡守。
公叔出任魏國國相后,還娶了魏武侯的大女兒,但他有點害怕吳起,畢竟他是老臣,擔心自己駕馭不了他。
公叔的仆人說:這有何難?趕走他唄!他很容易就被趕走了。
公叔問:具體要怎么辦?
仆人說:吳起的為人,有骨氣而又喜好名譽和聲望,您可找機會先對武侯說,吳起是個有才華的人,而您的國土太小,又和強大的秦國接壤,我私下擔心吳起沒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
武侯那時肯定會問您那該如何是好。您就趁機對武侯說:請國君用下嫁二公主的辦法來試探一下吳起,如果他有長期留在魏國的心意,就一定會答應娶二公主;如果沒這個心意,就一定會推辭。
仆人繼續說:您再找個機會,請吳起跟您一起回家,故意讓大公主在您面前發怒,辱罵您鄙視您。吳起見到大公主竟然敢這樣蔑視您,就一定不會娶二公主了。
公叔依計行事。
果然不出仆人所料,吳起見過大公主在國相公叔面前作威作福之后,婉言謝絕了魏武侯下嫁二公主的一番美意。
魏武侯由此斷定吳起并沒有長留魏國之意,原本就不受重用的他更是雪上加霜,更加不受信任。
而吳起在拒絕武侯下嫁二公主之后,也怕招來災禍,于是離開魏國,去到楚國了。
可憐的吳起一心謀官,在魏國經營多年,侍奉過兩位國君,戰功赫赫,結果卻被一位仆人一眼看穿,略施小計就讓他去國離鄉,悲呼!
楚國當時的國君是楚悼王。他早就聽過吳起的大名,知道這是個人才,所以吳起一來投奔,沒過多久就被封為國相。
吳起出任國相后,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快就站穩腳跟,并大力變革圖新,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史稱“吳起變法”。
他主要推行了以下措施:
一是梳理律法,明確規章,凡事依法而行,令出必行;
二是降本增效,淘汰冗員,整頓官場不正之風;
三是調整福利政策,把那些原本屬于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轉為撫養戰士的支出;
四是加強軍事力量,打鐵還須自身硬,揭穿往來奔走的游說之客。
在吳起“一頓操作猛如虎”的改革之后,楚國很快就強大起來: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討伐了秦國。
一時之間,吳起在楚國風光無兩,世人皆知。
然而,強大起來后的楚國東征西討,引發其他各國的憂慮,他們對吳起懷恨在心。
楚國那些因為吳起改革被損害到根本利益的疏遠王族們,也都對他心懷不滿,意圖謀害。
于是,楚悼王剛一薨,還沒來得及下葬,王室大臣們就發動騷亂,群起攻擊吳起。
無奈之下,吳起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躲在楚悼王的尸體之下。
攻擊他的人一頓亂箭,吳起和楚悼王的尸體都成了馬蜂窩。
楚悼王的兒子繼位后,命人將射殺吳起并射中楚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處死,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上攵?,當時是有多少人想要吳起去死。
身為一代名將,堪稱軍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的吳起,就這么稀里糊涂地在異國他鄉死于亂箭之下,悲呼!
回顧吳起的一生,他的確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文能安邦治國,武可平定天下。
他擔任魯國將軍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初出茅廬就指揮弱小的魯國大敗強大的齊國;
他善于操練,創建了歷史上第一支職業重裝步兵——“魏武卒”,戰斗力首屈一指,成為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他擔任魏國郡守時,多次擊敗秦國,奪取秦國黃河西岸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他提出“政權穩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的治國之道,獲得魏武侯的高度認可;
擔任楚國國相時,他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強軍隊建設,打擊限制舊貴族勢力,成功增強楚國的綜合國力,助其進入強國之列。
吳起又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背負沉重的道德枷鎖,處處被嫉恨遭排擠。
他性格極端,傾家蕩產求官不成,遭到鄉鄰嘲笑后,一氣殺死三十多人;
他貪慕功名,未獲“卿相”之前,母親過世也不曾返家;
他不擇手段,為了當上魯國將軍,不惜借妻子人頭一用;
他眾叛親離,被楚國王室貴族群起攻擊,不得不伏尸而躲,亂箭穿心,慘烈身死……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縱觀吳起的一生,其文治武功絲毫不遜于孫武、韓信、白起,理當排在兵家第一位,結果卻因其極端的性格和暴戾的性情,被歷代君王和為將者所忌,不僅自身結局不好,還被后世詬病,雖然被譽為“兵家亞圣”,卻連“戰國四大名將”也未入列(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全文完)
(曉崇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部分內容參考網絡資料,如涉侵權,煩請聯系曉崇刪除。2024年7月于廣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