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時,魏、韓、趙三家虎視眈眈,可為何最晚崛起的魏國,卻分得最大的蛋糕,一躍成為最強諸侯?
畢萬原是春秋時期落魄貴族,風光不再,只能投奔晉國謀生。他主動請纓,擔任車右,跟著晉獻公“作二軍”。
他知道,沒有實績就沒有地位。七場戰役,他拿下七場勝利:追敵于野,伏兵于山,斬將于陣,一次都沒輸。
戰后他對主將說:“我愿以軍功換一席之地。”晉獻公當即封他為魏地大夫,畢萬改姓魏氏,得以開基立業。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立身以德,處世以忠,治民以仁。”正是這句樸實無華的箴言,讓魏氏家族有了根基。
魏氏的封地在晉國西部,緊鄰秦國,天生就是晉國抵御西戎的堅固屏障。前594年,秦軍趁晉景公北上打赤狄,一擁而上。
眾人惶恐之際,魏氏主動迎敵。夜半,他們在輔氏布陣,用“車戰步戰結合”的戰術,把秦軍打得潰不成軍。
晉軍連援都來不及,魏氏憑一己之力守住國門,這才讓世人記住了“魏氏軍威”。
可光有武力還不夠。呂相出使秦國,一紙《絕秦書》讓秦王臉色大變,不敢輕舉妄動;魏絳提出“和戎”政策,既化解了邊患,又為魏氏贏得了民心;欒盈之亂時,魏舒在晉國內亂中步步為營,看似避禍實則蓄力,最終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盤。
有人說魏氏遇事總能穩住局勢,有人問:“他們憑什么能看透對手的心思?”答案就在他們“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布局里。
六卿之亂爆發,范氏和中行氏先后挑釁趙氏,魏氏并未立刻出手,而是選擇忍耐,暗里與韓、趙聯手。等范、中行兩家內耗已深,魏氏下手一招“遠交近攻”將其拉下馬。
四卿兼并中,知伯橫行鄉里,魏氏又與韓、趙結盟,巧妙利用齊楚兩國的牽制,合力剿滅知氏。正是在這場復雜角力中,魏氏學會了制衡之道,也為三家分晉奠定了地緣和人心優勢。
當三家分晉的號角吹響,大家都忙著爭地盤,魏氏卻先做準備:在重要關隘設立糧倉,修繕長城般的邊防;改進冶煉技術,打造青銅劍甲;推行任人唯賢,不問出身,只看能力。
這些舉措讓魏家不僅得了最多的肥沃平原,還帶著一支紀律嚴明、裝備精良的軍隊,對內有挾制舊貴族之力,對外有抵御強秦之能。
戰國初年,魏文侯登基后果斷聘請李悝變法。“重農抑商”“募兵制”“輸積聚以貸”,每一條政策都直指國家根本。
變法之初,舊貴族咬牙切齒,曾在深夜圍攻變法書吏。魏文侯卻在殿前對左右說道:“不革新,則后必為人用;不強兵,則強秦必至我境。”次日,他便派人抄家舊貴族,強行征地資助農民種糧。學宮里,儒墨百家并舉,魏國一下子吸納了燕、齊、楚三家的奇才異士。
有人問,魏文侯這樣改革,難道沒人反對?當然有。
老派貴族曾聚在偏殿說:“此君橫行霸道,國家必亂。”魏文侯聽后語氣平靜:“不試一試,哪知道亂與不亂?”于是他借助新興地主階層,打擊保守派,重新分配土地權限,也讓民心為之一震。
漸漸地,魏國產糧翻番,財力雄厚,以至于能在與秦、齊、楚三強的博弈中,憑借穩定的后方和精銳的常備軍,屢次獲勝。
或許有人好奇,魏氏這么多謀士群臣,誰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呂相當年出使歸來后,總結一句話:“國有定策,必合眾力;將無分割,必智勇兼備。”這句話被后來史家摘錄下來,成了魏氏治國的座右銘。
到了三家分晉后,韓消得中山丘,趙分膏肓野,魏氏卻坐擁兩大肥沃都邑,一時間四方諸侯側目。魏國崛起的密碼,既在于先祖畢萬憑軍功打下根基,也在于文侯變法時審時度勢;既有呂相的外交巧謀,也有欒舒的忍耐靜觀;既有武力,也有政治平衡;既有經濟供給,更有法制保障。
魏氏從落魄貴族到戰國霸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戰場上的每一次勝利,更靠的是案桌上的每一次籌謀;靠的是筑墻積糧,更靠的是用人唯賢。
信息來源:《左傳》《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