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海綿,他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的生活態度。每一個父母都無法托舉孩子的一生,無法幫孩子避開所有的挑戰和難題。父母的意義,是滋養孩子,愿每個父母都能在能量上引領孩子。
——薩姐
作者:暖心
經常聽見有父母說: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孩子。
他們抱怨:
努力養孩子,他卻膽小自卑。
天天供他吃穿:他卻覺得我們不愛他。
把學習逼得緊了點:他就抑郁難受。
有的父母甚至說:現在的孩子太嬌貴,自卑、敏感、消極、懦弱、抑郁……
為什么拼盡全力養出來的孩子這么脆弱呢?
實際上,當孩子對周圍一切人和事物都提不起勁的時候,不是他們差勁,而是能量太低了。
有心理學家曾說:
人的能量是分層級的,能量高的孩子,像一個小太陽,積極進取,時刻都散發光芒,能量低的孩子,消極退縮,遇事抗壓能力弱。
當孩子缺乏激情時,父母不要抱怨,是賦予孩子的高能量。
要想養出高能量的孩子,父母必須扔掉這5樣東西。
01
扔掉“勤奮”
戒掉孩子的惰性
一位網友發帖子抱怨:自己有一個特別“厲害”的母親。
從小到大,媽媽什么事都不讓她動手。
有時候她想主動幫忙,媽媽就會說:
趕緊去學習,這些事別瞎參合。
你一個小孩子能做什么?這些事媽媽來安排……
從小到大,她的生活都被媽媽安排得井井有條。
所以,后來的她越來越懶,什么事都想依賴著母親,28歲了還離不開媽媽。
孩子的懶惰,都是父母慣出來的。
父母“搶”走了孩子的責任,讓孩子失去了“雙手”,也讓孩子失去了:
獨立生活的能力;
失去承擔責任的能力;
自主做事的自驅力;
敏感脆弱的自尊心。
如果父母將自己當成陀螺,不給孩子轉動的機會,孩子最終被惰性所挾持。
孩子3歲之后,度過了安全感培養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學會放手。
一對父母自打兒子放假之后,就開始各種套路兒子做飯。
媽媽餓了想吃個宵夜,趕緊讓兒子去做;
早上不想起床了,讓兒子做好再叫父母起床。
有一天兒子感冒嗓子疼,媽媽心疼兒子就不想讓兒子做飯,沒想到爸爸義正言辭地說:“他喉嚨痛跟做早飯有什么關系?”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竟然一點也不抗拒,還對做家務樂此不疲。
這世界缺的不是勤奮的父母,缺的是為愛“偷懶”的父母。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
童年時期經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日后人際關系更好,心態較樂觀,成年后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4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15倍。
這也能側面證實“懶”父母養出的孩子,可能更優秀。
父母要學會“扔掉”你的勤奮:少做一點兒,刺激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感覺被需要,他才有強烈的責任感。
02
扔掉“欲望”
還給孩子主導權
一個大三的女生說“我媽就像病毒一樣可怕”。
她羅列了媽媽的幾條“罪狀”:
媽媽說的話不允許反駁,否則就是不尊重她;
做事情要按照媽媽的規劃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完全是媽媽說了算;
考試要考前幾名,考不好就會被打。
媽媽想讓我學舞蹈,可是我因為韌帶被拉傷三次想放棄,她就說我沒出息,逼著我一次又一次練習……
她說:
媽媽從來不懂得尊重我的習慣和感受,如果我稍微反抗,她就會道德綁架我,說我“對不起她”。
許多父母,都會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在孩子身上放大自己的欲望:要求孩子考名校、成績優異、實現自己的夢想,從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然而,這樣的行為不是愛,而是控制。
有人說過,控制欲望強的父母可能會收獲:
要么被欲望殺死個人意志;
要么孩子叛逆成為一個他們所懼怕的“壞孩子”。
眾所周知楊元元是被母親的控制欲毀掉的。
她喜歡法律,母親卻只允許她考本地大學;
為了監督女兒,媽媽跟著她去宿舍陪讀。
畢業后,楊元元考上外地的公務員,母親也不允許她去;
后來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學海商法專業的研究生,媽媽依然控制著她。
楊元元一生都在媽媽的控制下窒息地活著。
腦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開放式大腦”:
指的是孩子知道他們是誰,他們會成為誰,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敗,從而自主選擇富有意義的生活。
父母和孩子過得是不同的人生。
我們應該要把父母和孩子“分開”:
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讓他成為真正的人生掌舵人。
03
扔掉“焦躁”
給孩子足夠的情緒價值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有一位焦慮的媽媽。
自從女兒上了幼兒園,她發現:許多同齡的孩子都是多才多藝的,她的女兒啥也不會。
為了培養孩子,她逼女兒學小提琴,站姿不對會立馬糾正女兒。
只要女兒稍微出一點錯,她就會控制不住情緒,有時候還會動手打孩子。
焦慮能摧毀一個人的情緒,這話一點都不假。
《中國親子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
焦慮的父母,很容易將情緒轉化為“憤怒”,于是就會出現吼叫,打罵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總害怕孩子太差勁、害怕孩子比別人差,所以總是焦慮于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最終把焦慮的情緒轉化為憤怒,讓孩子在恐懼中讓性格變得很極端。
有個網友說:
在我的記憶里,我家里的情緒戰爭幾乎沒有停歇,只要做得不好,就會被父母大吼大罵。
所以,我長大以后就成了一個情緒的奴隸,只要做錯一點事就會發脾氣。
如今三十幾歲了還學不會冷靜處理問題。
父母長期處于焦慮暴躁的情緒里,會壓抑孩子的性格,摧毀他的生命力。
作家張文亮寫過一個故事,叫“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了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散步。
蝸牛爬得很慢,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我催它、唬它、責備他,甚至想扯它、踢它。
突然,我聞到了花香,感受到微風,聽到蟲鳴和鳥叫,看到滿天的星斗。
我突然明白我錯了,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孩子就如同蝸牛一樣,需要緩慢前行,太急功近利反而是在傷害他。
遇事慢一點,把愛融入到孩子的成長中。
感受到愛的流動,孩子自然也會安心向前發展,一往無前。
04
扔掉“窮人思維”
提高孩子的格局
《窮人缺什么》一書說:
“窮人思維的可怕程度,不亞于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觀念上的偏差,影響一輩子的運氣和生活。”
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都具備了“窮人思維”。
他們并不是真的窮,而是心窮。
比如:
·特別愛占便宜,明明孩子到了買票的身高,卻想方設法讓孩子逃票。
·愛哭窮,孩子想要買一樣東西,就說“沒錢,家里很窮”。
·眼界低,只看重眼前利益。
紀錄片《父親》里的男孩韓勝利,就讀的是名牌大學,每個月卻只有200塊錢的生活費。
他想去找兼職,父親卻覺得兼職會浪費學習時間,認為200塊錢節約一點還是夠用的,不允許他去兼職。
他的專業需要網絡和電腦,他父親卻覺得網絡只會害人,不允許他上網。
大學四年,他因為生活拮據,變得特別自卑;由于缺少實操經驗,畢業后連像樣的工作都沒找到。
一旦父母陷入“窮人思維”,他們不會大吼大叫或故作姿態,但是他們的行為會使我們受傷、困惑和憤怒,最終孩子會在消極的情緒中變得自卑、懦弱。
老喻在《人生算法》專欄里說:
“窮人思維,就傾向于拿到確定的東西,他不要概率權。
而富人思維正好相反,每次選擇的時候,都愿意根據成功的概率和自己的本金多少來下注。”
孩子未來能夠走多遠,很大程度上由父母的思維決定的。
父母可以身窮,但卻不能志窮,
培養孩子規避風險的能力:
適當的滿足,讓他不被匱乏感包圍;
多去忽視眼前的利益,把眼光放得更長遠。
要教會孩子向前看,才能打開他的世界大門。
05
扔掉“差評”
給孩子能量加持
有網友總結了“父母說過最有殺傷力”的話:
“如果你不是每天被我逼著復習,你怎么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看看人家,每次考試都比你高幾分,你什么時候能讓我們自豪一次?”
“你要是把那些看小說的時間都用來學習,成績肯定不止這樣?!?/strong>
這些最普通的語言卻句句藏著“鋒芒”,讓批評、否定貫穿孩子的成長,使孩子陷入不自信、自卑的漩渦里。
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過一位來訪者的故事。
一個女孩出身在高知家庭,母親卻常年都在挑剔和指責她。
學習、生活、性格、愛好都會成為母親挑剔的話題。
在媽媽過度地差評下,女孩覺得自己很糟糕,過多的自卑感讓女孩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就連談戀愛她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做得不好讓對方生氣。
被差評的孩子,永遠缺乏正向的引導,會吸附越來越多的負能量,最終走向自卑。
有人說過一個故事:
有個學生,被同學嘲笑笨,所以很自卑。
他為了證明自己,上課經常舉手,可叫他起來回答,他又支支吾吾表示不會。
老師知道原因后,表揚了他,說他很積極,然后和他約定:
以后老師提問時,你如果會,就舉左手;如果不會,就舉右手!
后來上課時,老師一看到這名學生舉左手時,就會讓他回答問題,然后表揚他。
漸漸地,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成績也慢慢提升了。
孩子需要面子,也有自尊。
父母要學會去保護,而不是利用這個弱點去教訓她。
有人說過:養孩子,就該糊涂地過。
孩子不好的時候,就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父母要收起自己的“火眼金睛”:給孩子一點自信,會讓他找回更多的能量。
06
有人說過:
孩子就像海綿,他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的生活態度。
每一個父母都無法托舉孩子的一生,無法幫孩子避開所有的挑戰和難題。
父母的意義,是滋養孩子。
所以要拒絕去做那些消耗孩子的事。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養育孩子,那就:
多鼓勵孩子,讓他用能量去征服未來;
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孩子共同進步;
父母千萬不要轉移自己的焦慮和憤怒,給孩子一個溫暖的環境,給他的能量加持,讓他們獲得源源不斷地滋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