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遷都示意圖:本圖出自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
1
趙國是戰國時期統治北方地區一個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三家分晉后,于前403年被周王承認為諸侯。歷史上,趙國曾三次遷都,過程如下:
一、國都初為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二、遷都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前424年,趙獻侯即位,為便于東向擴張,一年后遷都到中牟;
三、定都邯鄲(今河北邯鄲)。戰國中期,為繼續向東擴張,前386年,趙敬侯遷都到邯鄲。
2
趙的第一個都城晉陽位于太原盆地北部,農、牧業發達,趙氏選擇晉陽作為政治中心,其目的主要是從建立后方保障基地著眼的。當時趙氏勢力北方是林胡、樓煩等游牧部落,時常南下侵擾。趙氏為日后發展定下了北進的策略,消滅北方的游牧部落,以解除其威脅。
之后趙氏攻占了東北部的代國,疆域范圍拓展到今大同、蔚縣一帶,也為日后進攻中山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趙氏聯合韓、魏兩家瓜分晉國,建立了趙國。
當時的晉陽城,城墻由土夯成,城高4丈、周長4里,是一座正方形城堡。城周修建有防御工事。
3
趙襄子去世之后,趙獻侯即位,趙襄子之子發動叛亂,趕走獻侯,一年后死去,獻侯復位,為擺脫趙襄子之子的殘余勢力,于是遷都至中牟。
中牟位于太行山東麓,古淇水之北,靠近衛、魏兩國。在趙氏遷都中牟前,趙國疆域從太行山以西發展到太行山以東,與齊、燕、中山等國接壤。晉陽偏于趙國西北,不利于從整體上控制趙國全國形勢,離黃河中下游也太遠,不利于東進。趙獻侯之子趙烈侯即位后,以中牟為根據地,在前405年、前404年和齊國發生戰爭,第二次一直打到齊長城內,趙國聲勢大振,于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
4
趙國遷都邯鄲的直接原因也是因為內亂。趙敬侯即位時,公子朝叛亂,中牟遭到破壞。于是趙敬侯將都城遷往邯鄲。
當然,更深層的原因是,趙國經過幾代君主多年經營,到趙敬侯時期,已發展成為一個東方強國,準備進取中原,爭衡天下,但趙國西面的秦此時是秦獻公在位,已經開始了東進攻擊魏國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遷都邯鄲,也遠離了秦國的威脅(邯鄲離魏國、齊國邊境也不太遠,為此,趙國又設立了陪都信都,前352年邯鄲被魏國攻破后,趙國沒有亡國,和陪都也有一定關系)。
邯鄲位于太行山東麓,沁河的沖積扇上,南臨漳河,“北通燕涿,南有鄭衛”,工商業發達。趙敬侯依靠邯鄲為根據地,開始了向中原地區的擴張。經過多次戰爭,在前372年,趙國奪取了衛地的七十三個鄉邑,前381年又攻取魏黃城、棘蒲(今河北魏縣南) 。趙敬侯晚年又與中山爆發戰爭。
趙武靈王繼位后,于前309年開始逐步推行以胡服騎射為中心的變革,僅用了幾年時間,就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滅掉了中山國,甚至一度謀劃西向進軍攻秦。
遷都邯鄲后,是趙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
戰國邯鄲城位于今邯鄲市區的西半部及西南部,總面積為1887.6萬平方米。城區分為“王城”和“大北城”兩大部分。王城屬于宮殿建筑區,“大北城”除西北建筑有可能屬于離宮或貴族住宅區、官署區外,主要是手工業生產區、商業活動區和居民住宅區。
城西北為趙國王陵區,城西為貴族墓葬區。如今這里仍可見巨大的夯土臺和城垣遺址。
5
從趙國的都城變遷可以看出,趙氏政治核心區從相對封閉的太原盆地遷移到太行山東麓,再沿太行山東麓向北遷移。這既是遠離秦國的舉動,也標志著逐漸強大的趙國開始涉足中原的爭斗,將注意力放到了中原地帶,參與領土擴張和兼并戰爭。
趙國晉陽古城遺址碑(王普攝)
趙國小史
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先祖相傳為周穆王御。西周末年,趙氏前往晉國,晉文公時成為晉國政壇的一支主要政治力量。
公元前453年,趙烈侯與韓、魏兩家瓜分晉國,建立了趙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宣布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趙國經過幾代君主多年經營,到趙敬侯時期(前386年-前375年),已發展成為一個東方強國,曾攻衛、魏、中山,開始向中原地區擴張。
趙武靈王時,進行胡服騎射改革,軍事力量強盛,滅掉了中山國。
前260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由此轉衰。之后趙在對秦的防御戰爭中有勝有敗,但實力大不如前。前229年,秦軍大舉攻趙,第二年,邯鄲被攻陷,趙國滅亡。
從前403年到前228年,趙國共經歷了十一位國君,從第六個國君趙武靈王時開始稱王。
-End-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