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詩一向優美,意境和凝練是特色。
對于西方詩歌,了解不多,只看過一些海涅的詩。但可能是中文版,總感覺不太習慣,但又不懂德文,就難理解海涅的詩到底特色在哪里。
《必要的角度》倒是打開了一扇門,去理解西方現代詩歌,尤其不同詩人的特點。
當然書里還談到了翻譯的問題,到底該如何去翻譯西方詩歌,直譯好還是意譯好?
而一個詩人該如何成長?在此書中也有一個答案。
黃燦然,是詩人也是翻譯家。《必要的角度》是他的一篇評論集,最核心的討論便是語言成為詩歌的奧秘。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西方現代詩人的一些評論,第二部分是對西方詩歌翻譯問題的討論,第三部分則是對詩人的成長以及寫詩歌的一些感悟。
詩人各有千秋
沃爾科特成長在加勒比海,連接著歐洲、非洲、中美洲,孕育了各種沖突。沃爾科特既不是白人,也不屬于黑人。他的祖父和外祖父是白人,祖母和外祖母是黑人。文化上的激蕩讓他有兩種視野又無法調和的困境。詩歌成了他沖破阻礙跨越身份的憑借。他的詩歌明亮練的充滿陽光空氣的元素
希尼的詩歌貴在語言精煉,以至于翻譯時加入其他的詞,就感覺多了水分和累贅。同樣他喜歡用生僻詞造成了翻譯的困難。他認為詩是個人的,內心的,自我愉悅的。而他的詩歌就講出了平民的心聲。
布羅茨基曾受到阿赫瑪托娃的贊賞。崇拜奧登,也受到奧登的照顧。他的詩歌模仿了奧登,又超越了奧登,具有多樣的風格,講究工整嚴格。
蒙塔萊的風格凝練,帶著持久的沉思,他的詩能引導讀者進入世界風景,他的詩蘊含感傷憂傷和對世界不解的迷茫與反思。金斯堡則屬于自白派,一有著辛辣的筆鋒。帕斯認為現代性等于批判性,詩是孤獨的反叛。
卡爾維諾談未來的文字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篇是令人驚艷的,作者將卡爾維諾的一次演講內容記錄并做了分析。卡爾維諾很早就已經對未來的文字做出了判斷。他認為未來的文字必然是輕快的,能夠準確的為人們提供一個視覺信息。
所謂輕,就是讀著不累,文字重量不高。所謂快,是很快能呈現故事的特點。但他提醒不要跟著媒體發展,那會拋棄一些文字的特性。
卡爾維諾認為在用文字表達之前,視覺已經告訴我們故事的樣貌。文字的精準性決定了視覺呈現的完整度。
作家需要各種知識來充實自己,既能獲得靈感,又能得到素材。因而多樣性是必須的。
現代社會,所有的事物都在爭奪人的注意力,短視頻的出現尤其厲害。人更容易被視覺信息所吸引。相對而言,文字就遜色一些,文字轉成視覺形象,需要動腦。
如果想要吸引注意力,確實需要降低大腦的負荷。卡爾維諾說的輕快十分精準地滿足了這個要求,準確性同樣降低大腦的運作困難。
就這方面來說,卡爾維諾對未來文字的判斷精準得嚇人。
結語
《必要的角度》最后一篇是作者親手寫的增訂版后記,列舉增訂版做的調整。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謙遜的,尤其對第二部分的內容,說之前自己有些狂妄了,屬于無知者無畏。如果是今天的自己,一定不會這么“大放厥詞”。
不管是不是無知者無畏,至少內容挺有說服力,正是這部分內容,讓我體會到英語原詩與翻譯作品的差別,體會到譯作的不同。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詩的標題:Do not go gentle in theThat good night。
最好的翻譯是: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
直白,淺顯,帶著韻味。
讓我理解西方詩歌,《必要的角度》做到了。
【文/云玖弋】
【聲明:玖弋閣 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玖弋閣,一周一書評,更多新書更好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