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開放的風,吹到了醫療領域。
9月1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提到了國家將在國內的9個城市試點推進外資醫院設置工作,并表示,通過試點使這9個城市的營商環境更加良好,居民就醫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突出體制機制改革,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推進醫療服務更加多元化,服務的層次更加清晰明顯。
雷海潮主任所指的是由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近日印發的《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在我國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長背景下,各方期待外資醫院的引入發揮「鯰魚效應」,通過全新的醫療理念、先進的醫療技術,以及更為靈活的運營管理機制,給我國醫療服務體系注入新的活力;通過增加多元化醫療服務的供給,為患者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選擇,也為醫務人員提供更多就業選擇。
在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看來,外資醫院進入會促進中國醫院的良性競爭。「我們目前醫院相互之間的競爭,是公立醫院之間的競爭、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的競爭,但還沒有直接跟國際頂尖醫院進行對標的競爭。我們的技術可能不比發達國家的差多遠,但是在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上可能還相當有距離,外資醫院進來后可以形成一個巨大的倒逼壓力。」他分析。
「純外資醫院進入中國,我們不能認為是‘狼來了’,相反要看作是比拼對手來了,對本土醫院有著非凡的借鑒價值。」湖南省醫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愛勤表示,至少可以肯定,最新型的設備、藥品、耗材和技術與管理,將會帶動我們的相關應用與研究。
政策「口子」開得更大了
「可視作我國進一步開放的一個信號」,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大海告訴健康界,根據當前經濟社會、國際關系形勢,他在不少講座、研討會中,都作出了政府將會在醫療領域擴大開放的研判。
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莊一強同樣對健康界分析,一直以來外資醫院的政策和國家對外開放的形勢關聯性很強,擴大試點意味著長期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可能會越來越多。他舉例,比如和睦家醫院剛在中國剛開業的時候,99%的患者都是外國人,為了讓外國人在中國體驗「家鄉」的醫療服務。但是隨著其發展,患者結構發生了改變,中國患者的比重大幅增加。
業界不少分析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商務部曾聯合發布《關于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并購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海南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乘著政策的東風,2015年~2021年期間,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醫療機構增加50余家。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2021年中國外資醫療機構達到302個,其中外資醫院為114個,占比不到四成,以輕資產模式運營的外資診所/門診部為188個。
然而,和全國超過107萬家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相比,外商醫院所占市場份額微乎其微。
事實上,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根據形勢變化對于外資醫療政策經歷了從最初建立、停滯、發展到改革的變遷進程,逐步引導外資在試點省市開辦醫療機構。如今,政策再度重申擴大開放,「口子」是否開得更大?
據趙大海分析,根據當前形勢,本次除了在試點區域上有所擴大,在后期出臺的試點具體落地政策上,也會有新的突破。原因在于,醫療是整個經濟社會體系中的一部分,醫療衛生政策和國家大政方針一脈相承。
他認為,如果未來一段時間里更加積極地爭取外資,讓更多世界500強企業繼續留在中國、進一步擴大規模,或者吸引新的企業來中國大陸投資,就會有更多的外籍人員來中國工作,甚至要長期生活在這里,那么就需要引入更多外資醫療、教育機構等。
莊一強指出,這次和2014年不同的是,還同時發布了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政策,「也可視為在高新技術發展上的一種新的戰略性布局」,有望帶來更多醫療領域的創新,促進醫療技術升級換代。
促進國內醫療體系合理化分層
更多外資醫院入局,會對我國醫療行業帶來怎樣影響?多位專家分析,外資獨資醫院的進入,大概率會搶占盈利醫療或者高端醫療市場。
趙大海表示,因為國外私立醫院的收費標準很高,同樣的疾病、同樣的診治,梅奧診所、麻省總醫院收費可能是我國三甲醫院的數十倍,因此外資醫院被納入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會成為多數工薪階層群體的就醫選擇。
但是對于一些高消費能力者,如果世界頂尖的醫療集團來我國辦醫,且能夠提供不低于其所在國的診治水平、醫療服務,對于他們將非常具有吸引力。如此,對一些同樣吸引高收入群體為主的公立醫院國際門診部、國際醫療部或者國際院區可能會產生影響,而這些是公立醫院收入補償的其中一個重要渠道。
「但與此同時,這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國內醫療體系合理化分層,促使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回歸。」趙大海表示,因為公立醫院具有公共屬性,應該按照政府意志為民眾提供公平可及的基本醫療服務;而私立醫院可以提供多樣性服務,為不同群體提供更多選擇性。
李愛勤分析,外商獨資醫院進入中國,預計會以高端體檢、健康管理,以及癌癥、疑難病和罕見病治療為「敲門磚」。得益于自身的特殊身份,會得到所轄地政府的支持,新型藥品和高端設備、耗材先于國內醫院上市,這會成為吸引患者就醫的「良方妙藥」。
「現在一切只是研判,短時間內外資醫院對中國的醫療系統,不會帶來大的影響。」趙大海表示,因為一家外商醫療機構從審批到建成并正式開業,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起碼需要3~5年。而這家醫院在區域范圍內建立起口碑、形成一定影響力,需要更長時間,「因此,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等待、觀察變化的發生」。
而幾年之后,國內公立醫院尤其是頭部醫院,診療技術和管理水平也將更加接近國際頂級醫院。且對比外資醫院,我國公立醫院在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因此,純外資醫院的進入,會對當前的醫療格局有些影響,但影響有限。」李愛勤認為。
這回,梅奧會來嗎?
事實上,2014年外資醫院試點的政策文件一發布,很多人就曾憧憬和期待梅奧、克利夫蘭等全球知名醫療集團的到來。然而10年過去了,梅奧并沒有來,這次會不一樣嗎?
趙大海表示,政府允許外商獨資醫院來國內辦醫是我們單方面的態度表達,但外資醫療機構愿不愿意來、哪些外資醫療機構愿意來,則另當別論。他們必然要對我國醫療衛生環境進行系統考察,并通盤考慮各種因素后方可決定是否來中國辦醫,或者是否真正把自己高精尖的技術、醫療團隊引入中國。
據他分析,諸如梅奧、克里夫蘭這樣的國際頂級醫療機構,大概率不需要開拓中國的市場,可能來辦醫的動力不足。「因此,如果想要引入這樣的醫療機構,可能需要我們像邀請一家500強企業來中國大陸建立亞太總部一樣足夠有誠意,僅是‘筑巢引鳳’還不夠,還得招商引資才行」。
莊一強分析,由于醫療服務個性化程度比較高,所以無法進行大量復制,也很難實現同質化擴大。所以即便梅奧來國內辦醫,中國梅奧提供的醫療服務,和美國梅奧的同質化程度有多高,也不得而知。
據他判斷,假如梅奧來中國辦醫,可能會把梅奧的管理制度、醫療制度、手術制度、護理制度等「拷貝」過來,同時派幾位梅奧的醫生、護士長等擔任管理者,然后培養一些中國本地的醫生,按照梅奧制度進行工作,「不論能否實現完全同質化,能夠把先進的管理理念、醫療技術引入,對國內醫療系統就是好事情」。
如何疏通
外商獨資醫院進入的「堵點」?
多位受訪者認為,擴大外商獨資醫院試點政策的出臺,對于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升級是很好的機遇。「因為只有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醫療體系乃至整個的經濟社會體系,才能往更高的層面去升級」,趙大海表示,這回不僅是積極的信號,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然而,有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2014年和今年的兩次外資醫院政策文件中,都明確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但是目前,國內的外資醫療機構多為中外合資,真正的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發展較為緩慢,原因何在?
趙大海分析,外資醫療機構在我國的審批涉及到多個部門、多個環節,各職能部門審批程序間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審批執行上又有很多限制規定。漫長的申請審批流程,提高了外資醫院的投資成本,也影響了外資醫院的經營效率,可能使得一些外資醫療機構望而卻步。
而對于外商獨資醫院而言,審批限制、資質審核更為嚴格,也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申報。
健康界注意到,2014年的文件發布后沒多久,2015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中,醫療機構由允許類調入限制類,且投資形式僅限于合資與合作兩種形式,說明當時我國政府對于外商投資快速發展和擴張的需求,依然保持著相對謹慎的態度。
趙大海分析,今后如果想要引進頂尖的外商獨資醫療集團,讓其在中國的試點城市建立起獨資醫院,需要在具體細則中,對于辦醫條件、要求和程序,在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之內,更多考慮人性化、合理性。
此外,要幫助外資醫療機構熟悉中國的政策,多提供行政審批上的便利,「多一點服務的心態,少一點形式主義」,讓他們來舉辦醫療機構的時候,有更好的體驗感。
此外,外商獨資醫院來了之后,也要考慮他們如何跟當地的公共衛生體系、急診醫療體系進行關聯,以及如何跟醫保進行關聯起來,「若是關聯不了醫保,就要建立配套的商業醫療保險體系」,趙大海表示,總之要通過完善的制度,為優秀的外資獨資醫療機構在試點城市的落地提供保障。
作者 | 劉文陽
監制 | 鄭宇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