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超市等來了“白衣騎士”。
9月23日,名創優品公告稱,以62.7億元收購永輝超市29.4%的股權,其中包括牛奶公司持有的21.1%及京東持有的8.3%的永輝超市股份。交易完成后,名創優品將成為永輝超市第一大股東。
永輝超市的大股東易主早有草蛇灰線,今年以來,京東已多次減持永輝股份;但突然出現的“接盤俠”——名創優品,還是讓外界頗感意外。
名創優品CEO葉國富也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稱:看不懂就對了,這才是我的機會。
“看不懂”僅僅是一種調侃,葉國富對這次收購更專業的判斷是:中國線下超市將迎來二十年一遇的結構性機會,未來特色零售和低價零售才是方向,而名創優品必須抓住這波機會。
公告發布當晚,前盒馬CEO侯毅也表示,“點贊”葉國富的勇氣和魄力,在他看來:中國零售業未來一定能有一家萬億級別的超市。
永輝超市與名創優品,前者是中國超市龍頭股,核心品類是生鮮食雜及日用百貨;后者主攻“十元店”模式,核心品類是更細分、更精致的日用品,在商業模式、核心品類以及門店定位上有高度差異的兩家零售企業,如何做好最基礎的業務融合?
名創牽手永輝,這到底是“看不懂”的投資豪賭,還是對萬億級機會的準確布局?
永輝不再“倔強”
這一輪股權易手之后,或許意味著永輝不再“倔強”、不再執著“以我為主”。
2015年,京東以43.1億元收購永輝10%的股權,當年正是新零售變革最烈火烹油的時期,電商平臺堅信能在線下再造阿里、再造京東,而主要投資標的正是傳統實體商超。
此后,京東多次增持,直到成為永輝超市的第二大股東。行業也對這筆投資報以高度期待,認為京東與永輝超市能共同加強供應鏈能力,并在數據開放的基礎上尋求O2O領域的深入合作。
但事與愿違。
雖然永輝超市當時自我嘗試的電商項目沒有起色,但與京東的合作也不深入,永輝并未將互聯網最核心的“數據墻”推倒,反而是在投資方背后自建“數據帝國”,堅決走“以我為主”的新零售模式。
“引入京東主要是為了達成科技上的共識,京東的角色是定位于財務投資者。”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如是說。
之后,永輝大刀闊斧啟動數字化轉型,接連推出永輝mini、永輝生活、超級物種等新業態,并以“永輝云創”為整體品牌,試圖引領傳統連鎖商超的新零售轉型。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后,永輝云創的業績一路走低,連續虧損導致集團毛利率大幅下滑,永輝生活、mini店等業態在高速擴張后又失速關店;2019年,永輝云創全年虧損高達12.83億元。最終,永輝從集團層面剝離永輝云創。
投入大量資金、消耗大量資源后,永輝超市完全“以我為主”的模式沒能走通,而在新冠疫情發生后,由于線下客流流失與線上新模式沖擊的雙重影響,曾經市值千億的永輝超市,深陷至暗時刻。
財報顯示,2021-2023年,永輝超市的總營收同比漲幅分別為-2.29%、-1.07%和-12.71%。到今年上半年,永輝的營收和利潤繼續“雙降”,營收同比下降10.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26.34%。
一個對經營影響更直觀的數據是,2023年,永輝的坪效為1.01萬元/平方米,較2022年下降約10%,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低值。
雖然近年來,永輝超市也不斷跟風嘗試新業態,比如一度開出超過50家門店的民生折扣超市,比如今年1月在云南盛大開業的旗艦店,但如此多的業態創新并未把握零售的本質:即商品、服務與運營細節“三位一體”地提升。
尤其是,永輝超市不能再固步自封,不能再執著于“以我為主”。
胖東來調改鄭州永輝信萬廣場店
改變從今年開始。6月19日,由胖東來操刀調改的鄭州永輝信萬廣場店重新開業,首日銷售額188萬元,是此前平均日銷的13.9倍;當日客流是調改前日均客流的5.3倍。
此后,永輝超市加速啟動全國主要城市門店的調改工作。鄭州永輝調改第二店瀚海海尚店開業,日均銷售額是此前的8.2倍;永輝福州公園道店在18天閉店調改后,恢復營業首日銷售額是之前的近6倍;永輝西安中貿廣場店在調改后恢復營業的前兩日日均銷售額達到160萬元。
全面學習胖東來,不再堅持“全部自己包攬”的模式,通過合作與開放,永輝超市挖掘到了一些增量機會,至少一部分止住了線下客流的流失。在半年報中,永輝超市表示,未來將堅持胖東來幫扶+自主調改雙線并行,加快轉型步伐。
正是基于胖東來對永輝的成功調改,名創優品才“嗅”到了投資機會。
實際上,在7月30日和8月9日,葉國富在極短時間內接連拜訪胖東來董事長于東來,并且在關于收購永輝超市的電話會上,葉國富用近半時間來表達對胖東來的推崇。
從零售的角度看,名創優品看好永輝超市的調改前景,認為這個業務有前途;而且永輝超市目前的估值具有吸引力,投資成本的溢價低,安全邊際較高。
簡言之,現在正是“抄底”永輝的好時機。目前,永輝的市值約為260億元,較高峰期已經跌去700多億。
當然,名創優品也有自己的陽謀。
名創優品“再卷”國內市場
從業務的角度來看,在渠道、品牌推廣、品類互補等多方面,永輝超市能為名創優品發展國內市場帶來不少助力。
比如渠道環節,名創優品認為,在全國前1000的商場中,名創的認可度還不夠高,而借助永輝,名創能對商圈有更高好的影響,并且借助永輝的優勢拿到更好的位置和租金條件。
而在商品環節,名創優品表示,永輝將幫助名創補充必需品版圖,并且分散集團的周期性,幫助其成為大型、有全球影響力的零售公司。
這一次雙贏互補的合作,也代表著名創優品還要“再卷”國內市場。
從財報數據來看,近年來名創優品的海外市場進展迅猛,門店已經開到了倫敦牛津街和紐約時代廣場,但國內市場的規模、增速及門店數量正在逐步觸及天花板。
名創優品紐約時代廣場店
從2021-2023財年,名創優品的海外門店總GMV分別為48.6億元、64.14億元、90.72億元;同期,中國門店總GMV分別為104.06億元、104億元、106.71億元,增長幾乎趨于停滯。
今年上半年,雖然名創優品的內地門店GMV同比增長15.5%,但同店GMV下滑1.7%,客單量下降2.5%;而在海外市場創紀錄地新增266家門店的情況下,國內市場半年內僅新開236家店。
確實,在國內市場趨于飽和、購買力不足、競爭高度內卷的前提下,出海成為了大趨勢,但國內依然是名創優品的大本營,其還要通過創新業態、創新品類去發力中國市場。
今年以來,名創優品相繼在淘寶、抖音電商推出寵物用品官方旗艦店,是區別于主店的單獨產品線;另外,今年名創優品還推出新業態“24小時超級店”,定位于滿足即時零售需求的城市前置倉,核心品類為日用百貨,已經在美團和餓了么上線。
在即時零售方面,永輝超市或許也能助力名創優品,在近三年年均科技投入超過7億元的背景下,目前永輝旗下同城到家業務“永輝生活”覆蓋近1000家門店,雙方通過新模式尋找市場增量的戰略幾乎不謀而合。
更關鍵的是,通過品類、模式的突破,名創優品仍在捕捉國內市場新的消費需求,盡可能多地在品類、業態和場景上補足短板,尤其是要找到零售行業的新趨勢。在葉國富看來,胖東來模式是符合中國消費行業需求的,未來將更適合中國家庭消費。
但胖東來目前僅有13家門店,且集中在河南許昌和新鄉兩地,這不太符合名創優品布局全國市場的規劃,而已經接受過胖東來幫扶、未來將繼續堅持調改、市場價值處于低點、并且關注度更高的全國型商超企業永輝,是更優解的投資標的。
一拍即合,這筆交易也并非完全“看不懂”。
發現超市行業的結構性機遇只是第一步,而如何牢牢抓住大機會,并助力自身業務持續增長,這才是真正的難題。
在“迷霧”中摸索
不止是永輝超市,主要連鎖商超都在經歷至暗時刻。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永輝超市、家家悅、中百集團、京客隆、利群股份、三江購物的凈利潤均出現同比下降,其中中百集團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滑了614.42%;而上半年至少有131家商超門店關閉,包括大潤發、華潤萬家等頭部企業。
新時代的列車滾滾而來,傳統連鎖商超卻仍然固守舊模式,貨架上大量商品的陳列、包裝和規格數十年不變,服務細節與新的需求、市場環境脫軌,運營更是無法與新零售和電商相比擬,實體商超早已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
葉國富在研究了線下超市的“二房東”經營模式后表示,在行業向上發展時,這些超市掙錢很輕松,但是對于商品的把控越來越弱,甚至到了“給錢就能上”的地步,也漸漸遠離了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傳統超市對于掙快錢的興趣遠大于研究商品、服務和消費者,從而脫離了零售本質。”
可以確認的一點是,基于名創優品不斷深耕供應鏈環節而聚合的1100多家供應商,以及沉淀多年的“711模式”,其在開發、推廣自有品牌方面,能對永輝超市有所增益。
名創優品的“711模式”指的是,從包含10000個產品方案的大型產品創意庫中,每7天推出約100個新的SKU,這保證了名創優品可以持續更新和優化其門店的近萬個SKU產品組合。
名創優品還表示,將協助永輝開發更好的自有品牌產品,對標山姆、Costco等。
但有觀點認為,從日化百貨跨界到生鮮食品領域,名創優品的商品開發節奏恐怕也要放緩。據36氪,山姆會員商店和Costco的商品每年更新率僅5%-10%,而名創的更新率超過20%。“這種更新率在小店可以玩轉,但永輝這種大超市不太現實。”
從國內的經驗來看,一家零售巨頭收購另一家零售巨頭,業務、模式的融合從來都是核心問題,這雖有歷史可鑒,但似乎都不是好的先例。
2019年,蘇寧易購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以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但收購后不到兩年,蘇寧易購因債務問題深陷流動性危機,而家樂福方面又按照當年收購協議中限時無條件購買剩余20%股權的規定,狀告蘇寧。
實際上,雙方對簿公堂的那一刻,就意味著合作早已破裂,而蘇寧也未能挽回家樂福中國的頹勢,其在國內市場的高峰期時擁有超過100家門店;如今,截至今年5月底,家樂福中國僅剩4家門店還在運營。
同樣在2019年,物美集團與麥德龍宣布成立合資公司,但之后其在2021年上市失敗,又因為國內零售新業態的競爭加劇、外資商超普遍患上了“水土不服”,今年以來,麥德龍中國在成都、上海、武漢等地的多家門店均宣布“閉店改造”。
一地雞毛。
不過,上述合作有一個共同特點是,雙方都沒有跳出“同維合作”的層面,比如蘇寧將門店數字會員體系、配送到家體系照搬給家樂福,但其自身的數字化就遠不及阿里、京東,很難為已經日薄西山的家樂福帶來太多增益。
回到名創優品與永輝超市的合作,雙方是否都帶來更多增量價值、能實現升維合作的效果,顯然還需要謹慎觀察;尤其是誰來主導合作模式和戰略規劃,又能否真正開放數據鏈和供應鏈,這都需要打上問號。
日前,于東來公開表示,今年9月底或10月底將停止對外幫扶,所有外出幫扶的員工都要回到胖東來“收兵回營”。
正如于東來所言,方法已經傳授了,成功的先例需要自己創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