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直被譽為描述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優秀之作,它用生動的筆墨展現了中國七八十年代普通人的生活。
故事以孫氏兄弟為主線展開,但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則將整個社會的故事娓娓道來。
兩個近乎平行的世界
70年代初的中國還是吃大鍋飯的年代。許多人心里覺得那時雖然窮,但大家伙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切都由集體買單,一定是相當幸福的生活。可真實情況是這樣嗎?相信許多讀者的長輩們是親歷過那個年代的,一切靠工分、糧票。
按說勞動換米糧,應該最是“平等”才對。可當身份的區別造成“待遇”的差別,人與人的生活的分別就出現了。
在《平凡的世界》里這樣描述縣里領導田家的環境和吃食的。光田福軍一家占了處四孔窯洞,窯洞外甚至還有一個獨立的小院落。并且窯洞里不光是睡覺,就連燒火做飯和吃飯的地兒都是分開的,足見家里地方之寬敞。
田家平日里的吃食有豬肉燉粉條、白面饅頭等,偶爾還能有羊肉餃子改善伙食。到了長輩過生日,家里還擺出了生日蛋糕和滿桌肉菜,桌上還有白酒可以喝。家中小孩到學校里念書要吃食堂,吃的也是頂好的一等伙食,有葷有素,還有白面饃饃。
至于老農民孫家他們一大家子卻只有一眼土窯洞。父母和老太太住在窯洞里,小孩兒卻就沒地兒落腳了。為了解決住的地方,大哥孫少安是自己在土窯洞邊上戳了個土窩窩。兩個讀書的娃兒就更慘了,從學校回來只能去別人家借住。
平日餐桌上只有高粱米稀飯、黑面饃饃和酸白菜,不見葷腥那是常態。念書的兩個在學校里吃的是最次的三等伙食,高粱面饃加白煮蘿卜。還時常因為沒錢,連三等都吃不上。
兩相對比,讓人心里不是滋味。生活在同一個年代下,長在同一個鄉鎮上,田家和孫家卻恍若兩個平行的世界。而造成這一切區別的最大原因則是身份的差異,田家是干部,孫家只是農民。干部有國家提供收入,有好的福利待遇。農民有什么呢?面朝黃土背朝天。
時代的浪潮下
幸運的是,孫家幾個孩子抓住了機會,迎著時代的浪潮沖天而起。改革開放要來了,社會方方面面都在做出改變。一次偶然的機會,孫少安得了拉磚頭的差事。他看到了其中的機遇,貸款買了騾子來拉磚。
苦差事變成了好差事,他攢下了創業的第一桶金。而后發現建房子成熱門,他趕緊又抓住風口搞起了磚窯。期間雖有風波,但最后還是成了“萬元戶”。并且孫少安沒有只顧自己,還帶動村民致富,許多人都因他過上了新的生活。
孫少平也抓住機會,讓自己從農民變成了工人。他在大牙灣煤礦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一個月也有百來塊工資,在那個年代工資不算低了。另外孫少平中專畢業,不光肚子里有墨水,還愛看書,是個求進步的人。
他帶領下的采煤二班是全礦出煤率最高的班,他提出來的建議和經驗更是讓大牙灣煤礦的出煤率穩定在了一個極為喜人的水平,得到了同城礦務局局長的表揚。
至于小妹孫蘭香則是靠讀書改變命運,在高考恢復后考上了全國聞名的北方工業大學天體物理系。那可是頂尖學校,培養的都是未來的科研人才。專業上頗有天賦的孫蘭香,其未來之光明,可以預見。
總之,在那個年代,貧富差距已然出現。但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迎著時代的浪潮而去,成功走向了新的生活。那些本來如天塹般的貧富差距,在他們的努力下正逐步縮小。他們或許算不上有多成功,可憑借自己的能力讓生活越來越好,這本就是一種不平凡。
參考文獻:
[1]湯思源:《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