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76年前,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一心為國,馳騁疆場達十六年之久,令金人聞之膽寒的大英雄岳飛被南宋朝廷賜死在大理寺獄中,同時被害的還有岳飛的兒子岳云和岳飛的部將張憲。這一年,岳飛只有39歲。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字絕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飛被害,宋朝舉國百姓為之動容,金朝君臣卻舉杯相慶,俱言:“和議自此堅矣!”做出如此親者痛,仇者快的壞事的宋高宗與秦檜君臣則被永久地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之上。
秦檜罪有應當,可是高宗卻逍遙法外
20年后,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替岳飛平反昭雪。從此無論正史還是民間都記得曾經有這么一位忠心耿耿,武功蓋世,卻慘遭天下奇冤的大英雄岳飛。岳飛的英名也傳揚了近千年。
岳王廟塑像,萬世傳頌岳飛英名
可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后,不斷地有一些關于岳飛被害的奇怪的論調在傳播,并且還越來越發酵。
先是有人提出岳飛之死罪魁禍首不是秦檜,而是高宗。這應該沒錯,高宗罪責難逃,只不過我國古代對皇權的敬畏,使得高宗一直得以逃脫歷史的審判。
但接下來關于高宗為什么要害岳飛就傳得越來越離譜。有人說高宗之所以要害岳飛,是因為岳飛念念不忘迎回二圣(二圣就是宋高宗趙構的父親宋徽宗趙佶和趙構的哥哥宋欽宗趙桓),二圣無論誰回來,高宗趙構都不可能繼續做皇帝,所以高宗才與秦檜合謀害死了岳飛。
再后來到更有人說其實岳飛本就該死,誰讓他沒事總干預人家皇帝的私事,本來宋高宗趙構就有不育癥,不能生孩子,他卻哪壺不開提哪壺,一點眼力見都沒有,非得上表勸說高宗趕緊從趙氏宗室中選擇一位做太子,也就是勸高宗盡快立儲。如此不知好歹,被高宗殺了也不冤。
前一種論調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學術的爭論,后一種論調分明就是嘩眾取寵,不知廉恥,惡意誹謗。英雄豈容如此玷污。
雖然英雄本不需要爭論,但是如果任由謬論泛濫,事實就可能被歪曲,正義從此會淪喪。如此顛倒黑白,我們還能相信什么?所以有必要為英雄再次正名。
下面我們先分析一下這兩種論調,然后我們再探討岳飛為什么會被陷害。
先看第一種論調,表面上看確實很有道理,宋高宗為了保住皇位殺了岳飛,從而避免哥哥和父親歸來給自己造成麻煩,好像也在情理之中。這畢竟是人性啊!可是如果我們多看看史書我們就明白這種論調根本站不住腳。
首先,宋朝的皇帝也沒有那么害怕自己的哥哥或者父親會奪他的皇位。
雖然有趙光義“斧聲燭影”的傳言,但是在高宗之前,宋朝皇位的傳承還基本都很平穩,沒有像其他朝代那樣陰謀詭計,你爭我奪,自相殘殺。高宗的父親宋徽宗趙佶就是活著的時候禪位給高宗的哥哥趙桓的。即使徽欽二宗都被岳飛從金國救回來,讓他們做太上皇就可以了,兩個太上皇只不過多起個名稱而已。這方面可難不住中國人。
其次,高宗其實內心是想救回自己的父親和哥哥的。當然還有自己的母親。他阻止岳飛繼續北伐,有一部分原因還是他想要救回徽欽二宗呢?
為什么這樣說呢?有條約為證。紹興七年(1138年),金熙宗即位,完顏撻懶等金國的主和派掌權,決意要與南宋講和,軟骨頭宋高宗聽聞,如獲至寶,立即任命秦檜為右相兼樞密使,壓制主戰言論,主持對金議和。終于在紹興九年(1140年)南宋與金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第一次《紹興和約》。
《紹興和約》當中有一條非常清楚,就是金人答應送還宋徽宗的靈柩(當時宋徽宗已經病死在金國)、宋欽宗和宋高宗的母親韋氏。
這充分說明宋高宗趙構是希望徽欽二宗回國的。但事與愿違,宋金之間還沒有來得及履行第一次《紹興和約》,金朝的主和派完顏撻懶在紹興十年就被殺了。新上來把持金朝大權的完顏宗弼(金兀術)是個徹頭徹尾的主戰派,于是金國撕毀和約,對南宋重新開戰。這時候岳飛與其他宋朝主戰派將領受命反擊金軍,而岳飛更是作戰神勇,將兀術殺得大敗,還發出了“直搗黃龍(現吉林省農安縣),與諸君痛飲”的豪言。可惜趙構一天十二道金牌追回了岳飛,北伐失敗,重開和議。當然趙構一再和議有其深層次原因,這點我們一會兒再分析,但從趙構的心理上講,也很有可能是害怕岳飛的鐵騎把金朝逼急了,魚死網破殺了他的母親和哥哥。
這當然有些猜測,但無論怎么講,趙構還是希望二宗回國的,在后來的宋金之間簽訂的第二次《紹興和約》中又提到了送回宋徽宗的靈柩(當時宋徽宗已經病死在金國)、宋欽宗和宋高宗的母親韋氏。當然后來金人只送回了靈柩和韋氏,沒有送回宋欽宗。但是這不能證明宋高宗不想要回宋欽宗。
所以說認為宋高宗是因為岳飛念念不忘迎回二圣才殺了岳飛,應該是無稽之談。
再看第二種論調,說岳飛是因為建言立儲從而被殺,這更是毫無根據。
首先,在我國古代,皇帝家的事從來就不是私事,而是國家大事,因為家國一體。所以臣子是有義務在立儲之事上建言的。尤其儲君還是國家的根本,長期沒有儲君,國家肯定不穩定。就像美國人在法律上規定副總統在總統發生意外時可以立即就任總統一樣。這種制度能夠保證國家不至于群龍無首,陷入混亂。也是很有必要,很正常的。當年肯尼迪遇刺的時候,副總統約翰遜立馬就任,從而讓國家機器繼續正常運轉。
肯尼迪遇刺,約翰遜立刻就任
做皇帝的,尤其是宋朝的皇帝不會認為臣子建言立儲而覺得有什么意外。更不會將立儲當成家里的私事,因為他的家不是皇宮內院,而是整個天下。
其次,當時建言立儲,上表陳情的比比皆是,不光岳飛一人,比岳飛官職小得多的人都在上表,別人無事,為何偏偏要降罪岳飛。所以說岳飛因為建言立儲被殺完全是胡說八道。至少是用現代人小家庭的觀念去想當然地理解古代家國一體的皇權政治,這是極不嚴謹的,甚至是別有用心的。
那么說了半天,岳飛到底是因為什么被害的呢?
其實他只是因為兩個詞五個字,才遭此千古奇冤。
哪兩個詞五個字?
“岳家軍”,“和議”。
先說“岳家軍”。岳家軍一詞發自百姓心中,出自金朝名將之口。
岳家軍在宋高宗的眼里是巨大的威脅
岳飛的部隊紀律嚴明,秋毫不犯,和歷史上那些兵匪完全不同,老百姓都把岳飛和他的部隊當成保護神,岳飛當年被迫撤軍時,百姓紛紛攔道痛哭,足見百姓對岳飛和他的部隊感情深厚,所以老百姓都稱岳飛的部隊為“岳家軍”。
岳飛和他的部隊作戰神勇,屢戰屢勝,打得金人聞風喪膽,金國名將完顏宗弼(金兀術)在慘敗之后就無奈地發出哀鳴:“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完顏宗弼慨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無論是百姓,還是金人都把岳飛和他的部隊看成一個整體,所以才叫“岳家軍”。
岳飛的部隊也確實是岳家軍。宋朝忌憚武將。北宋開國之初就建立了兵將分離的制度,國家的軍隊要牢牢地掌握在皇權之下。可是北宋滅亡,天下大亂。當時岳飛投在了宗澤的門下,任東京留守司統制。后來宗澤死后,岳飛歸杜充轄制。再后來金人大舉進攻,杜充兵敗降金,部隊潰不成軍,好多將領只顧逃命,只有岳飛穩穩地控制住了自己的軍隊,不斷收容散兵游勇,自成一軍。孤軍奮戰在廣德、常州、建康、泰州等地。
后來又經過多次剿匪作戰,岳飛又充實了自己的軍隊,部隊一度達到十萬人,是各個駐屯軍中最強大的一支。由于岳飛治軍有方,紀律嚴明,有勇有謀,幾乎戰無不勝,在自己的軍隊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隊伍中也聚攏了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唯岳飛馬首是瞻,可以說實質上這支軍隊簡直成了岳飛的私人軍隊。
這當然是會被高度忌憚武將的宋朝皇帝所猜忌的,你“岳家軍”名義上是我趙構的軍隊,可是實際上卻只聽從你岳飛的,這簡直是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所以趙構才起了殺心。
但是如果只是擁兵自重、功高蓋主,宋高宗也不至于就非得要岳飛的命。奪了他的兵權也就是了,事實上后來也確實奪了他的兵權,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在另一個詞“和議”。
高宗和秦檜日思夜想的就是“和議”
岳飛是宋高宗和秦檜力主的所謂和議大計的最主要障礙。岳飛堅持抗金,同時金人也最懼怕岳飛。在完顏宗弼給秦檜的密信之中曾經提到:要和議、必殺飛。
高宗和秦檜朝思暮想的就是和議,在高宗的心里北方游牧民族是不可戰勝的。這種觀念從太宗之后就深深地印在了歷代宋朝皇帝的心中。而且因為前有宋真宗《澶淵之盟》之“成功案例”,用錢能買來和平,干嘛還要冒險依賴不可信任的武將呢?畢竟那擁兵自重的岳飛會隱約讓人想起武力奪權的先祖趙匡胤啊!即使你岳飛再說自己忠君愛國,朕還是信不過。
所以在“岳家軍”的威脅和“和議”的誘惑之下,岳飛就成了犧牲品。趙宋官家對武將從來就沒珍惜過,犧牲也就犧牲了,朕也知道你冤枉,可是沒辦法,誰讓你是岳飛呢?誰讓你那么厲害呢?不殺你,那兇狠的金人會同意朕求和嗎?所以還是讓你做出犧牲吧!朕知道你忠君愛國,這就算是你盡忠了吧!
宋高宗當然知道岳飛是冤枉的,所以在他當太上皇時,宋孝宗為岳飛平反,他一言未發。
岳飛就這樣被冤殺了,但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會記得他,尊重他,即使是他的敵人。這都是因為他的神武,更因為他滿腔的忠誠。雖然有人會嘲笑他政治上幼稚,但是這個世界真的需要這樣的無畏和忠誠。岳飛不是為了自己,為了是江山社稷、黎民百姓。
正如后人所說:“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
武穆千古,英雄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