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小丫
自古及今的典籍、話本小說與詩詞歌賦都為我們提供了極為龐大的“名言庫”,從咿呀學語的小童到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長者都能吟誦幾句。然而,不少古代名言雖然廣為流傳,又極能表意,其句意卻非常容易被誤傳。如果根據古代名言的歷史背景和文獻記載加以考據,就會發現它們不但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句意,甚至還可能完全相反。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蒼蘭訣》截圖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常被誤解為若要以美德寬容怨恨,那用什么來回報美德?其實這個句式并非其原貌,兩句話也并非同出一段文獻。
《老子》六十三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報怨。”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面對是否要“以德報怨”的問題,孔子也不能茍同,回復發問者說要以正直的態度對待怨恨,恩德是用來對待同樣的恩德的。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紀錄片《孔子》截圖
而“相濡以沫”作為成語,自然是寓意守貧樂道、不離不棄的深厚情誼,但其全句卻并非此意——
《莊子·大宗師》:“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即認為與其一同艱難地茍延殘喘,還不如各自尋求寬敞任由遨游的江河湖海。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也絕非鼓勵出家人不守清規戒律。
《濟公李修緣》道濟禪師:“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其實,濟公是在“凡爾賽”地表示,我可以讓酒肉穿腸不留影蹤,不耽誤我一心向佛,參悟禪機。但若旁人學我,那則未必能如我一般。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活佛濟公》截圖
“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同樣是少讀一句,語意大變。它出自《論語·里仁》,全句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也就是說,原句的句意是:父母健在時,子女盡量侍奉膝下,不要遠游,如果一定要遠游,則要提前稟告雙親。并非要限制子女們的“人身自由”。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截圖
古人解讀更古的人說出的名言,也是會犯錯,或是有意修改的。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有人猜測,這句的原句應該是“無度不丈夫”,與前一句含義相似,都是在規勸君子要有度量,要足夠大度。其真實本源句子早已不可考,因為“度”為仄聲字,犯孤平,雖然翻譯講究“信達雅”,但也常常遇到此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子,所以也就容易在口頭上誤傳為更朗朗上口的“毒”音,在要求辭律兼美的戲文當中,也常常直接引改為“無毒不丈夫”,并助力流傳。
這個句子會出現誤傳,恐怕也和自元代以來,各種知名人物的化用實在太多有關,如:
戲曲家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辯賢愚,無毒不丈夫。”
馬致遠《漢宮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每一個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家,雖然他們的本意或為化用而非誤傳,卻也為此句延伸出了更加常用的句意。傳到明清,這樣的用法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順口兒,還和原句合并了起來。
《小五義》八一:“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夜至三鼓,大眾湊齊,咱們大家前去……堵門燒,燒他們個焦頭爛面之鬼。”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句話的原話就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并不是言者在自降為牲畜,責怪天地不仁。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本身是一種祭祀品。這句話出自通行本《道德經》,其他版本如郭店簡本的《老子》并沒有此句,但有“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一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話真正的語義——天地間萬物都是自然生長的,天地不會有認為自己仁慈的意志產生,更不會區別對待天地萬物,眾生平等,人與芻狗在此間并無分別,強調的是一種“道法自然”。王弼就曾為此作注: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通惠)由己樹,未足任也。”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截圖
詩圣杜甫有一句著名的“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如果從對仗的角度來看,應該是“一件戎裝”的意思,但如果細究,其實是一個可愛的鉆詩律空子的行為,也可能是理解謬誤。但這不能怪杜甫,因為其出處《尚書》實在是太晦澀難懂了。
《尚書·武成》的典故:“(周武王)壹戎衣,天下大定。”這里不是指披掛戎裝,而是指消滅了敵人。《尚書·康誥》里還有一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民”也是在表達消滅敵人后,受命享國御民。鄭玄也曾為此作注:
“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言殷聲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
此后將統兵打仗雅稱為“一戎衣”。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柳舟記》截圖
還有古裝劇中喜歡引用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常被錯誤理解為鼓勵女子少讀詩書。原句出自明代陳繼儒《安得長者言》,陳繼儒號眉公,明代張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引寫道: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這句話的誤讀并非自近現代始,在明清之際便爭議頗多。其實,即便在清朝,女子的才華也不是公認的減分項,正如《甄嬛傳》中,太后雖然喜歡賢惠的沈眉莊,但皇帝還是更喜歡有才情的甄嬛。向前追溯至魏晉也是如此,荀粲貌美的妻子去世后,他的朋友也曾安慰他:
“婦人才色并茂為難,子之娶也,遺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
可見時人對于有才的女子也是十分推崇的。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甄嬛傳》截圖
陳繼儒自己這樣解讀:
“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陳眉公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當我們結合歷代文人的評價與封建社會的風尚,不難推斷,這句話其實更是承接了古人對于“德”的推崇:認為才德如果不能兼得,那么只有德行本身也是一種才能。這并不是一味貶低女子有才,而且更非古人共識。所以,這句話在今日沿用,就更沒有道理可言了。
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常被解讀為沒有生孩子延續香火是一種不孝順的行為。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句是: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
這句話的爭議其實更大,從文字釋義的角度,有觀點認為,“無后”指的是目無尊長,沒有盡到后輩的責任,而非沒有后代。比如孟子寫的舜,在娶妻時沒有告訴父母就“閃婚”,就是一種“無后”的表現。學者劉霖映在文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後”當釋為尊者》中也寫道:
東漢以來學者們釋“後”為“子”或“後人”,……這破壞了原文和孟子的解釋,……周代“後”和“后”可通假,周朝禮制里“後子”在諸子里地位獨尊,一般是嫡長子……古“后”字是司之反寫,基本語義是主、君,擴指尊者,它和君字都象形著發號施令,因此,“無後”通假于“無后”,指無主(無君,無尊),即目無尊長,在家事語境中是目無家主(家君,家尊)。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甄嬛傳》截圖
這種說法存在其合理性及依附的歷史背景,比如《爾雅》訓曰“后者君也”,而《說文解字》也提到:“君者尊也”。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被一封《治安疏》罵到紅溫的嘉靖皇帝就曾經如此評價海瑞:“無父無君,欺國欺家。”
所以,這句話的語義至今未有定論。
此外,與“三不孝”對應的還有“三孝”。
《禮記·祭義》:“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可見,這些年齡比我們還要大的古代名言,也擁有比我們更多的“言生經歷”,在它們漫長的歲月里,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誤讀、爭議。來到我們面前時,已經喪失了原本的語境。但只要加以考據,追溯本源,即可撥開風塵,窺得它們最初的面貌。
參考資料:
[1]劉霖映.孟子“不孝有三”與曾子“孝有三”是一體兩面.
[2]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王小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