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
孟子說:“宣揚別人的不好,該怎么對付后患呢?”
儒家學問是“活的學問”,重“行”更重“慎”。孟子這句話,是給“好議論者”敲警鐘。“言人之不善”看似容易,張口就來,但后患如影隨形。儒家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議論他人過失時,何曾想過自己是否無過?《論語》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人之惡的第一步,就是到處宣揚他人之不善。
后患不在外,而在己心之虧、人倫之失。你說人不善,若對方能改,還算僥幸;若對方懷恨,或旁人見你專好批評,疏遠于你,這就是“患”。真正的君子,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把看他人不善的功夫,轉成修自己的功夫,哪有功夫去招后患?
此句核心是“守己”。天下事,先管好自己的口,才能管好自己的行。言不亂發,行不妄動,這才是孟子怕人有后患的真意——不是怕別人報復,是怕自己偏離正道,失了君子本分。
孟子此語并非禁止批評,而是強調議論他人過失需審慎,需考慮后果。儒家主張“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先修己而后議人,若輕議他人不善,輕則傷人際之和,重則招怨致禍。
孔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為政》),“尤”即過失、禍患,與孟子“后患”同義,均強調言語不慎的危害。又“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若強行議論他人不善而不被接受,反招羞辱,正是“后患”之顯例。
《中庸》言“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修身為本,若舍己之修而專議人非,違背“反求諸己”的原則。《中庸》又強調“言顧行,行顧言”,言語需與行為相合,輕議人非者若自身行之有虧,更添禍患。
《易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惕”即對禍患的警惕。議論他人不善易引發矛盾,正如《易經·系辭》“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語乃榮辱關鍵,不可不慎。
禍從口出,可不慎乎!
講《孟子》的書籍,推薦這一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