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特別感謝辛苦制作、上傳的網友!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一.引言
盡管內部有著這樣那樣的麻煩,但后唐終究是超級大國,只要李嗣源能夠沉住氣,大局面還是向好的。
眼看前同事春風得意馬蹄疾,坐擁蜀地、早就心存“大丈夫當如是”的孟知祥再也按捺不住想進步的心思。
我是大衛的平行宇宙,歡迎關注!
二.歷史故事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八月。
1.孟知祥厲兵秣馬
(1)郭崇韜栽樹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孫子兵法
作為政治家,郭崇韜的了不起,體現在廟算之上——平蜀成功,他第一時間在軍事上進行了規劃,將之作為徹底消化、吸納這塊新的之疆域的壓艙石,具體表現為:
以蜀騎兵分左、右驍衛等六營,凡三千人;步兵分左、右寧遠等二十營,凡二萬四千人。
對比認為蜀地不足為懼、不惜攪亂局面以穩固權力的李存勖,身為權臣的郭崇韜可太有遠見了!
嗯,長遠看來,郭崇韜也可以說是后蜀的國父啊!
——路易十六在快樂臺上實名點贊。
(2)孟知祥乘涼
有了國父的打底,以及后唐因自亂陣腳而無暇他顧,同為成熟政治家的孟知祥,得以在較短時間內初步整合西川。
如果蜀地只是后唐的邊疆,那么其軍事任務的核心任務便是防御外敵,郭崇韜的部署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是,如果孟知祥志存高遠,將后唐這個超級大國視為假想敵,那么無論怎么增加兵力都不算小題大做。
庚寅(初六),孟知祥增設:
左、右沖山等六營,凡六千人,營于【羅城】(A)內外;又置義寧等二十營,凡萬六千人,分戍管內州縣就食……
你瞧,孟知祥的身段遠比李存勖柔軟得多——不會為了面子而拒絕安排士卒就食于駐地。要是當初李存勖能聽勸,帶著人馬就食大梁,興教門之變沒準就胎死腹中了——畢竟“吃飽事大,造反事小”,大環境不好,士卒們與其冒著掉腦袋的風險造反,還不如先填飽肚子來得實惠。
除了解決吃飯問題,把士卒摻到地方,還更有利于孟知祥對西川的掌控。當然,也么干也不是全無害處——以五代士卒的尿性,常駐一地,多半會演化成天王老子也管不了的“魏博牙兵”。為此,孟知祥也部署的預案,于大本營成都設置了“左、右牢城四營,凡四千人”。
搞掂內部,到了九月,孟知祥又于壬戌(初八)設置
左、右飛棹兵六營,凡六千人,分戍濱江諸州,習水戰以備夔、峽。
現在,諸君就能理解當初李嗣源咬牙將夔、忠、萬三州分配給高季興的考量了吧。
- 三州天高皇帝遠,后唐對其控制力有限;
- 即便不能直接掌控,也絕不能增強蜀地的實力;
- 荊南弱小無比,就算多了三州,依舊不足以威脅到后唐。
綜合評估下來,李嗣源最終采取“離岸平衡手”,以三州為籌碼,換取高季興對后唐西疆的守護。
至于投資收益率?那就見仁見智了!
感嘆
想讓別人聽見你的聲音、尊重你的意見,那就得有武力為你背書——所謂“射程即真理,口徑即正義”是也。
而孟知祥彼時所做的一切,都圍繞著射程與口徑做文章!一定程度上,孟知祥就是李嗣源的鏡像——從來都是只布局不官宣!無腦莽之類的事情,基本與其絕緣!
2.財富!財富!
李嗣源為什么死盯著蜀地?孟知祥憑什么擁兵自立?
因為財富——蜀地天量的財富!戰爭是燒錢游戲,李嗣源進要統一天下、退要穩定后唐,沒有錢,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外來戶孟知祥下限是收買人心、上限則擁兵據蜀,不燒錢,人家怎么肯把腦袋別到腰帶上跟你一起冒險?
而蜀地,因為遠離戰亂,是當時產能最大、穩定度最高的制造基地,可以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能用來保家園、爭天下的天量財富。
那,蜀地到底有多富庶呢?咱們只看一個數據,即當初李繼岌平蜀后,從蜀地搜刮到的財富,史載:
魏王繼岌、郭崇韜率蜀中富民輸犒賞錢五百萬緡,聽以金銀繒帛充,晝夜督責,有自殺者,給軍之馀,猶二百萬緡。
都不需要動用官方府庫,光是從民間,就能壓榨出這么多財富!
(1)李存勖:天才的將軍、愚蠢的皇帝
刮地皮刮到蜀人不得不自殺,足見后唐在蜀地的不做人到了什么程度!
李存勖的國家治理水平,一句話就能概括:民生凋敝時,他能不顧凍餓而死的百姓、士卒,自己帶著后宮出城巡游;百姓富足時,他又會大肆搜刮,甚至不惜逼死子民。這么胡搞,就算擁有天下莫敵的武力值,也阻止不了皇帝消消樂的啟動;唯一能夠爭取的,無非是今天出現,還是明天發生而已;無非是李嗣源上位,還是孟知祥奪權罷了。
(2)征稅!征稅!
有李存勖榜樣在前,李嗣源自然不愿意重蹈覆轍。但,蜀地富庶如此,不從那里薅鵝毛可對不起自己屁股底下的鐵王座。
請諸君回想一下,當初李嗣源給任圜的職務是什么?對,是: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仍判三司。
- “中書侍郎”代表進入國家決策中心;
- “同平章事”意味享受宰相待遇;
- “判三司”指的是以帝國最高財政長官身份主持財稅工作——用以接替當初孔謙租庸使的職責。
有拿得動槍桿子、握得住筆桿子的能吏坐鎮,帝國的經濟就有希望了——最起碼,任圜本人是真正見識過蜀地的豐饒富庶,也經歷過平蜀的腥風血雨,有能力在薅鵝毛時不讓鵝叫喚。任圜經濟學的重要一環,就是之前在蜀地搜刮財富中那高達二百萬緡的期末余額。
為此,他派手下【鹽鐵判官】(B)、太仆卿趙季良為三川都制置轉運使,前往蜀地征稅!
擺在趙季良面前,有一條好消息和一條壞消息。
憑借任圜的交底,自己對蜀地的財稅狀況了如指掌,不存在戰爭迷霧的干擾,有極大概率避免刁民偷稅漏稅!
壞消息
出差的目的地是離心離德的蜀地,而其話事人是精明干練的孟知祥。
收不上來稅賦,不過是自己能力有限、業績感人,受到的處罰是有上限的;可要是真收上來稅賦,在李嗣源、任圜給自己升職加薪之前,孟知祥就能鼓動蜀人給自己一個下限極低的體面!
面對屬下的這種困擾,老辣狡猾的任圜拍胸脯保證:別擔心,我已經搞掂一切,你只管去就好!
趙季良都要哭了:老大,我這次去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搜刮民脂民膏——蜀人要是僅僅妨礙我開展工作,我就得感謝他們祖宗十八代了;搞不好,他們還不得物理超度我呀?
這話要是在剛剛平蜀勝利之際說出,任圜能直接安排趙季良體驗刑訊一條龍服務——那個時候從洛陽去成都,屬于天朝上差關照地方百姓。蜀人心里再不爽,也得好好奉承一番。但經過郭崇韜被殺、康延孝兵變乃至孟知祥上任這一系列眼花繚亂、匪夷所思的變故之后,蜀地上下漸漸形成一個新的、模模糊糊的共識——所謂無敵的唐軍其實敗絮其外、敗絮其中!
在這種狀況下,后唐使者要是再敢伸手要錢,天曉得他們會不會鋌而走險,檢驗一下唐軍的成色?
任圜笑道:你擔心的,我都已經幫你考慮好了!
雖說咱們的本意是去那里轉運資源給朝廷輸血,但為了不刺激他們,我幫你另外找了一個借口——前段時間,老板不是委任孟知祥為中書省侍中嘛。你這次去,就帶著正式的官方委任狀,宣布孟知祥的升遷。
伸手不打笑臉人!蜀地上下再有什么想法,也絕不會難為報喜鳥啊!只要過了這一關,之后的資源轉運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開始趙季良還挺高興,覺得老大確實認真為自己著想。但越聽越不是味兒!合著在最要命的環節上,居然只有大餅而沒有任何實質的支持,急得差點直接問候老板的家屬。
只是,這一次任圜對趙季良“希望老大能給我一個明示”的請求不置一詞,只是反復安慰他“去吧,沒事,一切有我!”
官大一級壓死人!趙繼良萬般無奈,可又有什么辦法呢?去了還有活著回來的可能;不去,違抗上命這一條,當場就能讓自己在劫難逃。
(3)府庫可貢,賦稅不繳
甲辰(廿一日),趙季良一行抵達他忠誠的成都。
借口找得好,對于趙季良的到來,蜀地上下完全按照天國上差的禮數接待他。多少放下點心的趙季良硬著頭皮跟孟知祥說出了自己來的真實目的。
正如任圜所料,孟知祥果然沒有當即發作,而是轉頭詢問手下的意見。正如趙季良擔心的一樣,已經見識過后唐亂象的蜀地百官一致認為:之前,為了支援朝廷建設,我們不惜砸鍋賣鐵,如今真的是地主家里也沒有余糧啊!再向朝廷供養,就是從我們身上剜肉了!
就在趙季良一面求神拜佛保佑自己,一面詛咒任圜不做人的時候,始終沉默不語的孟知祥緩緩開口了:
- 不瞞趙大使,地方的府庫里,還是有一些我前任積累下來的物資。這些可以上貢,以解朝廷之急。
- 至于轄下各州各縣的稅賦,那是用來供養十萬士卒以及本地百姓的保命錢,一旦上繳,必然亂象重生!真要是出了事情,我這個節度使失責是小;國家動亂是大!恕我不敢奉命!
聞言,原本已經在默默在斷頭臺和絞刑架二選一的趙季良大喜過望,哪還敢挑三揀四,趕緊順著孟知祥的口風大拍馬屁:如此,既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又能保證蜀地的平安。還是孟大人老成謀國呀!
1)麻稈打狼兩頭怕
相對于趙季良的喜出望外;自覺“優勢在我”的蜀地百官完全摸不到頭腦,滿臉都是”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的表情包。能堅持等到興奮的趙季良離開才向孟知祥發難,已經用上了他們的洪荒之力。
對此,孟知祥不慌不忙地反問:無論經濟崩潰到什么程度,后唐的軍事實力都遠遠高于咱們蜀地。這一點,諸位沒有異議吧?
的確,七十天速通平蜀大業,之前所有人完全無法想象。 而把蜀人按在地上摩擦的康延孝搞兵變,卻被任圜輕描淡寫地化于無形,這更是超出所有人想象之上限。鑒于任圜所部平蜀大軍已經完整地返回洛陽,真要是殺一個回馬槍,誰敢拍胸脯保證能戰而勝之?
看眾人被自己問住了,孟知祥又潑下第二盆涼水:一說蜀地的優勢,所有人都能理直氣壯地給出兩條——地利與富庶。然而,事實證明這些不足以確保勝利:
- 缺乏必要的防御工事與精銳部隊,天然的地利其實用處不大!
- 富庶固然是咱們的取勝之匙;可不幸的,同樣也是外敵誘導民意、發動戰爭的好借口。
眾人相顧無言!一方面,正如孟知祥所言,盡管后唐今不如昔,可還是沒人想再次面對那支曾給蜀地制造噩夢的虎狼之師;但是,另一方面,這個時候上繳物資,可是妥妥的資敵行為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看到手下猶豫不決,孟知祥問道:請諸位想象一下,如果咱們拒不上繳任何物資,后唐經濟能否渡過眼下這個難關?
百官都傾向于基本不太可能。
孟知祥給出了自己的推理:站在后唐將士的立場,不開戰,大家伙兒都得餓死,一個都活不了!而開戰,就算有人死,可只要勝利,蜀地就是我糧倉!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有沒有取勝的把握、無論開戰能否平衡收支,李嗣源都不得不硬著頭皮發動戰爭!
百官不由自主地點頭。
孟知祥狡黠地表示:這種情況下,咱們給李嗣源輸血,但又不完全輸——讓后唐士卒餓不死又吃不飽,你覺得他們還會立即開戰嗎?
百官又不由自主地搖頭。
孟知祥道:只要咱們爭取來一段窗口期,憑借地利充分構建防御工事、從容部署兵力,那還不是“你要戰,便來戰!”
眾皆拜服——還是領導玩得花啊!
感嘆
沒有準備好時,老謀深算的孟知祥寧可讓渡到手的利益,以爭取緩沖期,也絕不會顧頭不顧腚地孤注一擲。
(4)后唐回血
截至年底,在孟知祥的配合下,趙季良陸續向朝廷輸血“金帛十億”。
按照孔穎達的說法,億這個數詞有兩種解釋:
億之數有大小二法,其小數以十為等……十萬曰億……其大數以萬為等……萬萬為億……
如果按小數考慮,換算過來就是金帛百萬;要是按大數計算,翻譯過來就是十億。
前者數量雖大,但放到國家體量,就算不是九牛一毛,也是滴水之于涌泉!想要緩解后唐馬上就要崩潰的經濟,只能說聊勝于無;要是后者,又違背了孟知祥“吃不飽、餓不死”的大原則。
綜合考慮任圜最初的期望值——收回大軍暫存蜀地的二百萬緡——我傾向于前者。
無論百萬還是十億,如果只供給李嗣源的嫡系部隊,還是能起到極大作用的!
至此,李嗣源被迫暫時擱置了向蜀地用兵以劫富濟貧的打算。
3.安重誨謀蜀
孟知祥躲在蜀地搞小動作,安重誨在洛陽也沒閑著。
能得到老成如李嗣源的倚重,安重誨對時局的認識遠超社會平均水平。在他看來,蜀地坐擁地利、民間富庶又有郭崇韜留下的精兵強將,實在是藩鎮之亂優良的孵化器。如果再考慮孟知祥身上還有李存勖姻親的buff加成,值此亂世,振臂一呼……遠的不說,自己老板“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勃勃生機、萬物竟發之場景,猶在眼前。
嗯……當初李存勖能放心將蜀地交給孟知祥,姻親可能也是他考慮的因素……吧?
我只清楚,在認為必要的時候,就連自己的親兄弟,李存勖殺起來也沒表現出太多的心理負擔!君不見,就因為跟郭崇韜走得太近,李存乂便被悄悄殺掉了!
意識到朝廷又有圖謀蜀地的企圖,客省使李嚴的心思活泛起來。如今,他身上倒是還有一個泗州防御使的title,說出去固然高大上,但心里的苦,其實只有“寶寶自己知道”——彼時,泗州屬于楊吳,所以李嚴這個防御使其實只是遙領,掛名而已,并沒有相應的實權。
這對于平蜀一役立有殊功的李嚴而言,心理落差著實不小。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拿著李存勖時代的功勞去要求李嗣源發項目獎,李嚴自己也清楚注定不會有結果。但,如果能在李嗣源時代再現平蜀輝煌,這不就可以打晉升報告了嘛!于是主動表態,想赴蜀制衡孟知祥。
己酉(廿六日),任命李嚴為西川都監;同時,任命文思使太原人朱弘昭為東川副節度使,一同前往蜀地。
(1)朱弘昭
李嚴是個冒險家,他樂意投機,總還能從之前出使蜀地看出些端倪;但朱弘昭呢,他又是為什么要跟著一起發瘋?
沒辦法,打工人沒有左右自己命運的權力!作為一個得罪過安重誨的倒霉蛋,朱弘昭在接到任命的時候,也是懵的!但是,除了私底下問候安重誨的家屬,他又能怎樣呢?
而在安重誨看來,把這兩個人鼓搗去蜀地,其實并不奢求能有多少功效;只要能給蜀地添亂,就值回票價了!^pr1xqc
甚至,在安重誨看來,哪怕啥都干不了,光是看著朱弘昭在蜀地擔驚受怕,也是一種略顯小變態的惡趣味!
盡管與李嗣源是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但在如何實現既定目標上,孟知祥反倒與后唐明宗“英雄所見略同”——他也竭力克制住內心急迫的成功欲望,絕不輕易冒進,予對手任何可乘之機;寧可犧牲速度,也要保證更高的成功率。
現實同樣用豐厚的收益,獎勵了采取步步為營策略的孟知祥,降低了建立后蜀的難度。
想提高成功率?不妨犧牲速度、步步為營。
三.眉批
A.【羅城】
古代城市的外大城,用以防御。此處,多半指的是成都的外大城。
藩鎮擁兵自重是殘唐五代的附骨之蛆,每一個試圖振作的君主,都會絞盡腦汁地予以制衡。在孟知祥看來,將兵力部署在成都附近,形成強干弱枝的局面,無疑是最好的策略。
事實上,這也是彼時大多數君主的共識。只是,知易行難,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士卒,最終反倒成了老板的催命符——比如,從馬直發動的興教門之變,就送走了李存勖。
想要策略最終落地,只能等趙匡胤兄弟上線了!
B.【鹽鐵判官】
只看職務,任圜是中書侍郎,而趙季良為太仆卿,兩人品級相仿、業務沒有太多的交集。此此而論,任圜是沒辦法“遣”趙季良去蜀地出差的。
但,趙季良還有另外一個兼職——鹽鐵判官。在李嗣源上位后,取消租庸使,恢復三司使,帝國的首席財政官亦隨之轉移。而三司使下轄的三大板塊便是:鹽鐵、戶部、度支。從這個角度,鹽鐵判官趙季良就是判三司任圜的直屬下級。
而在趙季良接到了出差任務后,朝廷還需要給他一個官方的身份,即:三川都制置轉運使。
一般而言,凡是名稱里有“使”的,比如:觀察使、團練使等,都屬于使職官。用現代的管理術語類比,大約等同于項目經理,都是有明確目的的臨時性崗位。
多數崗位都隨著任務的完成而取消了;但還有一些崗位,由于用著太順手,慢慢轉變成了固定的職事官,比如強漢的刺史以及盛唐的節度使。
要是按照知名度給所有固化成職事官的使職官排序,以上兩個是毫無爭議的 top 5 選手。而樞密使,則同樣有資格獲得提名。
樞密使的巔峰大約出現在宋代,是帝國軍事機構的最高長官,與負責行政的宰相共同組成國家最高決策層。只是,我猜大多數人沒有留意的一件事兒——樞密使的源頭是什么?
沒用的冷知識
為了及時、準確且不泄露機密地傳達皇帝命令,唐代宗設置內樞密使,太監董廷秀首開濫觴。
由于接近權力中樞兼且與聞機要,隨著時間推移,樞密使的職責和地位逐漸增強。在郭崇韜出任樞密使后,正式躋身帝國核心崗位。
四. 參考資料:
- 司馬光【資治通鑒】
- 歐陽修【新五代史】
- 薛居正【舊五代史】
- 胡三省【通鑒音注】
- 唯效是用 - 后唐明宗上線運營|閑話殘唐五代(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20661566716019240/?log_from=48d9d25de105b_1729581369258)
- 唯效是用 - 后唐明宗上線運營|閑話殘唐五代(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20661566716019240/?log_from=48d9d25de105b_1729581369258)
特別聲明:
事實上,當我閱讀歷史的時候,其實質就是開啟了一個平行宇宙;而當你閱讀本文的時候,其實質也是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平行宇宙中,如果你發現了錯誤,請及時指出、不吝賜教,那將是你我持續進步的原動力;如果你受到啟發,不妨關注、點贊、轉發,去激發更多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