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履之往,獨行愿也”
履道坦坦,上下通達(dá):
《周易感通》之履卦(節(jié)選)
柯小剛(無竟寓)
靜坐時體會履卦的道理,適得其宜,因為履卦就是躬行實踐之象,而靜坐就是一種踏實修行。履卦取“履虎尾”之象,正是《詩經(jīng)》所謂“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雅·小旻》)的修身經(jīng)驗。履卦之“履”與“如履薄冰”之“履”都是在危機意識中的小心翼翼、戒慎恐懼。靜坐要做的事情,正是要在知覺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幡然自省,喚醒生命的自覺。人心常多自蔽,生活往往渾噩,危機重重而不知救,沉淪日深而不知反。宋儒以“正襟危坐”為靜坐之式?!拔W奔葹槁柹碜晕V?,亦指危懼敬慎之心。所以,靜坐是去喚醒生命自覺的危機,又是在危機的自覺中尋找一種安履、安頓?!八芈闹?,“履道坦坦”,然后可以安身立命、踐形履道矣。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按他卦之例,常見句式會說“天上澤下”,但這里說的卻是“上天下澤”。為什么這么表述呢?因為這里的“上”和“下”并不是一個既成事實的狀態(tài),并不是一個既成狀態(tài)的描述,而是一個動作、一種行動。這里的“上”和“下”是動詞,不是狀語?!疤焐蠞上隆币馕吨煸跐缮厦?,澤在天下面,這是一個固化的格局,并不符合履卦的卦義。履者,禮也。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是要主動地去下到別人下面。履也是履行、走路,走路的要點是腳踏實地,是重心要在下面才能穩(wěn)健。在日常生活中也好,在禮儀場合也好,凡是得意忘形,高高在上,就會失禮、失足,也就是失履。飛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慘。而凡是能自卑而尊人的,腳踏實地的,時時刻刻保持溫良恭儉讓,保持“幽人素履”之德的人,就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使自己可以“履道坦坦”而行。
此意取象于履卦之天、澤關(guān)系,則是天氣一定要能下降,降而為雨,下降到澤中,才能潤澤蒼生;同時,澤上之水一定要能蒸騰而上,成為天上的云。如此,天地氣化才能發(fā)生,才能形成“上天下澤”的氣化的活水。河流之水是橫向流動的,自能“逝者如斯”,而澤中之水靜潴于斯,要想活起來的話,一定要走垂直方向的氣化,“上天下澤”,才能活起來。在泰卦那里,我們看到這樣的格局。泰卦就是天要主動地跑到地的下面去,然后才能天地交泰。天怎么能跑到地下呢?其實古人一直是有這個認(rèn)識的,即古書常說的“天包地外”,相當(dāng)于哥白尼革命之后的想法了?!疤彀赝狻币馕吨疤煨薪 钡膭幽芎艽?,大到可以主動地跑到地下面去。履卦這里也是,天氣是可以主動地跑到澤下面去的。所以,履卦、泰卦都可以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huán),使上者下下,使下者上上,使天地氣機活化,流行不息。
所以,接下來說的“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的“上下”就不是固化的。“辨上下”不是“固上下”。在周公的制禮作樂那里,地位是以德性為準(zhǔn)來劃分的,而且是可以上下流動的。中國與夷狄之分亦然。在《春秋》義理中,能行華夏禮樂的就是中國,不能行華夏禮樂的就是夷狄,所以,華夷之辨也不是固化的,而是中國退可以為夷狄,夷狄進(jìn)而可以為華夏。諸侯進(jìn)于禮樂則中國之,退行無道則夷狄之?!爸袊薄耙牡摇倍际莿釉~,以進(jìn)以退、以褒以貶的動詞?!洞呵铩返摹斑M(jìn)退”和《易經(jīng)》履卦的“上下”是類似的。
所以,與“上天下澤”一樣,“君子以辨上下”的“上下”也是動詞。這個“上下”就是“陟黜”。陟是上升,黜是下降。進(jìn)步了就讓他上升,譬如說上升為“進(jìn)士”;退步了,就可以下降,降為平民。在《易經(jīng)》的思路里,最忌諱的是階層固化、爻位固化、卦象固化。這就是“周流六虛,唯變所適”(《系辭下》)的道理。所以,對“君子以辨上下”的階層固化式理解,是與易理背道而馳的。
周公制禮作樂所建立的是中國的封建制。中國封建制跟歐洲、日本的封建制很不一樣,更不同于印度的種姓制度的階層固化。周公制禮作樂的目的,就是為了“辨上下,定民志”。所謂“辨上下,定民志”就是根據(jù)一個人的德性進(jìn)退而為之上下,善者升上,不善者退下。這就像中醫(yī)的基本治療原則:虛者實之,實者虛之。后面還有損卦和益卦,也都是這樣一個思路。切忌實者實之、虛者虛之,使富者更富、窮者更窮,使上層更上、下層更下,那個不叫“辨上下”,也無法“定民志”。
“辨上下”是孔子說的“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正名”實際是一種循名責(zé)實的現(xiàn)狀審查。你說你是君,但不是你自己說了算的,還得讓大家來看看你是否合乎君之為君的德性要求。你說你是臣,你做到了臣之為臣的要求嗎?父、子亦如是?!罢本褪悄镁疄榫⒊贾疄槌肌⒏钢疄楦?、子之為子的尺子來衡量一下現(xiàn)實的君、臣、父、子,看后者是否符合前者的要求?!氨嫔舷隆币嗳绱?。在上者合乎在上的要求嗎?在下者真的應(yīng)該在下嗎?對此需要辨一辨、審一審。拿在上者的尺子衡量在上者,如作為貴族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德性?為君者是不是應(yīng)該能群?為公侯者是不是應(yīng)該能公?為士者是不是應(yīng)該能做事?這便是“正名”、“辨上下”。如果不明,就要辨一下;如果不正,就要正一下。所以“正名”和“辨上下”都是富有批判性的社會正義行動,以便根據(jù)每一個人的實際德性來實現(xiàn)上下之間的合理流動,大化流行,周流六虛,全無滯礙。這是基本易理在社會政治領(lǐng)域的體現(xiàn)。
“定民志”就是“上下”辨好了,民心就安定了。你讓一個潑皮無賴的官二代擢為進(jìn)士、去當(dāng)知府,讓一個德才兼?zhèn)洹⒊錾砗⒌娘枌W(xué)之士去街頭要飯,那民志能定嗎?民志定不了啊。以前一直有個錯誤的解釋,以為“辨上下”就是階層固化,但固化的結(jié)果只會讓民怨沸騰、輿情洶洶。給每一個人鐵板釘釘?shù)匾?guī)定等級身份,以立法形式固定下來,老百姓就沒什么好說了,這叫“定民志”嗎?這叫“鉗民口”。你就是給人腦門烙上等級標(biāo)簽,讓人相信一個人生下來就是什么階層,也不可能“定民志”。要想民志定下來,一定要去“辨上下”,使上下合理流動?!氨嫔舷隆钡摹氨妗崩锖幸环N明智,以及在明智中發(fā)生的黜陟行動,這樣才能“定民志”。不是說你騙老百姓說上下名分是固化的,不能改的,老百姓就被你騙了。老百姓是騙不了的,欺人者適足自欺而已。
孔子正名思想的前提,是以名為器,以器載道。名器是一種教,所謂“名教”,教以行道?!懊獭本褪且浴懊x”或名器之義來行德教,“正名”就是以“名義”為尺子去衡量戴此榮名之人是否配得上這個名。所以,履卦所謂“上天下澤”的意思,并不是“天高高在上,湖澤卑賤在下”這么個固化的結(jié)構(gòu)。因為在這種固化的理解中,天澤之間的氣化流通完全被取消了,而后者正是禮之為禮的本質(zhì)。禮者履也。禮之本義正如履卦,禮的誤解和墮落形態(tài)也正同“辨上下”的固化理解??鬃印岸Y云禮云”之嘆(《論語·陽貨》),正是有鑒于禮的固化。
同樣是上下流動的“辨上下,定民志”,還有一個周禮以德、現(xiàn)代以績效的區(qū)別。今天的公司、高校和各種單位,都是以業(yè)績考核為升降的依據(jù),而且唯量化考核之風(fēng)愈演愈烈,以至于埋沒真正的人才而讓“數(shù)據(jù)好看”的投機分子屢屢得逞。這樣的“辨上下”只辨數(shù)字不辨人,結(jié)果并不能“定民志”。相比之下,周公制禮作樂和孔子正名則是以人為本、以德為據(jù),而不是以“辨上下”為法家和現(xiàn)代管理術(shù)的獎懲機制和業(yè)績激勵手段。禮樂與正名之所向是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所以能安頓人心;禮樂與正名的“辨上下”所辨的是德性上下,所以能“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無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愿也。
“素履”就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待于條件?!八芈摹庇歇毿兄螅缢罅_獨往瓦爾登湖,如莫言《生死疲勞》中的藍(lán)臉堅決做“單干戶”。“素履”還是《中庸》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獨立不改、泰然任之之象。所以,《象》曰:“素履之往,獨行愿也。”徐志摩詩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再別康橋》)。
履之初九處下兌之初,含著一種天然的、原初的、本然的愉悅。它不因什么而愉悅,因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愉悅的。它要向上走,呼應(yīng)乾卦的健動不息。但它不緊張,而是很輕松愉悅地出發(fā),以旅程本身而非終極目標(biāo)為快樂之源。乾是健動的,兌則以柔履剛。此履之行動的開端,便是初九的“素履之往”。“履”不宜簡單理解為踩,而是腳踏實地的履行、實行?!叭崧膭偂币部梢岳斫鉃槿岷蛯敦蕴ぬ崒嵉馗鴦偨〉那宰摺R环矫媸莾蹲冯S乾,另一方面乾又可以自上返下,“上天下澤”。故上九“其旋元吉”,就是自上而下的返回。
如果乾真的下降,而兌上升,則為夬卦之局。履之九五曰“夬履”,正是此意。履卦翻過來就是夬卦,夬、履互變在上下體之翻轉(zhuǎn)。為什么履九五曰“夬履”,到上九又“旋”呢?這意味著在履卦這里,兌從下面往上追趕乾,乾又回過頭來從背后追趕兌。履卦從頭到尾都充滿著一種往前走的動力,故《雜卦傳》云:“履不處?!薄安惶帯本褪遣煌!B木褪亲呗?,就是行禮,就是腳踏實地的生活,永不停留。所以,履“說而健”,高高興興地履行不息,時刻不停的過著一種禮樂生活。初九“素履,往無咎”就是“不處”之象的最初體現(xiàn)。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九二處下卦之中位,得履之中道,所以有“坦坦”之象。履是走路,行走于道上,而九二就為履之行道提供了康莊坦途?!坝娜素懠敝坝娜恕迸c初九之“素履”有類似之處,就是坦然自若地走自己的路,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故《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逼湫刑故?,自持自若,不自失,不自亂,有一種自我的定性在里面。
…… ……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其旋”指上體乾卦的窮上返下,“上天下澤”,主動下降到下兌之澤的下面去。乾的主動下降和返回體現(xiàn)了禮的自卑而尊人,體現(xiàn)了履之為禮的本質(zhì)?!耙暵摹本褪且贿呑呗?,一邊看自己的步伐,而不是趾高氣昂、目中無人地仰頭走路。仰頭走路遲早要摔跤,“視履”則可“考祥”?!翱枷椤敝x,《象》以為“有慶”:“元吉在上,大有慶也?!薄耙暵目枷椤币部梢岳斫鉃椤耙暵摹敝虏拍芸疾斓缆分斍?,搞明白哪里有障礙,哪里有坦途,然后可以安步踐履?!跋椤碑?dāng)然是“慶”,但“慶”是如何得來的呢?自然是通過“視”“考”得來。履而有所視、有所考,然后乃有慶。
整個履卦都有一種奮發(fā)向上而能自省回旋之象,一方面是不息地向上涌動,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反躬自省,以復(fù)其初。這讓人想起海德格爾《藝術(shù)作品的本源》中寫到的邁耶爾詩歌《羅馬噴泉》:
水柱升騰又傾注
盈盈充滿大理石圓盤,
漸漸消隱又流溢
落入第二層圓盤;
第二層充盈而給予,
更有第三層沸揚涌流,
層層圓盤,同時接納又奉獻(xiàn)
激流不止又泰然住息
噴泉不斷向天空噴涌,又持續(xù)降落,向下返回,正是“上天下澤”的履卦之象。書法經(jīng)驗亦如此。每一筆都是逆覺而起,順勢而出,最后又逆勢返回,以便開啟下一筆。如此前瞻后顧,“視履考祥”,乃得筆筆不落別處,使“位正當(dāng)也”而不固化其位,時時“辨上下”而定書寫之志,是書之為履道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