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續上)
我國地域文化肇始于上古時期氏族部落的群聚文化,然后在東周后隨著諸侯國的壯大而形成比較穩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應該說,我國的地域文化流派眾多,各具特點特色,在不同時期文化特點各不相同,并且在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演變。
四、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地域文化流派
西周分封諸侯以后,各個諸侯國的君主在自己的封國里面,是最高的統治者,不過需要按時納貢,這個時期地域文化還不是特別明顯。然而到了東周時期,隨著諸侯國農業和科技發展程度的不同,出現了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并且以各種名義兼并周邊小國,相互爭奪霸權,周天子式微,成為名義上共主,于是各諸侯國開始文武爭鳴時期。
由于各諸侯國獨自管理和發展自己的封國,再加上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各不相同,施政者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交通不便,因而不同諸侯國出現了文化差異,從而形成了明顯的地域文化。
其中主要有以秦為代表的秦隴文化,以韓魏趙為代表的三晉文化,以齊為代表的齊魯文化,以楚為代表的荊楚文化,以及以吳為代表吳越文化,以燕為代表的燕趙文化等。
1、秦隴文化:驍勇善戰,紀律嚴明
關西地區處于干旱區與季風區的交界處,氣候干旱少雨,宜牧不宜農。秦人本就是游牧民族的一支,他們長期與戎狄錯雜居住,崇尚武力,能騎善射。周天子東遷后,秦國因為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從此向東發展。秦穆公時征服西戎,并接收和繼承了西周的地盤,雄踞關中,成為霸主之一。
商鞅變法后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民長期形成了能征善戰的尚武習俗。秦孝公時,利用關東群雄混戰,得以占領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時平定巴蜀,秦王政時修建鄭國渠,關中平原就此富足。從而使得秦國扼控黃河中上游,占據函谷關天險,對整個關東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從而為后來統一六國打下堅實基礎。
秦國長久以來,出身游牧民族,進而鼓勵軍功,輕視教化,使得軍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后來形成擅于群斗,拙于出頭)。長久以來形成了秦隴文化的特點是:民風淳樸,英勇彪悍,紀律嚴明,能征善戰。
2、三晉文化:文武兼備,內斗不息
晉國在春秋時期是第一大諸侯國,為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北方地近夷狄,西方擁有河西之地,南方拱衛(環衛)周天子,東邊俯視齊魯,土地肥沃,人口茂密,物產豐富,經濟發達。因而是左右全國形勢的第一大諸侯國,晉文公成為五霸之一只不過是其中一個代表而已。
即便是戰國時期分裂為韓魏趙三國之后,依然占據“戰國七雄”之三。戰國時期也是由“三家分晉”開始計算,可見三晉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之強盛。然而,三家分晉的后果是,相互嫌隙不斷,內亂頻仍,使得秦國坐大,最后三晉被一一滅國,豈不悲乎?
縱觀先秦時期三晉文化的特點,主要是重視人才,崇尚教育,講究法治,善于變通,兼容并蓄,因而晉地人才濟濟,文相武將法家縱橫家等人才輩出,不過晉人在當時不善于抱團,相互內斗也是其代表文化之一。
3、齊魯文化:重視文教,善于變通
齊魯東臨濱海,地勢相對平坦,肥沃千里,交通便利。齊國是姜太公封地,姜尚“因其俗,簡其禮”,促成了東夷文化向齊文化的轉變。齊桓公時期重用管仲,通貨積財,富國強民,從而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春秋時期齊文化特點為善于變通,工商業發達,因而多經濟善賈之才。
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以禮治國,注重繁文縟節,重農抑商,缺乏變通,長期依附于齊晉楚等大國,頻頻被齊楚蠶食,缺乏雄才偉略之士。不過魯文化注重詩書禮教,因而涌現了諸多先賢,尤其以孔子最為著名,使得后來儒教興盛。
4、荊楚文化:開拓進取,崇巫尚鬼
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立國初期,偏僻狹小,和周邊苗蠻族雜居,楚人也自稱“蠻夷”。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剛開始臣服周天子,立足江漢,向東南擴張。因而不斷開疆拓土,逐漸擁有南方廣大地域。而北方諸侯國一向視周邊為蠻夷之地,逐鹿中原,因而楚國疆域很少受到威脅,使得楚國逐漸成為群雄之一,頗有爭霸之勢。
然戰國后期楚國君主崇巫尚鬼,驕淫奢侈,安逸享樂,窮兵黷武,長期陷入公族內亂,風頭漸漸被臨近的吳國搶去。縱觀先秦時期楚文化,崇巫尚鬼,習近蠻夷,忍辱負重,開拓進取,然而狂妄自大,耽于享樂,流于表象,缺乏內斂,這也是為何當時涌現了屈原、宋玉等辭賦大家的原因。
5、吳越文化:披發文身,尚武逞勇
吳越地處江南,河流縱橫交錯,古時以漁獵為主。西周時期,泰伯奔吳,傳播農耕技術,接受當地部落文化,中原文化與荊蠻文化相互融合。越國源自古代禹之苗裔,東南于越部落。吳越遠離中原,資源豐富,冶煉鑄造業首屈一指;氣候適宜,大力推廣桑蠶業。因而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崛起,經濟逐漸強盛,成為當時游離于中原之外的經濟軍事諸侯強國。
不過,吳、越和楚國位置相鄰,習俗相近,彼此之間的征戰連年不斷。剛開始楚國強大,勢壓吳越。后來伍子胥奔吳,推薦孫武,吳國開始強大,幾乎滅楚。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后滅吳。越國強盛后,宮廷內亂不斷,貴族間互相殘殺,政局混亂,反而又被老牌強國楚國打敗,國君被殺,從此分散為眾多小邦國,再無起色。
縱觀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文化,習俗披發文身,近似蠻夷;民風彪悍,尚武逞勇,性格好強,勇于私斗;粗狂中蘊含精致,陰柔里突出倔強。
6、燕趙文化:慷慨豪爽,任俠彪悍
燕趙文化是戰國時期以燕國和趙國北邊部分疆域為主形成的一種平原文化。燕國為召公封邑,土地富饒,沃野千里,然而由于北邊近胡人經常受到侵擾,師旅屢興。戰國時期燕昭王被趙武靈王扶立,從此勵精圖治,招賢納士,匯集人才,重用樂毅、鄒衍、劇辛等,伐齊破胡,從而躋身為戰國七雄之一。然而燕昭王去世后,樂毅奔趙,宮廷內斗,從此衰落。
燕趙地處北疆,氣候干燥,漢胡混雜,相互交融,燕趙文化一方面能夠兼容并蓄,諸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影響整個漢文化演變;一方面民風性情耿烈,剽悍難制,義勇好斗,慷慨豪爽,任俠為奸,好氣使性,因而有荊軻刺秦驚天之舉。
7、小結
以上就是先秦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幾種地域文化。其中秦國身處關中,以崤函之固,居高臨下,能攻能守,占盡地形優勢。而在經濟上堅持革新,軍事上崇尚武力,能征善戰。其他諸侯國在關外縱橫交錯,相互爭斗,相互削弱,以至于最后勝利果實為秦國占有。因而不同的地域氣候環境,不同的文治武統,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縱觀先秦時期,就地域文化而言,關西諸侯國,能征善戰,紀律嚴明,因而在軍事上多有戰略眼光之人。而關東諸侯國注重文教,重視經濟,相互爭斗,因而多縱橫捭闔之才。這就是在《后漢書·虞詡傳》中有:“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來歷。這里的關東關西,雖以函谷關為界,然而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劃分,比如晉國以及后來的韓魏趙,橫跨東西,各方面人才都很突出,就是例子。
以上是先秦時期主要地域文化的簡單概述,也是筆者個人的一點拙劣看法,難免失之偏頗,歡迎諸位老師和學者批評補充。限于篇幅,下章我們接著論述秦漢以后歷代地域文化的變遷和特點,有興趣歡迎關注閱讀,謝謝!
(未完待續)
2021/7/15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