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詩壇上,岑參的邊塞詩以奇情異趣獨樹一幟,有“詩雄”之譽,與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并稱“四大邊塞詩人”,他兩次出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會,對邊疆風物懷有深厚的感情。
岑參的邊塞詩佳句疊出,諸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志向遠大,效仿班超投筆從戎,踏足西域,長期駐守邊疆,與士兵同吃同住,不畏艱辛,也曾枕戈待旦,征戰沙場,但時運不濟,最終客死異鄉。
三十四歲那年,岑參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并加入了高仙芝幕府,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出塞經歷,也開始了他的邊塞詩人夢,在萬里黃沙的漠北,他寫下一首《磧中作》。詩作原文如下:
走馬西來欲到天,
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
平沙萬里絕人煙。
這首詩的大意是:
我騎著馬一直向西走,幾乎要走到天邊。
自從離家以后,已經見到兩次月圓。
今夜,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投宿。
在這茫茫沙漠中,萬里之內看不見人煙。
岑參這首《磧中作》是一首邊塞七言絕句。
整首詩開篇先從空間落筆,點明了行進方向,揚鞭躍馬,從長安出發,沿著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風塵仆仆地向西進發,既寫出了邊塞離家之遠,又展現了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氣勢。
接著,從時間著眼,表面上看,似乎只是點明了離家赴邊已有兩月,然而,仔細一推敲,無窮思念蘊藏其中,一輪圓圓的明月當空朗照,不由得思想起辭別兩個月的家來,時間記得那么清晰,表明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殷切。
最后,以設問兜轉,有轉折回旋的韻致,以景作結,寫出了明月照耀下,荒涼大漠無際無涯的朦朧景象,于暮色蒼茫之中,使人感到氣象壯闊。
全詩筆觸雄渾,氣勢豪邁;氣象壯闊,柔情似水;造境寫情,情景契合;形象鮮明,別有神韻;情深意遠,含蘊豐富。
突出特點是通篇顯示出悲壯蒼涼的藝術風格,精心攝取了沙漠行軍途中的一個剪影,展示了自己戎馬倥傯的動蕩生活,在敘事寫景的過程中,巧妙地寄寓細微的心理活動,抒發了自己從軍邊塞的壯志豪情。
總起來看,岑參這首詩既有遠離家鄉的思鄉、思親之情,又有一種從軍的豪情壯志,寫出了自己在萬里沙漠中勃發的詩情,堪稱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深刻的邊塞名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