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年,漢明帝劉莊去世,同年,他的第五子劉炟繼位,即漢章帝,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生于公元57年,公元75年—公元88年在位,時間13年,在此期間,漢朝經濟繼續往前發展,國內政局穩定,史家將他與漢明帝的統治稱之為“明章之治”。對外經略方面,相比漢武帝、甚至漢明帝來說,他有些“溫吞”,但他能正確聽取意見、正確判斷形勢、正確用人,因而在他統治期間,雖然漢朝一度在西域經略不利,但最終還是扭轉了局勢,假如他能活得更久一點,或許對歷史的貢獻要更大,他未竟的事業,最終由他的兒子漢和帝得以完成。
漢章帝像:漢章帝劉炟(公元57-88年),東漢第三位皇帝,為政比較寬厚,亦有被后世批評之處,比如他打破了東漢建國以來外戚不得封侯的慣例,開始給外戚封侯,對后來東漢政治帶來了負面影響。漢章帝最主要的歷史貢獻在于他支持了班超在西域的活動和斗爭,為西域統一于祖國打下了基礎。
1
漢章帝繼位這一年,東漢在西域的經營極不順利,西域都護陳睦被西域叛軍所殺,己校尉關寵被北匈奴困于柳中城,后戰死,戊校尉耿恭被北匈奴圍困在疏勒城,堅持戰斗。漢章帝甫一即位,就面臨著這一嚴峻的問題,但他不愿勞師動眾,對西域用兵,只是派駐守在酒泉和敦煌的漢軍救回耿恭,不久后,又下令撤銷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的建制,實際上宣布放棄西域。
此時在疏勒國的軍司馬班超也接到了撤退回京的命令,但遭到與漢朝友好的西域人士竭力挽留,班超也覺得不能就這么放棄西域,上書漢章帝,請求繼續留在西域,漢章帝同意了他的請求。由此,東漢雖然表面上中止了與西域各國的官方聯系,但班超卻以漢朝代表的身份,一直在西域堅持活動和斗爭,并且卓有成效。
從以上所述來看,漢章帝并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他有一個長處,能虛心聽取意見,并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公元80年,班超在西域孤軍奮戰五年后,上書漢章帝,匯報并分析了現在西域各國的情況:西域北道各國基本被北匈奴控制,但是南道各國,只有龜茲國與漢朝為敵,其他各國和漢朝都比較友好。為此,班超提出了經營西域的建議,即聯合與漢朝友好的國家去攻打與漢朝為敵的國家。漢章帝同意了班超的建議,并且派徐干為假司馬(假司馬即軍司馬副手),率領弛刑徒和義從兵一千多人前往西域支援班超。徐干,今陜西咸陽人,自幼習武,慷慨勇猛,素有平定西域的雄心壯志,在得知班超奉旨平西域的消息之后,主動向漢章帝請纓前往西域,做班超的副手。徐干趕到疏勒國,與班超一起打敗了叛漢的疏勒都尉番辰,重新穩定了局面,班超升任為將兵長史,徐干升任為軍司馬。漢和帝時期,班超任西域都護,徐干為長史,駐于疏勒,此為后話。
公元84年,漢章帝又派假司馬和恭率八百士兵支援班超,班超就依靠這不到兩千人的漢軍,聯合西域與漢朝友好的國家,在西域展開了反攻,擊敗了莎車國和龜茲國,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在此期間,有人誣告班超在西域的活動,只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國家,所謂“擁愛妻,抱愛子,安樂外國,無內顧心”,但漢章帝并不懷疑班超,反而斥責了誣告者。不偏聽偏信,這也是漢章帝的一大長處。
班超在西域不斷取得勝利的同時,北匈奴內部發生了動亂,不斷有匈奴人內附于漢朝,在這種有利的局面之下,公元88年,漢章帝派竇憲對北匈奴展開了進攻,可惜的是,他卻在這一年病逝了。
2
史載“明帝察察,章帝長者”,意思是與漢明帝為政為人嚴苛相比,漢章帝的為政為人都比較寬厚,有長者之風。漢章帝為政,的確比較寬和,比如禁用酷刑,去除刑法殘酷條文50余條,去除謀逆之罪親屬皆受牽連的禁令,等等。
漢章帝的長者之風,還表現在他教育子女身上,漢章帝最先立的太子,并不是后來的漢和帝劉肇,而是三兒子劉慶,后來他廢劉慶為清河王,封地在今山東臨清一帶,不過為了預防日后劉肇即位、猜忌兄長,他趁兩個兒子在幼年時,要求他們出則同車,入則共帳,培養他們的兄弟感情。這兄弟倆也一直很知心,后來同心協力,鏟除了以竇憲為首的竇氏勢力。
漢章帝的寬厚,表現過頭了也會演變成老好人,失去公共理性,給國家政治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他對東漢建國以來外戚不得為侯的規定的廢除就是如此。漢明帝在世時,嚴防外戚,并且得到了馬皇后的全力支持,這位歷史上著名的賢后,在限制外戚方面,比丈夫毫不遜色,漢章帝即位后,馬皇后被尊為馬太后,她削去了其兄馬防參與御醫為皇帝診病供藥等事情的權力,漢章帝覺得奇怪,問為什么,她說不愿意后世知道先帝親近皇后家屬的事情,這說明她深刻理解了明帝限制外戚的想法,漢章帝后來又要封舅舅們為侯,她多次拒絕,說不愿意把家事攪到國事里面來,在她去世前一年,漢章帝終于按自己的意愿,封馬寥、馬防、馬光為侯,她知道后,極不高興。漢章帝的這種做法,為后來東漢外戚專權埋下了遠因。
漢章帝還是一位書法家,“章草”的得名,有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得名于漢章帝。或許他身上所具有的這種藝術家氣質,影響了他的治國,他喜用儒生,多少有些不務實,后世史家對他這一點批評較多。
河南洛陽孟津縣漢章帝敬陵或漢順帝陵:據資料稱,漢章帝敬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稱“二漢冢”。我們在洛陽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北找到此冢,高約五米多,周長約二百余米,整體比“大漢冢”小些,冢上已被修成梯田種上莊稼。和“大漢冢”一樣,此冢前也同時立有兩通石碑,一通為1980年代所立的市重點文物保護碑,上書“章帝敬陵”,已斜倒在雜草中;另一通為河南省人民政府2001年所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寫為“漢順帝陵”,兩碑相隔不到兩米。關于此陵的所屬,相關學者也存在學術爭議,故同時立有兩碑。“邙山陵墓群旅游產業化發展利用規劃建議”中的記載為:“二漢冢”漢章帝敬陵,或為順帝獻陵。
End-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