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年
在商超界,今年有兩則大消息曝出。
一則是步步高被申請破產,而另一則則是大潤發超市被傳出“賣身”。
此前有消息曝出,大潤發超市的母公司、港股超市龍頭高鑫零售,正積極尋找買家。
要知道,大潤發超市在中國臺灣起家,成為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規劃管理的大型連鎖量販超市,1999年創下了震驚全球的驚人業績,營收額高達240億元。
圖:源自官網
2000年,大潤發與法國歐尚合資,開始全球化擴張。短短9年大潤發的營收已經力壓家樂福,營收達到了404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超市之王”。
2011年,大潤發、歐尚集團合并港股IPO,推動高鑫零售超越沃爾瑪,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零售商,但是,這樣的情形沒持續多久,隨著電商的火熱出擊,大潤發也開始不行了。
2017年是大潤發的高光時刻,阿里巴巴斥資28.8億美元突擊入股高鑫零售,又追加280億港元投資拿下72%股份,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而這筆交易在當時引發市場關注,將高鑫零售的市值一路推至1000億港元以上。
但是,沒想到在阿里巴巴接手后,高鑫零售的業績就開始走下坡路,公司業績低迷,陷入經營性虧損,短短幾年不但從巔峰跌落,市值也距離巔峰時期的1250億港元越來越遠,如今僅剩下243億港元左右,市值蒸發近1000億港元。
阿里巴巴被傳出將出售大潤發,一代“中國超市之王”怎么了?
1.屢屢碰壁 大潤發還能做啥?
在國內,大潤發所有的門店一般都是超大且非常豪華的,基本上每一個門店,跟一家購物廣場差不多,獨立又氣派。
作為商超,大潤發超市在體量、面積和容量上,都是很多連鎖超市沒辦法相比的,而經營的產品也是非常多,基本上吃喝玩樂樣樣俱全。
毫不客氣地說,只要有一家大潤發超市開啟了,附近的中小型超市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全面擠壓,大多數都只能選擇關門大吉。
但是,就是這樣的大潤發,如今也要扛不住了?
大潤發作為歷史上第一家由國人完全設計的連鎖量販超市,最早起源于1943年的上海,后遷移到中國臺灣。
1996年,潤泰集團在中國臺灣創辦大潤發,想把國人自己的超市開遍中國的大江南北。短短幾年大潤發就火爆了全國,上市更是繼續爆火,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零售商。
到了2016年,新零售的概念出現了,一下子打破了傳統零售的平衡,無數人入局淘金。而當時的馬云,為了新零售也盯上了大潤發,隨后斥巨資入局大潤發,成為控股股東。
也正是因為馬云看好,高鑫零售的股價一路上漲,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達到了1200億港元以上。
而在新零售概念的推動下,大潤發更是“跑馬圈地”,將中國區的門店數量擴張到了600多家。
然而,阿里巴巴也沒有給大潤發太多的支持,因為線下零售做得很好,不需要過多干預,沒想到管和不管,都是會出問題的。
2.扛不住的大潤發 真的會被出售嗎?
2024年,大潤發終于扛不住了。
上半年,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發布2024財年的年度業績報告,一組讓人驚訝的數據,震驚了整個市場。
2024財年,高鑫零售的總營收為725.6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3.3%;凈虧損為16.68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扭虧為盈的7800萬元,同比下滑2238.5%。
在報告期內,有20家大賣場因為戰略調整關閉,光是今年3月份,就連續關閉了3家門店。
在門店關閉上來看,零售行業關店是常態,尤其是這樣的環境下,但是像大潤發這樣的頭部品牌,出現這樣的問題,說明這個零售行業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這是整個零售業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曾經的大潤發保持了19年不關一家店的紀錄,如今終于也保不住了。
今年3月份,市場傳出阿里巴巴計劃將大潤發出售的消息,后被大潤發否認。而阿里巴巴則表示,要逐步退出非核心的實體零售。
大潤發要被賣身,是很多人沒想到的,作為新零售概念的發起者,如今阿里巴巴最終選擇的是退出?
11月12日,高鑫零售發布截止到9月30日的6個月的中期業績報告。
在報告期內,高鑫零售實現營收347.08億元,同比下降3.0%;實現了扭虧為盈,達到了1.86億元,同比增長149.2%,去年同期虧損3.78億元。
大潤發營收下降,卻實現扭虧為盈,靠的是什么呢?
據財報,過去6個月中,高鑫零售員工的福利開支僅為41.06億元,去年同期為46.34億元,同比減少了11.32%。
在過去1年半的時間里,大潤發關店80家,月均關店4家。根據財報,高鑫零售的大賣場及中型超市中,約6.4%位于一線城市,18.1%位于二線城市,48.6%位于三線城市,19.2%位于四線城市,7.7%位于五線城市,大多數都是位于三線城市中。
中期報告顯示,高鑫零售的實體店共有502家,其中大賣場466家、中型超市30家、會員店6家。
截止到2024年9月30日,集團擁有85778名雇員,而在2023年9月30日為102101名雇員,過去1年中,大潤發的員工減少了16323人,降幅15.98%。
所以,營收下降,利潤提升,靠優化員工和關店?
而對于高鑫零售易主的消息,今年也頻頻出現,10月份,高鑫零售曾發布公告稱,9月27日,董事會接獲一名有意要約人發出的接觸函,但“尚未達成任何協議或交易”,仍在磋商階段。
這是否表示,阿里巴巴確實有意要出售大潤發的股權呢?
3.投資人抄底“中國超市之王”
在年初,傳出阿里巴巴作價100億元,打包出售大潤發的消息后,大潤發就仿佛是一個累贅一樣,等著被甩掉。
但是,在港交所,自從10月15日,高鑫零售發布中期正面預警以來,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幾乎每天都在忙著發布交易公告。主要是因為,有不少二級市場的投資人,紛紛通過中金、摩根大通等機構,進行抄底似的搶購曾經“中國超市之王”的股權。
為什么投資人會抄底高鑫零售的股票呢?
是因為相信大潤發的增長空間被低估了,包括準備在阿里巴巴手里接手大潤發的新資方,大都是相信目前高鑫零售的估值被低估了。
在整個零售行業中,只有被淘汰的企業,沒有遭到淘汰的行業,而大潤發能否尋找到自己的改革之路呢?
今年上半年,高鑫零售的董事長曾寫了一份股東信表示,2024財年,高鑫零售走了一些彎路……如今要回到行業零售本質上來。
而之后,大潤發開啟了換將帥的模式,包括阿里系高管林小海辭任高鑫零售CEO,有知情人士表示,大潤發多層級阿里系主管大多已陸續撤離,而管理層逐步回到傳統零售班底,比如高鑫零售體系歷練多年的沈輝開始執掌大潤發。
在商品和價格競爭力上,大潤發要狠下功夫,此前就有消費者在社交網絡抱怨,大潤發的東西變貴了。要知道,當年大潤發為了保持價格競爭力,在價格上面比起家樂福等商超都要低得多,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畢竟,一旦你的價格跟線上,或者其他商超沒有區別,那么消費者還會來你的商超購物嗎?沒有價格上面的優勢,是吸引不到消費者的。一丁點的價格優勢,都可能導致消費者倒向另一方。
畢竟,雖然如今的大賣場經常被唱空,但是再看看沃爾瑪的大賣場,依然人潮洶涌,這也是沃爾瑪為什么能持續保持業績增長的原因,就是比價格,比品類。
如今的大潤發在阿里巴巴內部已經不再被重點關注。
而一旦高鑫零售的買家真的到來,這可能將是年內零售行業最大規模的收購案例了。
所以,大賣場不是沒有未來,是要看你是否能抓住零售行業的趨勢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