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啊,兒回來遲了,兒對不起娘!”。
1950年秋,湖北黃安縣王家大灣,一位身著解放軍軍裝的中年男人,跪在一座墳前放聲痛哭,述說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他的名字叫王誠漢,時任解放軍第61軍181師師長。
即便是4年前,就知道母親離世的消息,但真正來到母親墳前,他依舊心中難抑悲痛。
因為,他對母親心存愧疚,因為,剛剛參加紅軍的時候,母親跑了50多里山路來找他,他竟躲著沒見她!
王誠漢是1917年生人,那是中國近代最困苦的時候,袁世凱剛死,北洋軍閥割據,混戰不斷,土豪劣紳橫行鄉里,窮苦百姓困頓不堪。
王誠漢是家中長子,他的出生,是家庭的負擔,也是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龍的爹娘縮衣節食,把他送進了學堂讀書。
為多掙幾個錢,讓家人過得稍微好一點,他的父親干著最苦最累的活兒,年紀輕輕便積勞成疾,患上了肺病。
為了給父親看病,家里欠下了許多債務,可惜,錢花了,人卻沒治好,最終父親還是拋下他們孤兒寡母,離開了人世。
父親離世后,家里立馬陷入困頓,僅僅讀了4年書的王誠漢也不得不輟學,回家幫著母親干農活養活年幼的弟妹。
然而,想要養活一家人談何容易?在艱難困苦中,王漢成的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因為長期營養不良,相繼染病身。
先后丈夫離世,然后又痛失愛子愛女,對王誠漢的母親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好在她是個堅強的女人,并未被接踵而來的慘事擊潰。
她常對王誠漢說:“溝里的篾片,也有翻身的時候。”,這話,是鼓勵王誠漢的,也是在鼓勵她自己的,母子二人都堅信,只要好好勞作,總有翻身的一天。
家里的變故,也讓王誠漢比同齡人更早的成熟,小時候的他只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快快長大,好替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在舊社會,識字和不識字的差別真的很大。
13歲那年,在親戚的介紹下,他被送到大悟縣河口鎮當學徒,雖然每天也是起早貪黑,但比起種地放牛卻輕松許多,而且工錢給的也高。
僅僅干了3個月,到年底放假的時候,老板就給了他一塊銀元,一包水煙,這對處在困頓中的王誠漢一家來說,絕對是一筆巨款,足以解家中的燃眉之急。
興奮至極的王誠漢,連夜跑了50多里路,只為把自己掙的第一筆錢,交到母親手中。
看到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的兒子,王母哭了,哭著說自己的兒子出息了,能掙錢養家了,她有盼頭了。
母親的淚,是辛酸的,也是幸福的,那一刻,王誠漢發誓,一定要掙更多的錢,一定要讓母親和弟妹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王誠漢的意料,他怎么也沒想到,那1塊銀元,就是他這一生中唯一孝敬母親的一次。
過完年后,王誠漢又返回河口鎮,繼續當自己的小學徒,努力學著手藝,以期將來能掙大錢。
沒多久,紅一軍副軍長徐向前,率領紅軍隊伍來到了河口鎮,開始宣傳革命,號召窮苦百姓參加紅軍。
王誠漢讀過書,他的理解能力遠比同齡人更強,無須紅軍做他的思想工作,僅僅一首《當兵就要當紅軍》,就讓他心向往之。
“大家跟著共產黨,農民朋友有田分。當兵就要當紅軍,為了工農得解放。階級敵人消滅了,天下窮人得安寧。”。
多么美好的愿景?若是無數個像自己家一樣的窮人真能的安寧,王誠漢認為,就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于是,他瞞著母親,偷偷報名參加了“河口工人糾察大隊”,跟著紅軍打土豪分田地,懲治地主惡霸。
很快,母親就得知了這個消息,她是既欣喜又擔憂,喜的是兒子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憂的是他才13歲,年紀太小,害怕他有個閃失。
1931年春節剛過,王母便急匆匆跑到河口鎮,去找王誠漢,想跟他囑咐一些事情。
可當時的王誠漢,害怕母親是來叫他回家的,藏在暗處不敢相見,只遠遠的看著母親一人在那里獨自彷徨,直至母親失望離開。
當時母親落寞的背影,王誠漢是一輩子都忘不了!
1931年夏,王誠漢第一次參加戰斗,那時候的他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跟著戰友們往前沖,當看到一個肥頭大耳的家伙后,王誠漢也不管實力懸殊,就撲了上去。好在有戰友們協助,最終他們合力將這人生擒。
1931年秋,王誠漢所在的工人糾察大隊,被改編為河口獨立營,不久,又擴編為河口獨立團。
本來,王誠漢是想著過年的時候,回去看媽媽的,可當時戰事緊張,而且白色恐怖籠罩家鄉,他害怕回家會給家人帶來麻煩,就一直沒回去。
1932年,國民黨反動派對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圍剿,也是這時候,年僅15歲的王誠漢,真正作為一名戰士,扛著槍走上了戰場。
在長達數月的戰斗中,他才感覺到戰爭的殘酷和勝利的艱難,但已經成長為一名革命者的他,并未因艱難而退縮,而是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打好每一場戰。
因為作戰勇敢,善動腦筋,參加紅軍僅僅1年時間,王誠漢便當上了連長。
這時候,他又想著回家看看母親,可第三次圍剿剛結束,國民黨又發動了第四次圍剿,回家探母的事兒,只能延后。
也是在第四次反圍剿中,王誠漢得了傷寒,高燒昏迷不醒,被送進了大別山區后方的醫院。
說是醫院,其實就是在深山野林中搭建的一片的草棚,紅軍缺醫少藥,許多傷病員根本無法得到有效治療。
一次,王誠漢從昏迷中醒來,醫院的同志們就問他想吃點啥,王誠漢想了半天,說想吃豇豆菜,因為這是媽媽給他做過的最好吃的菜!
當時王誠漢生命垂危,同志們都以為他沒救了,就想著滿足他最后一點心愿,是滿世界找豇豆,但可惜國民黨封山很嚴,花了很大力氣也沒找到。
看著滿臉疲憊的同志們如此為自己忙碌,王誠漢后悔了,他不該提這樣的要求。
令他意外的是,有位同志為了滿足他的心愿,歷經艱難,還真的找了一把豇豆回來,并撒上了珍貴的鹽,給他煮了一碗豇豆粥。
吃著碗里的豇豆,王誠漢是熱烈盈眶,也是這碗豇豆,重新喚起了他的生機,雖然依舊不能走路,但卻不至于三天兩頭報病危了!
躺在病床上的王誠漢就想著,等革命成功了,他就回到家鄉,種一大片豇豆,天天吃……
病好后,王誠漢把全部熱情都投入到了戰斗中來,因為表現優異,他被送去了紅軍大學學習。
1934年11月,王誠漢所在的紅25軍,離開了鄂豫皖根據地,開始戰略大轉移。
一路上,國民黨對他們是圍追堵截,作為先頭團一員,王誠漢打了無數場大戰、惡戰,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在方城縣七里崗的戰斗。
當時,國民黨一個旅和一個騎兵團,對他們發起猛烈進攻,戰士們都抱著必死的決心展開戰斗。
這一戰,200多名紅軍戰士犧牲,再加上戰死的國軍,王誠漢他們挖了很大一個坑,才將他們埋掉。
1935年10月,王誠漢第一次收到軍團的嘉獎,因為在勞山戰役中,時任紅75師225團4連連長的他,率部殲敵100余人,還擊斃了敵營長。
他得到的獎勵,是一支20響的駁殼槍和一雙膠底布鞋。
挎著小手槍,穿著新鞋子,王誠漢開心至極,從小到大,自己都沒穿過一雙像樣的鞋子,母親老是擔心他走夜路會被扎著腳。
這下好了,有了膠底鞋,肯定不會扎腳了,只是,沒法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家鄉的母親,實在遺憾。
當時的王誠漢18歲,放到現在也剛剛高中畢業,說到底還是個孩子,還是會想家想媽媽。
這次被嘉獎,王誠漢的革命熱情更加高漲,1935年11月21日,他參加了毛主席親自指揮的直羅鎮戰役。
戰斗打響后,王誠漢身先士卒,左手負傷仍不下火線,率領戰士們追著敵軍猛打,直到左腿被子彈擊中,才不得不停下來。
因為形勢緊迫,戰斗結束后,他的左腿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等送到后方的醫院,已經潰爛發炎,必須割掉腐肉。
當時還在長征,紅軍醫院藥品匱乏,雖有麻醉藥,但王誠漢卻堅決不用,要留給重傷員,他自己則咬著一根木棍,強忍著劇痛,讓醫生割腐肉,在場的人無不被他折服。
這次受傷,王誠漢又躺了幾個月,等他傷好,卻發現左腿肌肉萎縮了,左腿比右腿短了幾厘米,即便是多墊幾雙厚鞋墊,走路的時候還是能看出來。
雖不美觀,但王誠漢卻不在乎這個,畢竟,比起那些犧牲在長征路上的戰友們,他已經幸運太多了。
1936年6月,王誠漢因軍功升任紅262團團長,此時的他才19歲,在紅軍年輕一輩中也算得上翹楚。
抗日戰爭爆發后,王誠漢先后擔任八路軍留守兵團炮兵營副營長、陜甘寧邊區警備3團營長等職,1938年,他進入延安抗日大學學習,并擔任隊長、軍事教員等職。
1943年,王誠漢來到太行軍區,擔任團長一職,給他當旅長的,是以打惡戰、硬戰著稱的皮定均。
在皮定均的帶領下,王誠漢也很快打出名號,他率領的35團,被老百姓稱為“老虎團”,在反掃蕩、反蠶食的戰斗中,立馬汗馬功勞。
1946年5月,中原軍區被國民黨22萬大軍包圍,第一縱隊司令員王樹聲把掩護隊伍突圍的重任,交給了皮定均。
在突圍前夕,偵查員找到了皮定均的母親,看著皮定均夫婦和母親團聚,一家人有說有笑,王誠漢是羨慕至極。
此時,他已經15年沒有見過母親了,當時,他們的駐地白雀園,離王誠漢的老家也不遠,在突圍的時候,王誠漢也有意無意,向人打聽自己母親的下落。
終于,王誠漢碰到了一位黃安縣的老鄉,問過之后才知道,他的母親早在10年前就離開了人世。
原來,在那次去河口鎮沒找到自己,母親就時刻擔憂著自己的安危,常常以淚洗面,人也迅速憔悴。
舊社會的人都迷信,王母也不例外,一次,她碰到了一個算卦的,便給王誠漢算了一卦,結果卦象顯示,王誠漢已經被人打死了。
“失去”兒子的王母更加傷心,于1936年,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人世。
得知噩耗的王誠漢心痛至極,可當時部隊正在突圍,王誠漢只能擦干眼淚繼續戰斗。
中原突圍后,王誠漢跟著皮定均,來到了華東,部隊被改編為華東軍區1縱獨立師,王誠漢依舊擔任團長。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斗中,王誠漢率團強占高地,成功切斷74師后路,并連續打退敵人數十次反撲,對殲滅國民黨這個王牌師,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緊接著,王誠漢又參加膠東、臨汾、晉中、太原、咸陽、秦嶺等戰役戰斗,職位也一步步提升,到新中國成立時,他已是181師師長兼川北軍區遂寧軍分區司令員。
因為一直忙于戰斗,王誠漢一直沒機會回鄉,祭奠已經離世多年的老母親。
直到抗美援朝前夕,要出國作戰,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惡戰,王誠漢不知還能不能活著回來,這才請了兩天假,回了趟家鄉。
祭奠完母親,王誠漢便匆匆離開,跟著大部隊前往朝鮮作戰。
從朝鮮回國后,王誠漢擔任60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并于1955年被送到軍事學院速成系學習。
也是在這一年,他憑借自己的軍功,被授予少將軍銜,此時的王誠漢,年僅38歲。
據統計,在他的革命生涯,大大小小的戰,一共打了1308場,在所有的開國將校中,是最多的一位。
被授予開國少將后,還很年輕的王誠漢,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為新中國添磚添瓦,此后,他又在西藏軍區、成都軍區、軍事科學院等地任職。
1988年,71歲的王誠漢,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0年,他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過起了安逸的晚年生活,并把自己的革命經歷以回憶錄的形式寫了下來,以供后人參考。
2009年,王誠漢離開人世,享年92歲,離世后,他的骨灰被運回老家紅安安葬,也算是跟母親團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