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年,漢章帝去世,太子劉肇繼承皇位,是為漢和帝,東漢的第四位皇帝。漢和帝生于公元79年,繼位時不到十歲,去世于公元105年,年僅26歲,在位時間17年。在位期間,中國發生了幾件對世界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事情:在軍事上,竇憲徹底擊敗了匈奴;外交政治上,班超治理西域卓有成效,甘英出使大秦,漢文明傳播更遠;科技上,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文化上,班固和班昭寫出了《漢書》。總之,東漢的綜合國力一度達到了鼎盛。
1
漢章帝去世的這一年,他任命竇皇后的哥哥竇憲為車騎將軍,對北匈奴發起了進攻,因此漢和帝即位之初,可以說逢上了一個大時代,不過這個時候他還小,開始四年,朝政掌握在竇太后的手中,繼續執行漢章帝對北匈奴進行攻擊的政策。
公元89年,應南匈奴單于之邀,東漢政府派竇憲率軍與南匈奴一起,大敗北匈奴,這一次,漢軍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
公元90年,竇憲派副校尉閻詟率兵在在伊吾擊敗匈奴,取得了伊吾,而且使西域的車師國深感震撼,遣質子內附于漢。
◎漢和帝像漢和帝劉肇(公元88-105年),東漢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間,漢朝徹底擊敗了匈奴,西域統一于祖國,甘英出使了大秦,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班固和班昭寫出了《漢書》,東漢的綜合國力一度達到了鼎盛。
公元91年,竇憲又派耿夔、任尚出兵居延塞,在阿爾泰山一帶俘獲包括單于母親在內的五千余人。這一次,漢軍出塞五千余里,徹底擊潰了匈奴,其主力從此走上了西遷之路,影響了歐洲和全世界歷史的發展。北單于率主力西遷之后,其弟于涂鞬自立為單于,在蒲類海遣使表示歸漢,被封為北單于,但在93年叛逃,漢和帝劉肇派長史王輔帶兵出關協同當時駐守伊吾的中郎將任尚聯兵追擊,殺了于涂鞬,漢軍立《漢平夷碑》(又名任尚碑),記載了這一史實。
《任尚碑》是今天在新疆巴里坤地區發現的三大漢碑之一,另兩塊是《裴岑碑》和《煥彩碑》。任尚此人,《后漢書》沒有為他專門列傳,但他的確是一員勇將,值得一說。任尚因打擊北匈奴有功,被封為戊己校尉,公元100年,又接替班超任西域都護,班超臨走之時,囑咐他寬宏大量,要抓大事不要抓小事,但任尚沒有班超的政治智慧,任西域都護期間,因舉措不當,引起西域各國的不滿和反抗,于公元106年被朝廷召回,后因倒賣軍糧被斬首示眾。
在竇憲和任尚等將領徹底擊潰北匈奴的同時,班超也在西域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公元91年,長期與東漢為敵的龜茲、姑墨、溫宿等國向班超投降,公元92年,漢和帝委任班超為西域都護,駐于龜茲,委任徐干為長史,駐于疏勒,委任任尚為戊己校尉,駐守高昌壁,對西域全面進行管理。
公元94年,班超征討焉耆,第二年焉耆歸附漢朝,至此,西域五十余國成為東漢帝國版圖的一部分,再次統一于中國。
西域的統一,使東漢的政治勢力和文明迅速向西擴展和傳播,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到達安息國的條支時,因遇到大海返回,雖未抵達大秦,但甘英卻是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和帝一朝,有兩件事情飽受后人詬病:
一是開漢代給宦官封侯之先河。宦官鄭眾因協助漢和帝殺竇憲、廢竇氏勢力有功,由鈞盾令(皇家花園管理員)升任大長秋,職掌皇帝詔書封誥之事,后又加封為鄛鄉侯。和帝駕崩后,鄧太后執掌朝政,繼續對鄭眾加封食邑,鄭眾平安度過一生,去世后,他的養子鄭閎承襲爵位。鄭閎死后,其子鄭安承襲爵位,后來封國不再存在。漢桓帝的時候,又繼續封鄭眾的曾孫鄭石讎為關內侯。
◎河南洛陽孟津縣漢和帝慎陵或漢沖帝懷陵:據資料稱,漢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鄰,俗稱“三漢冢”。在“二漢冢”南不遠處(洛陽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北),我們很快找到了“三漢冢”,冢上已被修成梯田種地。清人龔松林考證其為漢和帝慎陵,后近現代學者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其為漢沖帝懷陵。我們看到,資料上所稱墓前立有的“漢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現已不見蹤影,現在只立有2001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漢沖帝陵”一通。“邙山陵墓群旅游產業化發展利用規劃建議”中的記載為:“三漢冢”為漢和帝慎陵,或為沖帝劉炳懷陵。
人們普遍認為,和帝對鄭眾封侯,大大提高宦官的地位,直接導致了后來東漢中后期的宦官專權和政局混亂。實際上,所謂的宦官專權有更多更復雜的原因,他們是不是真的專權、專了多大的權,也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僅就鄭眾而言,他沒有多少惡行劣跡,相反,他比較謹慎,和帝信任他,但他并沒有得意忘形,很守本分。
漢和帝時期,還有一個著名的、封了侯的宦官,就是蔡倫,此人曾一度卷入宮廷內斗當中,但他在歷史上留名,卻是因為改進了造紙術,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公元105年,正是他把自己造的紙獻給漢和帝,漢和帝將其在全國推廣,造紙術才真正普及開來。關于紙誕生的時代,已有西漢時期的紙出土,說明早在100多年前紙已經造出來了,但作為一種大規模生產的日常用品,可能是在蔡倫之后。
二是對鄧皇后的不察。鄧皇后名綏,是東漢開國功臣鄧禹的孫女,漢和帝早逝后,她實際執掌朝政長達20年之久,人們普遍認為正是在這一時期,強大的東漢帝國開始走向衰落。在本文中,筆者不準備對鄧皇后的事跡展開敘述,也不對她做出詳細的評價,只是想說明,將東漢的走向衰落歸到她身上,并不公允。
東漢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還是回到我們的一個老觀點:人不行了。單從皇族成員的壽命上來看,漢和帝27歲就病死了,他的兩個兒子,小兒子即漢殤帝劉窿只活到兩歲,他的大兒子劉勝,也是自幼多病,這也就是鄧太后選皇位繼承人時,立幼不立長的原因。果然,劉勝未成年就死了。之所以如此,也許,是皇族有病了。病從何來?最大的可能是近親通婚導致的,比如,漢光武帝和南陽的鄧家、陰家,河西的竇家、梁家,隴西的馬家都曾聯姻,而且皇室的后人和這些家族的后人也繼續通婚,這其中的關系,要想理清楚,恐怕要費更多的周折。近親通婚的危害,在生物學上早就得到了證明。
End-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